如何看待高中生课改? 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改革

作者&投稿:主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面对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是由于多年不直接接触高中,对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每年我能接触到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跨进大学校门作进一步深造的高中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理想憧憬等诸方面,我可以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当前高中阶段的部分现实状况,再加上平时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在我的意识中逐渐对高中教育的实际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轮廓,也由此感觉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一、 从当前大学生的素养看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

每年迎来送往,我们不断地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交往着,感受着他们的一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和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感受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彩,同时也不断地感受着来自他们的无奈与可悲之处。作为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时常发出一种感叹,如今的大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感叹也许有些过分,但一年年下来却越来越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究竟是什么让我感觉如此的不妙,不是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不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更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好学,而是如今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向上提高,有些学生的某些素养甚至比起若干年前的大学生有明显的降低。

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大学生素养的不能稳步提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我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可推卸责任,其一是当今的家庭教育,其二就是当今的学校教育。这两大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都与当今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它指挥几乎所有的家长要一切围绕儿女是否能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甚至是能否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进行,好象除了高考和上大学,这些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可寻。于是一旦孩子进入高中,什么兴趣爱好、修心养性之类的学习或活动等基本停止,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啃书本死学习,把发条上得紧紧的,惟恐一松发条就不能控制住。于是在家里这些孩子什么也不要做了,甚至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办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目、强化训练等等,好是悲惨!由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孩子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了,有孩子不知道买东西该怎么买合适了,有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高考要家长护送了,上大学要全家人一起上阵了等等。

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如此重视,导致学校教育也必须跟风而上,不然这个学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学校运行的基调也就定在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与升级之上,似乎除了考试之外,不能再为学生做过多的设想与打算了。于是这些学生把一生最活跃的阶段交给了书本知识的反复演练与巩固上了,而其他一切可以提高修养、素质之类的事情基本就取消或流于形式地过堂一下而已,给学生一生带来不小的遗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个人的巨大损失。学校的日益重视反过来又为家长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的看法与期望了。

等到这些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放松下来,本质原形逐渐显露出来了,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多些,有一些人逐渐成了社会的负担。这些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可笑可叹的问题实在太多,诸如不会自己铺床洗衣服了,不会与人交往了,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环境新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了,只知道一味地花钱而不知挣钱的艰辛了,不知道同情弱者献爱心了等等不一而举。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诸如上课迟到不做任何说明了,请假条也写不规范了,作业抄袭了,实验、活动有心理负担了,毕业论文写得句子不通没有逻辑条理可言了,与人交流言语不通畅了甚至基本礼貌都不懂了等等。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早期的大学生中较少出现。

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然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高考本身不错,错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如果一味地仅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考虑其他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被这个高度发展并置身于世界大竞争环境中的社会所认可,更何况如今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如此的快。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拿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一轮的高中课改项目即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觉得这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好事,也是“及时雨”。虽然这次课改是否能取得成功并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和做法,逐渐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拖入到比较合理的轨道上来。

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与选择,仅仅具有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弥补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比较难以开展的工作

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改变很多事情,需要新增许多事情,面临的困难和未知数也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把课改工作做好做到位。我个人感觉在实现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

第一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灌输”给一线直接参与新课改的高中教师,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人都有思维定势和习惯,要彻底打破这种定势和习惯并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高中教师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新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此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的东西出现了,他们如何面对,仅仅期望通过所谓的新课改培训进行“洗脑”,把很多东西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不太现实,更何况即使教师们已经具备这些新的理念和态度,如何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把新的理念、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也不是靠嘴上说说马上就能见效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实验还需要探讨,为此我们可能还要付出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第二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这涉及到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有可能导致较大的混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验省份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拿出比较妥善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并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稳步前进。

第三个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关于选课的工作。由于新课改方案中提出全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课程体系,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领域、科目、模块,共设计了8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个或多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多个模块组成,模块又分成必修和选修,选修模块还要分成两个层面,于是整个课程体系显得很复杂,这给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老的课程体系中不存在选课的问题,学校安排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今新的课改条件下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这种选课的模式又不同于大学里的选课。大学生的选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是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而高中生的选课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决策,选课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这些课程有什么预期目标等等。而这些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等几个方面共同来作用,于是问题有些复杂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难做了。

第四个难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评价工作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体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当前没有经验可寻,政府决策机构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指导意见。这次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生如何看待,家长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等等都是问题。终结性评价还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吗?如何考?考什么?最后评价的结果是要实行大学里采用的学分制,学分怎么给合适?由谁给?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不正当现象等等。当然这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这些评价工作如何与高考制度衔接,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又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这次新课改的最后成功。

问题肯定会有,工作难度也肯定存在,关键是参与高中新课改的每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迎接挑战,变中求稳地开展新课改工程,为新一代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

如何看待新课改~

我们要认识到这次新课改,决不是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本人新课改要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转变。一是由“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过去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在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就要“教什么,怎么教”,教要为“学”服务,要以“学”为中心。二是由“教材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的转变。过去把课程看成就是教材,其实课程与教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往把教材当作“法定”的圣典,一切都要围绕教材转,师生只能适应教材、学习教材,而不能离开教材,删减教材,更不得选择教材。结果越学路越窄,走进了“教材唯一”的死胡同,新课程改革首先把课程的含意扩大了,把“教材”只看成是课程资源之一,而且把教材的选择权交给了师生。师生不再是课程的奴隶,也不再游离于课程之外了,他们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还是课程的创生者。因此,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将过去的“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课程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三是由“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过去的教学,一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为了阐释、演译、论述、证明知识点的,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结果将师生带进了知识的仓库,而使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创新潜能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在这点上,本人认为道尔顿制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体制。道尔顿制是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生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新课改涉及的内容很多,抓什么,怎么抓非常重要。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新课改的核心问题。 一是课堂创新问题。因为课堂改革往往只是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虽然它也会涉及到师生、教材、时空诸要素,但人们只把这些要素看成教学环节上的问题。这就出现了只解决了如何过渡的问题,而没有同时考虑到向什么方向过渡,为什么要过渡和什么是过渡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解决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而是对课堂本身要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建构。也就是说,要首先解决课堂的构架问题,要解决课堂过程的重新建构问题。 二是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问题。基本课程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所教所学都是基础教育,反应着的是教师与学生们的时代责任感。教师谆谆授业,学生学而不厌,这充分尊重和满意了人们的要求,但要知道的是,时下的中考、高考,这两支指挥棒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优胜劣汰”依然残酷地存在着。一些实施着新课改的实验学校,大多数学生虽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才能,但在“大江淘沙”的中考、高考中明显比不上那些按老式教育扎扎实实憨实基础的学生们。这就使得新课改革处于尴尬的场面。所以本人认为,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国家的教育体制也应同步,同时,也相应地改变一下,只有相互配合好了,我相信,新课改一定能够完成历史交与的重任。 作为新事物,新课改的存在和发展总要经得过考验。只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标中提到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重点问题,明确理解教学中学生们的“自主性”其实就是“想学”,“会学”,“能学”: “想学”: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会学”: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会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己确定学习进度、深度、广度;一般可以通过质疑整合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学”(知道学什么)。 “能学”: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学习内容、方式上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这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习惯和方法,使学生“能学”。比如由学生自己决定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只要能记住就行。“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需要。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标”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主导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才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到更加理想的境界。如果教师、学生按照本人对新课改的认识、理解,认真学习的话,我相信,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富强。
麻烦采纳,谢谢!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点逐步明确。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
  其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高中教育理念的这种转变应当得到全方位体现,既要渗透到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之中,也要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整体教学安排之中,还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为了配合高考改革,目前上海市正在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高中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内容及其相应课时,这意味着高中各学科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可能会减少,学习难度可能会适当降低,这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一种现实要求。可以说,高中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高考改革带动高中教育朝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其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势必要求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改革同步跟进。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遵循这样的改革思路,高中教育势必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尤其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毕竟有了很好的“选课”基础,学生的“选考”也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而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高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主要依据考试分数,“高考无意识”问题始终困扰着高中毕业生。对于今天的高中课程改革而言,增加“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就显得非常必要。高中“生涯教育”应当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但“生涯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专业或职业定向,也与当前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寓意并不相同。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将“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学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班级可供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势必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应当看到,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不足的状况。因此,各高中学校需提前做好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关准备,其中包括教学场地和师资的准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在鼓励高中学校做强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校教学”,即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置换、交流,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其三,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势必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至关重要,毕竟除了考试分数之外,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强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
  同时应当看到,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较大困难,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从实际操作看,由于高中学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用高中学校各自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存在着可比性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极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此,推进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使之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需要增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在考查内容上,重点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考查方式上,重点看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强化事实性材料、写实性评语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此外,为了保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靠,强化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如: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做到阳光透明;通过建立省级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切实加强监督。

如何看待高中生课改?
答: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答: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了一所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头等大事。 其实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要改变一种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并非易事,尽管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喊了多年,但真正能在全国有推广意义的典型事例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其“课改”的盲目性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到底改到什么程度...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具体格式及范文
答:问题一:新课改所倡导的教与学的理念是否太理想化。新课改就是教师的课改,教师的课改就是改教法。即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轻松地学到最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学习方法。我们在报纸、电视或很多媒体中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只有教师继承与创新,不搞形式化、绝对化,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

你怎么看待高中生被老师强迫补习的?
答:我个人觉得把孩子送到老师家就是耽误时间,而且也打乱了教师的生活,试想教师在学校里教学任务就很重,回家后得不到好好休息,给你的孩子补课,那他的教学我们就要打上疑问号了。 

我明年高考,河北省的,明年是新课改第一年,卷子和以往有何不同?现在还...
答:没有变化的··现在不用应该对语文的成语和拼音的真确选择开始记忆起来了,数学方面的基础复习,现在不适合做历届试卷··应该是基础复习。

如何看待高中生叛逆
答:孩子叛逆,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更不火上烧油,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学会冷静: (1),读诗使人灵秀,使之精神萎靡,激发学生的自尊心,甚至顶撞老师,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成人一定...

常见高中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关于适应学校的问题有哪些?
答:存在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当前高中实行课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但从总体上说课业负担仍然很沉重,导致高中生面临升学难、就业难的现象,这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厌学、考试焦虑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对分数的过分看重,致使学生...

看待改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做法你怎么看高中生作文800字左右_百度...
答:“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生前事”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至于“身后评”,那是后人的事,褒贬“于我何有哉”?武则天和曹操都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如果他们在“担当生前事”的时候就想到后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思前想后,诸多顾忌,就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不敢大刀阔斧地行事。而这也正是...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探究?
答:在高中课程中安置选修课,我觉得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确可以起到一些现实作用。有些纯课本知识对与我们的学生的确较难获得该有的重视。但是在选修课中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更有兴趣。使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发散,使得我们的启发性的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这次课改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具体的...

怎样正确看待高中生用函数帮妈妈做攻略呢?
答:我认为,高中生用数学函数知识帮妈妈做淘宝购物攻略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也是非常新颖的尝试。我最开始从新闻上看到,高中生用函数帮妈妈做了仔细的淘宝购物攻略也是非常震惊的。因为其实在大家的印象中,不管是初等数学还是高等数学,其实一直以来都感觉是活在课本里面,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与现实接轨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