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改革之后,雅典出现了三大派系,其中支持梭伦的是哪个派系 梭伦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投稿:戴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梯尼通过反对僭主政治得以执政,他沿着梭伦开辟的道路进行更加深刻的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推行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支持

什么雅典改革是雅典繁荣的最重要的原因~

重点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难点

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石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梭伦改革后期情况以及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主要是为了说明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大作用。由于关于梭伦改革的文字与资料比较缺乏,学生在平时也很难接触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补充大量课外资料,宜紧扣教材,精讲精析,强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让学生认识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本课引言简要的概括出本课的基本内容:① 梭伦出走后,雅典建立了个人专制的僭主政治,但梭伦改革的重要成果仍然保留下来。② 梭伦改革不仅推动了雅典工商业的繁荣,也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引言内容旨在说明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在推动雅典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的内容。问题一,梭伦进行了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然而正当改革进入关键时刻,他却选择了放弃权力,选择了出走,你分析是因为什么?问题二,通过前一课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学习并结合引言叙述你对梭伦改革如何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教材首先点出了梭伦改革的缺陷是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根本矛盾,之后概要介绍了由于梭伦在改革中既不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革命,导致梭伦不可避免的结怨于两边——贵族的恼怒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面对时局与各方面的压力,梭伦出国远游。随后重点叙述了梭伦出走后当时雅典的三大派别对梭伦立法的不同态度与对权力的争夺。在各派纷争中,庇西特拉图武力夺权,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以独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

(1) 梭伦出走

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概括出梭伦出走的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梭伦出走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雅典建立僭主政治的历史条件。

梭伦没有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利益,改革不可避免的引起贵族的怨恨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并走向激化。此时有人建议梭伦在雅典建立僭主政治,但梭伦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决定放弃权力,离开雅典出国远游。

(2) 僭主政治的建立与改革的继续推进

梭伦出走后,雅典社会出现了剧烈动荡的局面。当时雅典的三大派别对梭伦的改革分别持不同的态度。代表贵族的平原派反对,他们主张推翻梭伦改革成果,恢复旧的统治秩序;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支持,他们主张继续改革,同时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改革;代表平民的山地派不满足,主张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在各派纷争不休的时候,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当上了雅典的僭主。在他统治期间,庇西特拉图不仅保护了梭伦改革的重要成果,还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氏族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工商业者和平民提高了政治和经济地位,雅典变得更加繁荣富强。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黄金时代”。

(3) 伟大的改革家梭伦

梭伦在外游历了10多年后,返回雅典隐居在家,专治学问。公元前559年梭伦去世并被安葬在他的家乡萨拉米斯岛,人们在其雕像上刻下了的文字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梭伦历史功绩的肯定。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如下两个关键问题,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本目的主体知识。(1)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梭伦改革的内容概括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征。即一方面压抑富有者,同时不使其受到不适当的损失;另一方面又扶持贫穷者,同时又不使其过分强大。即所谓“调停者”的角色,目的是为了维护雅典的稳定发展。(2)建议教师结合教材中简要阐释本单元出现的两个重要政治概念“寡头政治”“僭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当时雅典建立的僭主政治事实上保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继续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

第二目“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教材从梭伦改革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以及以后历史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主题。

(1)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梭伦改革经济方面的措施包括:①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② 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和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等。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城邦。教材简要叙述了当时雅典工商业的发展表现:雅典生产的陶器、酒类大量出口,雅典商船出没于爱琴海沿岸甚至地中海许多港口,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同时教材出示了《希腊最繁忙的港口——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和《陶瓶上的雅典商船》两幅图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两幅图片。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最繁忙的港口说明了什么?雅典商船的图案能在居民的日常用品上出现又说明了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梭伦改革后的雅典成为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商品经济十分活跃这一改革成果。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这一切都是前无古人的独创,梭伦也由此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3)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① 克里斯提尼改革

庇西特拉图死后,其子继为僭主,骄奢日甚,结果贵族引来斯巴达人,在公元前510年推翻了僭主统治。然而平民又起来反对贵族,赶走了斯巴达人。派系冲突又持续了两年,克里斯提尼掌权。克里斯提尼继续推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1.以 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2.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10 个部落中,每个部落任何等级的公民都可经抽签选出50人,并在1年内1/10的时间里,组成公民大会主席团,处理国家经常事务。团内50人通过抽签再选出1名执行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3.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4.制定陶片放逐法,对任何一个被认为对国家有危害的公民,给予体面的流放。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的与教材中出示的陶片,了解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有关内容。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

② 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461~前429年,雅典民主制在伯利克里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伯利克里致力于完善民主政治,消减贵族会议和执政官的权力。这时,公民大会除了具有批准、否决贵族议事会提案的权利,又获得了立法权。建立了十将军委员会,将军们由公民大会选出,任期一年,并且可以无限期再度当选。将军们不单是军队的首脑,而且还是国家主要司法和行政官员。他们尽管行使巨大的权利,却不能成为僭主,因为他们的政策要受公民大会审核,而且在一年任期终了时会被轻易的解职,也会因渎职而受到指控。最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司法系统日臻于完善,不仅有一个由执政官判决听取上诉的最高法庭,而且还建立了一批处理各种案件的民众法庭。每年年初,都要通过抽签在全国各地挑选出6000名公民,这些人以201~1001人规模不等组成陪审团,受理特别的案件。这些陪审团每一个都组成一个法庭,有权通过多数票来决定案件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尽管有一名执政官主持法庭,但他没有任何法官的特权。伯利克里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第三目“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教材从梭伦改革历史局限的表现和原因两个方面介绍了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一制度虽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但以财富来区分公民对国家安全所具备的责任和能力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梭伦改革以后,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的基础,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贵族凭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名义平等下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改革势必会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贵族仍然有权有势,他们必然会对改革不满,必然会仇视改革、破坏改革;另一方面,下层平民参与国家政权进一步参政议政的愿望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梭伦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富者有势、贫者无权的状态依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一目的教学,为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目的主体知识,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二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且归纳其主要特征。如:梭伦改革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试用一句话来归纳其基本特征,等等。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梭伦的这种改革就当时情况来分析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对立?请学生阅读梭伦出走的背景与史实,分析梭伦出走的原因以及雅典僭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去提示学生:梭伦为何最终选择出走?你认为梭伦出走后建立何种政体最符合时局的要求?让学生在深入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梭伦改革的后期发展情况。关于梭伦游历归来直至去世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一段,教师可补充梭伦是在雅典人发誓十年不改其法律而离开雅典的等内容,重点让学生体会梭伦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一目。主要引导学生从梭伦改革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以及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的史实三方面归纳梭伦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关于梭伦改革的经济意义,教材选用了两幅历史图片:《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陶瓶上的雅典商船》,展示了梭伦改革使雅典经济飞速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这一史实。教学时可先就这两幅图片提问: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最繁忙的港口说明了什么?雅典商船的图案能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器皿上出现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雅典是当时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农业和工商业大大发展而这一切又都是梭伦改革的功劳的结论。关于梭伦改革的政治意义,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二课梭伦改革政治方面的措施,然后逐条根据政治常识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其意义。关于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的内容,教师可适当补充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具体请参见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建议),让学生认识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正是沿着梭伦改革的道路继续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才使得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第三目“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如:梭伦改革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梭伦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改革不可避免的要带有哪些历史局限性?关键时教师要点出学生不易联系归纳出来的内容,如:“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等内容与教材中概括的“梭伦改革后,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依旧存在的基础”相对应等等。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当中得出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小结可就第二目“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和第三目“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进行。由于本课教材主要是肯定梭伦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与作用,所以可采用倒置即先说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然后转折突出梭伦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方法。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时,用多媒体或幻灯介绍梭伦的一首诗。

梭伦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案例二 在介绍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时,用多媒体或幻灯介绍伯利克里著名的《丧礼上的演说词》中的一段话。

伯利克里在他著名的《丧礼上的演说词》中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不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案例三 在学习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时,教师可先指明梭伦改革其他方面的局限,激发学生深入分析的兴趣:“梭伦改革是有缺陷的,比如它完全排除了妇女,也没有扩及全部公民,重要的是雅典的民主制也不同于当代的理想。这些方面应该得到清楚的认识。下面我们仅就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其历史局限。”

四、问题解答



想想看,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话?

解题关键:梭伦改革中以财产资格来区分公民的等级身份以及政治权利。

思路引领:为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措施的作用。

答案提示:梭伦以财产资格来区分公民对国家所具有的责任和能力,意味着虽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就不能享有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这就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专权的社会基础,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力;此后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凭血缘建立的等级制度势必会遭到进一步的打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所以,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一)本课测评

1.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解题关键:梭伦改革政治方面的措施;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思路引领:梭伦改革政治方面措施的意义;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的基础与方向。

答案提示: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正是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梭伦的方向推进改革,才使得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简要分析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解题关键:梭伦改革中以财产确立公民等级身份;为减轻改革压力,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使贵族继续保留优越的经济地位。

思路引领:以财产来确立公民等级身份对平民的意义;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使贵族继续保留优越的经济地位的影响。

答案提示: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另外,梭伦改革并不彻底,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的基础,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贵族凭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名义平等下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梭伦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富者有势、贫者无权的状态依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在雅典社会文明转型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学界对于梭伦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对梭伦改革评价上的分歧。评价梭伦改革也应同评价其他历史活动一样,都应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及一定的阶级利益之中,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确定了这样的评价标准,那种以改革没有“缓和阶级矛盾”为由,否认改革对雅典社会的发展作用的观点便马上没了市场,因为梭伦在改革中比其前辈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从形式上看,梭伦采取了改革的方式,梭伦改革只是一场社会改良,但这只是看表面。衡量一场革新运动的性质,不应从形式上来考察,而应从其对社会的变革程度来判定。就像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虽然没有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但就其对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无疑是一场革命。所谓革命,不应简单理解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斗争,而应广义地理解为“是一种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的改造”。这里强调的是对旧事物根本的改造,而不是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那种认为只有把所有问题全都解决的运动才能称做革命的认识是带有“左”的色彩的狭隘革命论。
以上可看出,梭伦改革无用论的观点,梭伦改革只是社会改良的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那么梭伦改革是不是一场“中庸”运动呢?梭伦采取的保护两方的政策并非“中庸”,当时的雅典,氏族贵族独揽政治经济大权,平民备受奴役,在这种情况下,梭伦作为“仲裁者”,对强者即氏族贵族加以限制,对弱者即平民加以扶植,有力地保护了已经沦为或将要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平民的权益,提升了平民的经济政治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梭伦的改革并非“不偏不倚”他的诗句不过是他为缓和阶级矛盾而提出的一个宣传口号,是为达到改革最终目的的一种策略。
综上所述,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虽然它并没有解决当时雅典社会的所有问题,但它却为雅典社会后来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他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希腊城邦。正是梭伦改革完成了雅典社会文明体制的转型。

伯里克利的改革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场政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不
是掠夺对方的财富和奴隶,而是要维系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向外推广自己的政治制度。
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44年任雅典首席大将军,掌握了雅典的政权。虽然出身贵族,伯里克利和梭伦一样,却是贵族阶级的叛逆。伯里克利有着浓烈的穷人意识 ,他把梭伦建立的平民化民主制度大力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梭伦的民主政制,究其实质,是富人的民主政制。梭伦按财产多少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没有财产或只有少量财产的等级,他们不能当官,或只能当低级官员。梭伦的“富人民主制”在当时是先进的,这个制度认钱不认人,即使是贵族出身,如果家里没什么钱,也是不能出来当官的,把传统由贵族把持的政治权力分了一部分给平民阶层人士。
伯里克利的“平民民主制”是对梭伦“富人民主制”的革命性发展,他规定一切官职要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最低等的第四等级平民也有当最高级的官员 的权利。为了体现公平,伯里克利还规定执政官、陪审法法庭等最高政治权力和最高司法机关,用抽签法产生,避免产生选举腐败。此外,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掌握实权、统率军队的十将军由公民大会选出。如同梭伦把集中在贵族手中的政治权力分出一部分给平民一样,伯里克利把集中在富人手中的政治权力分出了一部分给穷人。
伯里克利没有就此止步,他不仅有美好的理念,他还设计出了保证这个理念得以实现的手段。梭伦为把传统贵族的权利分给平民,规定军人、法官、议员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不带薪的,当兵也要自己掏钱买武器和马匹。通过设下这样的经济门槛,迫使那些没落贵族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力,腾出位置给发了财的公民占据。但是,梭伦的“富人民主制”又产生了新的社会缺陷,就是穷人和富人两大阶级的利益对立。伯里克利的革命,就是要削弱甚至消除这种对立。他执政后就规定由国家支付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的薪金。他的这项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腐败,而是为了让穷人也能当官,不会因为谋生而放弃政治。
但一个美好的制度,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没有制度里的人的自律,任何制度最终都是空的。伯里克利也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那时,道德的观还没有从人类文明中发展出来,但他几乎是本能地意识到了道德的政治作用。执政十多年,他唯一一次出席私人宴会是参加侄子的婚礼,但不待宴会开席,就先行离开,近乎是灭绝亲情一般。伯里克利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能和普通老百姓亲密接触交流的大广场。
伯里克利虽然是一个生活在2500年前的人,但他的思想和他的政策,依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伯里克利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免费教育的政治家。在规定了“公职津贴”制度以后,他又推出了一条“看戏津贴”的政策,发钱给穷人去看戏。在古时代,看戏不仅是娱乐,也是社会公民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因为他的这一条政策,大量的穷人不仅有了娱乐,更有了享受教育的权利。
伯里克利本着为穷人谋利益的立场,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他主政的时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文化昌盛。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等,都在他主政时期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雅典的“平民民主制”不仅破天荒地建立起来,而且还不断完善,其强劲的发展趋势,让斯巴达贵族心存惊恐。自古以来,政治都是贵族们的事情,平民只是看客和观众。如果斯巴达的民众也要求实行雅典那样的政制,或者象庇西特拉图的支持者们那样来一场革命,贵族们的传统利益就不得不和平民们分享了。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颠覆雅典现有政权,复辟贵族共和制,是斯巴达贵族们保护自己的利益的理想选择。所以,从梭伦以后,斯巴达一直试图干涉雅典内政。伯罗奔尼撒战争基本上是一场盛大的政治表演。伯罗奔尼撒同盟都是贵族共和制国家,提洛同盟则都是平民民主制国家。战争爆发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优势是斯巴达的强大的陆军。所以,斯巴达的战略就是要从陆地上发动进攻,离间提洛同盟各成员国,以包围和孤立雅典。提洛同盟则在海上占有优势,因为,雅典拥有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在抵抗波斯入侵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伯里克利采用的是围魏救赵的策略,退守陆地,把居民移至雅典城内固守。海军则带着强大的陆战队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打击伯罗奔尼撒同盟力量较弱的城邦,以此逼斯巴达退兵。每当有提洛同盟的城邦向伯罗奔尼撒同盟投降,斯巴达就在这个城邦里推行贵族共和制。而当有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城邦向提洛同盟投降,雅典就在这个城邦里推行“平民民主制”。
伯里克利在雅典第一批殉国将士葬礼上发表演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没有抄袭邻国的政治制度。我们不是模仿者,相反,我们是别人的楷模。我们的政府造福于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这就是人们称其为民主政府的原因。……你们要下定决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雅典政治制度的信心和自豪感。
伯里克利抵抗入侵的战略本来是相当成功的,不料却招来天灾,使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当时医学知识不发达,人们还相当无知。伯里克利把大量的城外公民撤回城内,导致城里人口过度集中。公元前430年,突然爆发可怕的瘟疫大。一夜之间,无数的居民突然发烧、呕吐、腹泻、抽筋、没过几日,城中到处都是来不及掩埋的尸首。若不是后来希波克拉底发现每天烧火打造兵器的铁匠都没有染上瘟疫,从而联想到火可以防疫的话,这场瘟疫足以把雅典毁灭。
伯里克利紧急下令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控制疫情,但公元前429年,他本人仍然是死于瘟疫。但雅典人遵循着伯里克利的战略,在雅典固守,在海上进攻。公元前422年,双方决战,次年签订《尼基阿斯和约》。
但斯巴达要颠覆雅典的政治制度的想法,始终没有放弃。

在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是怎样逐步得到确立的?
答:1、梭伦时代,他将民主改革付诸实施,梭伦将雅典人民(奴隶除外)依照财富重新划分为4个阶级:最高级是资产在500蒲式耳(谷物的计量单位)以上的人们,需要缴纳12倍的赋税,可以当选执政官及军事指挥官;第二级是资产在300至500蒲式耳之间的人们,需要缴纳10倍的赋税,可以担任政府官员和骑兵;第三级是资产...

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是什么?
答: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1、创设十个地区部落作为雅典各项公职的选举单位。在组织上消灭了氏族血缘部落,结束了贵族操纵公职选举的局面,抽掉了贵族权势根基,部落按人为的划分,打破了以地理集结党派的惯例,防止了社会动荡。2、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3、克利斯提尼还加强公民大会和民众...

高二选修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回眸》复习题纲
答:一、梭伦改革1.背景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⑵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⑶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2.贵族:平原派,工商业:海岸派,平民:山地派3.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卫城一度被占领4.前594年,梭伦当...

雅典三大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②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于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③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

世界史:比较索伦改革和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答:(1)梭伦改革后,雅典出现了许多地方政治派别,主要有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以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2,内容及作用: (1)以地狱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这有助于削弱氏族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不同部落之间的融合。 (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创立了新的五百人...

雅典的三次改革是什么
答:3 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

早期雅典三大改革包括
答:三、菲利波斯改革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波希达斯(Pisistratus)掌握了政权并开始实施菲利波斯改革。这项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实施了土地改革,让穷人和中产阶级分到一部分土地;第二个方面则是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建立了大会制度。这样,所有年满18岁且符合资格的男性都有权利在大会中发表自己...

简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答:尤其在雅典民主改革发展进程中,一系列杰出的民主政治家,如梭伦、厄菲尔阿特、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都是推动雅典民主改革进程的关键人物。在上述客观历史条件下,这些关键历史人物推动雅典社会,从君主制发展到贵族制,从贵族制发展到民主制,乃至民主制继续和完善。 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左右,雅典贵族集体废黜早期君主制,...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答:2、梭伦改革的内容:经济 ①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②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于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