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主要靠什么才能读好? 古代有什么靠读书成功的例子

作者&投稿:阮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给你看一篇文章:张友渔:读书主要靠自己。 我进过中学,大学,看来好像是按部就班,从正规学校教育出来的。但实际上,我现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本领”,主要还是靠自学得来的。我五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那时读的是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县城设立模范小学,我父亲当了校长、兼教语文。由于他教私塾多年得到人们的信任,有些亲友坚持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家来读书,所以我父亲在当模范小学校长的同时,家里的私塾还在继续办。父亲在学校忙,很少回家教书,我就成了他的“代职教师”。这个时期,我除了做家务劳动、教书,其余的时间就是学习。自己家的书读完了,就去借、去买。我家虽不富裕,但买书的钱还有,我父亲从来没有因我花钱买书批评过我。 我看的书范围很宽,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所不读,尤其喜欢阅读类书、小说。有人叫我小说家,不是因为我会写小说,而是因为我阅读小说多。在诗词中,我比较喜欢杜甫的诗。他的诗中许多是爱国爱民之作,这跟我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合拍的。我喜欢读气势磅礴和有逻辑性的文章,对庄子、列子、左传、孟子尤其喜欢读,后来写文章,在风格上颇受其影响。我没有上过小学,英文、算术是借用弟弟的高等小学课本自学的,而且学得不错。 1918 年我弟弟高小毕业,由于一个亲属资助,我同他一起去太原考中学。报考了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和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都考上了。师范学校是公费,供给食宿、课本,每年还发两套制服,一件棉大衣。我家经济困难,就上了师范学校。 在师范学校时期,我继续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到图书馆借书看,自己仍买书看。这时,我已开始给报社投稿,有新闻稿,有诗词,也有短篇小说、论文,有了稿费收入,买书就不困难了。每到星期天我总要逛旧书店。以后逛旧书摊、旧书店就成了我的习惯了。在北京,在上学、教书及办报的时期,我一直保持了这一逛旧书店、旧书摊买旧书的习惯,一有空就跑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那里的书便宜,而且常常可以遇到一些很好的书。我在日本留学期间,也经常抽空去逛神田区的神保町。那里旧书店很多,一到天黑,马路两旁就摆满了旧书摊。当时,日本人有个习惯,买书,看书,不藏书,因为家里狭小,没地方放,看完就卖。所以有时买的旧书和新书差不多,还便宜。解放后,我这个习惯还没有改。我家里存书几万册。同志们开玩笑,叫我“书迷”,其实着了这个“迷”是有好处的,我的知识、学问,好多是从旧纸堆中得来的。当然,不应当成为“本本主义者”。 1923 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后,并不经常听课,主要仍是靠课外读书自学。 我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重思考,不太重记忆。在读私塾的时候,有“回讲制度”,就是在老师讲过书后,学生去复习两三天,然后,讲给老师听。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讲”的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回讲”时,常比一般同学讲得好。有人说我的记忆力好,把老师讲的话全记熟了,其实不是。我是用思考帮助记忆。由于听老师讲的时候,经过思考,完全理解了他讲的意思,所以就记得准确。因为我爱思考,所以不管读什么书,总愿意自己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问一些为什么,并且喜欢做翻案文章,不固守陈词旧套,总想有所创新。由于爱思考,“学而后知不足”,想知道更多的道理,寻求更正确的答案,无形中使知识面愈来愈宽,使理解的程度愈来愈深。例如我读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后,感到不满意,专找反对他的著作去读,特别喜欢毛奇龄的《四书改错》,它是专批朱熹《四书集注》的。这本书是我从亲属那里借来的。那时受印刷条件的限制,这样的书不好买,就自己用蝇头小楷抄了一本,现在还保存着。 我不喜欢宗儒的理学,认为迂腐不切实际,因而谈到顾亭林、黄宗羲、王夫之等的作品,像黄宗羲的斥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顾亭林的“引古以筹今”,“因事以制宜”,和提出以“众治”代替“独治”等主张,都使我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此后,进而爱读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颇受其改良主义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最后,才摸索到马列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 由于爱思考,所以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语文、数学学得最好,写的作文每篇都“贴堂”(即被贴在课堂示范),数学,我对当时的“四则”题,能够用一种比老师教的算法更简便的方法演算。但音乐课和图画课就不行了,唱歌尤其不行。那时,上图画课老师除了教画画之外,还讲画学理论。在考试的时候,对于理论,我答得总是很完整、准确,可是一画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但我的音乐和图画的考分还不错,图画差不多可以得七八十分,音乐也可以及格。在文娱活动中,我从小就好下象棋、围棋、打纸牌、打骨牌,后来,还学会了打麻将、扑克,技术都不错,玩起来总是赢;元宵节打灯虎,我差不多总是一猜就中。此外,我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像音乐,舞蹈,打球我都没有兴趣。有个小故事,至今还在熟人中传说着。我十几岁的时候,生活习惯是天一黑就上炕睡觉,天不亮就起来。有时躺在被窝里和弟弟口说着下象棋,可以一直下到终局,分出输赢。现在工作忙,没有工夫下棋了。 我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联系实际。前边说过,当时,我们国家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严重时期。所以从小注意“经世致用”之学。总想在书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尤其是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成了许多报纸的撰稿人,这就自然而然地使我更加密切注意现实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回答,也就使我更积极、更自觉地去占有更多的知识。学习是为了“致用”,为了工作,为了战斗,为了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而为了工作和战斗更有成效,就需要更多地占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思考、写作,循环往复,互相促进,每一循环,就必然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所以许多同志说我很“博学”,其实就我自己看来,我的学问是新闻记者的水平,博,也许是博,但并不怎么深,不怎么专,用古人的话说是,“袜线之学”不成系统。 人们常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还说,艰难、困苦,“常常成为砥砺人才锋芒的硎石”。我不是什么雄才,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但从我几十年的阅历看,从我自己走过的道路看,我认为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我好学,又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喜欢看报,看得多了,就产生了写作愿望。我的第一篇作品,是模仿《聊斋志异》上载的《念秧》,利用我们县里发生的一起类似事件,写的一篇《新念秧》。写好后投给《山西画报》发表了。从此,我就成了《山西画报》、《并州新报》、《庸风报》、《晋阳日报》的经常撰稿人,同时,还给各报做“访员”,做特约记者。因我的新闻稿写的真实,文笔也比较好,得到各报重视,所以,当《并州日报》的总编辑请假时,还请我这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去代理过总编辑。从此,我与新闻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我国新闻界为读者比较注意的战斗员。 那时候,写一条新闻可得到一二毛钱稿费,诗、文、小说要多一些,这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已经不少了。后来,愈写愈多,我一个月就有10 多元的收入。这个时期,我不但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继续求学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可以给我父亲一些接济了。 1923 年我到北京上大学以后,担任山西《并州新闻》的驻京记者,每月工资15 元,有了固定收入。同时,我还给北京各报写稿,并给上海的、武汉的报纸担任特约记者。后来,给北京《世界日报》担任教育编辑、主笔等职,收入就更多了。1927 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收入,接办了《国民晚报》,使这张报纸成了我党在北京地下市委的一个合法的宣传工具。 我怎么能从一个一文莫名的穷学生,到有钱办报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我童年的贫寒的家庭生活。它使我从小养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的良好习惯。 在初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虽然已有稿费收入,但生活习惯没有变。那时候,北京没有公共汽车,有钱人家的大学生坐人力车上学。我一直步行。我吃饭很省,当时一毛钱可以换21 个铜板,买一斤(16 两一斤)面,要16个铜板。我一顿饭吃半斤面,8 个铜板,再吃个白菜汤或豆腐汤,一二个铜板,两顿饭花十八九个铜板就够了。早饭就更简单了,喝一碗粥,吃两个烤白薯,一二个铜板就行了,一日三餐一毛钱!我后来办报的时候,同时在三个报工作,中午先去编《国民晚报》,边编边吃中午饭,两三个烧饼,一碗鸡蛋汤,一碟咸菜,偶尔有个荤菜。饭吃完稿子也编完了。再赶紧去《大同晚报》。晚上10 点钟后,再跑到《世界日报》去编教育新闻,后来是写社论,看清样,直到上了版,才回来睡一会儿。到早晨8 点起来,吃过早饭又去参加社会活动,每天还要抽空读书学习。一天到晚都是十分紧张地度过。记得有一次晚饭后刚睡不久,时间到了,匆匆忙忙穿上皮鞋坐上人力车去《世界日报》社,一进门,正在工作的萨空了等人都哈哈大笑,原来他们发现我左脚的皮鞋穿在右脚上,右脚的皮鞋穿在左脚上了!那个时期,每日都是三起三眠,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那时虽在生活上较艰苦,工作上也比较紧张,但也正是我受到的锻炼比较大、收益比较多、成长比较快的一个时期。

记得采纳啊

靠读书吃饭的那么多 怎么轮的到我们啊 就算读到再好 也总有人比你好啊~

因为没有知识,你考什么去争取你自己的地位?靠什么去击败对手?知识不仅可以供你吃饭,更重要的是让你获得有权有乐趣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关于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答: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

读书有什么好方法?
答:(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

怎样才能读好一本书?
答:2、泛读 泛读法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人们经常说一个人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览群书,这些成语都强调了读书的广度,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学问。3、精读 精读是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下去,对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和每个篇章进行深入思考,弄清其含义。...

应该怎么读书?
答:四, 能独立回忆,准确表达: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要认真地回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都理解了吗 有什么主要收获等等.还可以把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当然,阅读有没有动脑筋,最重要的还要看阅读后能不能把收获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之中.凡是动脑筋阅读的同学...

读书方法有哪些5种简短?
答:1、泛读: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

怎么才能读好书?
答:1、读书要用心去读,认真仔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2、学会默读,并有一定速度,对四年级来说阅读量不少于五万字。并善于积累。3、做好读书笔记,会复述有关内容,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父母、同学。下面介绍几种读书方法:一、问题法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

应该怎样读书
答:阅读书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点,靠什么呢 就靠动脑思考.怎么"动脑"呢 我想具体应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穷究道理彻底".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传."在这里,"思量"是指动脑筋思考问题,"道理彻底"是...

读书的方法和技巧都有哪些?
答:1、读书不二法 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

怎样读好一本书
答:1 边看边摘写。与记忆相对应,太多的优秀段落我们可以摘抄收藏,在以后的时候可以随时翻阅,准备个小本本,每次读书都把好的摘下来,等到想读书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看小本本。2 怎样才能更好的读一本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现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如此之快,人们只会一味地玩弄手机,似乎已经忘却了读书的...

(读书)的八大要点是什么
答: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