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回答呢? 当孩子说“妈妈,让我来试试”时,家长的正确反应应该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郝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孩子小的时候胆子都是非常的小的,很容易就回害怕,而且不像大人,孩子不会掩饰情绪,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恐惧,这个时候家长的反应就非常的重要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不要以为小孩子就敷衍或是吓唬,因为家长的每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两个妈妈的不同回答

第一位妈妈,不怕,有妈妈在

全全妈带着3岁的全全去亲戚家串门。

亲戚看时间已经近傍晚,就留全全和妈妈住一宿。全全妈自然很不好意思叨扰,想要推辞。

亲戚却说:“你看,我这地方比较偏僻,你们这么晚回去我肯定不放心,再说,我家人今天都不在,你们母子啊,就当陪陪我吧,明早我就送你们回去怎么样?”

推让再三,全全妈还是没有说过亲戚。

熄灯安寝。全全妈躺着望天花板,怎么也睡不着,转头看窗外树影摇曳,枝桠像一只只魔爪,慢慢的向她挥手。

快睡着的时候,一只小手缓缓的地搂上妈妈的脖子,全全妈伸手去抓,小手从妈妈的大手里滑走了。

一掀被子,小全全蜷缩在被子里,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我害怕。”

妈妈把小全全从被子里抱出来,躺在他的旁边,拉着他的小手,安抚他说:

“别怕。有妈妈在。”

全全妈看着窗外的树影,其实心中也是有些许不适的,但是作为妈妈总不能在孩子面前怂吧。

过一会儿,全全妈觉得自己快睡着的时候,全全又把小手抽了回去,坐了起来,呜呜的哭了起来。孩子觉得更害怕了。


第二位妈妈,怕什么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小奈的身上,小奈今年4岁,是个腼腆的小姑娘。

熄灯安寝。小奈突然坐了起来。妈妈觉很轻,也坐了起来。

“妈妈,我怕。”小奈小声在妈妈耳畔嘟囔着。

“别怕。”刚一出口,奈奈妈觉得还是不妥,大半夜孩子突然这么僵直的坐了起来,满头冷汗,一定是吓坏了,还是问问她怕什么吧。

“你害怕什么呀?”

“你。”

小奈妈诧异:“为什么怕妈妈?”

小奈一头扎进被子,瑟瑟发抖起来。

妈妈哄了好一会儿,小奈这才探出头来:“妈妈,你早上吼我的样子很可怕,像个怪兽。”

妈妈心理一阵心疼,原来吼孩子会给孩子落下这么大的阴影。

“小奈乖,妈妈呀,今后再也不会吼你了。我们一起把怪兽赶跑吧。”

小奈跟着妈妈,作起了轰怪兽的样子,捣鼓了半天,妈妈问小奈:“轰了这么久,它走了吗?”

“嗯,它走了。”

“那我们早点睡吧,好吗?”

“好呀,嘻嘻”。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泛灵心理”

这里说的泛灵心理,不是指孩子真的能看到什么异世界的东西。而是,孩子在6岁之前,习惯把世界生灵化,通俗点讲,他们看到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一样的,有生命有意识,甚至会讲话。“泛灵心理”对孩子产生的的负面影响,就是孩子黑暗产生的恐惧,而这个恐惧,是孩子活跃的脑洞联想出来的。

因为小孩子根本无法区分现实与梦幻,而且还会把书本里的东西带入到现实,所以会害怕。

当孩子说怕的时候家长都该持有什么反应

不要说,“别怕”

一句“别怕”硬生生地将孩子向求助的手,怼了回去,他依旧一个人彷徨在自己的恐怖的脑洞世界里,感受着无限黑暗带给他的恐惧,他害怕,你不怕,他看到听到的东西,你看不到听不到,孤立无援,解释不清,就好像受伤的人在你面前说他疼,你说,没关系,不疼一样。除了失望,就是无助。

感受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怕的东西没有危险

承认孩子的真实情绪,并表示理解,先要了解孩子怕的是什么,站在孩子的立场,一点点的引导孩子,把恐惧排除。比如孩子怕怪兽,你就要跟孩子“并肩作战”把怪兽“打跑”就算消除不了恐惧,最起码孩子不是孤立无援的。


找个恰当的时机,给孩子做科普:幻想世界的东西永远不会来到现实

毕竟妖魔鬼怪确实不是真实存在的,不会有伤害。平时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时候,告诉孩子,巫婆和怪兽是故事里的,并不是真实的,根本就没有办法从书中出来,无论白天或者夜晚。

恐惧源于孩子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家长要找时机给孩子讲,天为什么会黑,因为地球每一天会自转,背向太阳的一面自然就黑了。天黑的时候,太阳公公还在,只不过被挡住了,他会和月亮婆婆一直守护着我们。



当孩子说害怕时,你会怎么回应?~

比如,孩子看电视有恐怖镜头害怕时,妈妈有5种不同的回应方式:
第一种:妈妈对孩子说:“没事,妈妈在。”
第二种:孩子在表达害怕的过程中,妈妈没有任何的回应,好像妈妈完全忽略了孩子害怕的感觉一样。
第三种:妈妈否认孩子害怕的感觉,“有什么好怕的,电视上演的都是假的。”
第四种:妈妈特别理智性地去跟孩子谈论害怕是什么概念。
第五种:妈妈一直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不要害怕......”
这5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成长中,经常被回应的方式。
不管这5种方式是怎样的形式,小孩子都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害怕,这5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孩子的感受都是被压抑的。
怎么回应孩子类似的表达那,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值得你参考。
一个7岁的孩子在看一个电影,当出现木乃伊的镜头时,坐在一旁的妈妈明显感到了孩子的恐惧,这时妈妈靠过去,轻轻的搂住了孩子,对她说,“孩子,妈妈感觉你害怕了,对吗。”,孩子点点头,这时妈妈抱紧了孩子说“这叫木乃伊,妈妈第一次看到时也害怕了,这种感受就叫害怕”,接下来妈妈又给孩子讲了什么是木乃伊,并且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木乃伊的相关知识。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赞扬,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的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才能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我认为孩子想试一试的时候,妈妈应该让他进行尝试。并且在他完成之后进行点评,告诉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容易的方法呢?进而提高孩子的发散思维。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黑、怕鬼”,到底在害怕什么?
答:比如在绘本《各种各样害怕》里,就告诉孩子,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不仅是你,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每个人都有。有人怕黑、有人怕水、有人怕蛇、有人怕狮子等等,当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时,就不会感到自卑和紧张。类似的绘本还有《我好害怕》《我怕黑》《小老鼠的漫长一夜》《我要...

教育中家长应该避免的六种错误
答: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命令过多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否认感觉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

孩子害怕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答:3.恐吓孩子只会摧毁信赖,而不是让孩子变乖 当孩子对家长说害怕时,其实是对家长的一种需要,如果在这个时候随意斥责吓唬孩子,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坏的影响。邻居小吴家的孩子,之前每次见面都会跑跑跳跳,在电梯里吵吵嚷嚷地问着大人一些问题,电梯门一开,更是第一个跑出去,还会帮我推开单元大门...

当孩子说“害怕”时,宝妈应该怎么说更好呢?
答:说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当孩子面临许多未知的东西时,他们会感到奇怪的恐惧,所以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它们。然后孩子吓坏了语言,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说“我害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说“我担心”,父母的答案是至关重要的,错误的反应是受到儿童的影响小家庭孩子的...

疫情时期,当孩子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出去玩?”该怎么回答?
答:有些爸爸妈妈甚至会吓唬孩子: “你出去了就会被传染,传染了就会死人,你没看见新闻上都报道说死了多少多少人了吗? 千万别出去了啊! 等能出去了我告诉你啊! ”还有一些家长会烦孩子一再追问,往往不耐烦地打发孩子: “你没看见新闻报道都让少出门吗? 等能出门了自然让你出去,你着急个...

当孩子说:“妈妈,我讨厌你”,家长不重视,小心孩子不知感恩
答:所以说,关键的时候,罗斯福的母亲是个大智慧的母亲,她的高程度的尊重,赢得了孩子的心,也赢得了孩子内心深入真正的敬爱。3、 将“理所当然”转变成“感恩有你”!有一个故事,很感动我,而且,很有教育意义。一个小男孩,流浪在街头,满身的黄土,衣服已经变得肮脏,小手也满是灰尘。他极其疲惫,...

妈妈我真的不敢了,孩子勇气正在减少,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错误吗...
答:比如孩子不敢去游乐场和小朋友玩耍,家长可以不经意间给孩子各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陪孩子看电视或是图画书的时候,看到有关于游乐场的场景,可以这样说:“原来游乐场这么好玩啊,哪天带你去玩一玩啊?有好多小朋友呢!”孩子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对游乐场的恐惧就会有所降低,他们会想象...

当孩子说“妈妈,让我来试试”时,家长的正确反应应该是怎样的?
答:我认为孩子想试一试的时候,妈妈应该让他进行尝试。并且在他完成之后进行点评,告诉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容易的方法呢?进而提高孩子的发散思维。

“妈妈,我不想努力了”,当听到孩子这样说时该怎么回答孩子?
答:只有家长做到了耐心陪伴,孩子才会把我们家长当做朋友一样对待,也才会觉得自己成长中是有父母之爱的。当然也会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再次,你永远都是最棒。所以,当我们听到孩子对我们说:“妈妈,我不想努力了”的时候,我们就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