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郯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成败都由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成语其实是来源于一个历史典故。

一、成也萧何。

韩信年轻的时候,生活穷苦潦倒,被很多人看不起,后来投奔了项羽,他投奔了项羽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觉得自己投奔项羽得不到重用后来又去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名小官。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认识了萧何,萧何当时是刘邦的亲信,很受刘邦的重用。韩信与萧何促膝长谈,他们交谈完以后,萧何对韩信这个人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刘邦写信推荐韩信,可是在他写信的时候韩信却跑了,萧何得知后连夜骑着马把韩信追了回来。经过萧何的大力推荐,刘邦最终把韩信封为大将军。

二、败也萧何。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对萧何手握大权越来越不放心。因此刘邦想法子收回了韩信的兵权。之后又让人抓了韩信,之后又赦免了他,赦免了之后就封个淮阴侯的虚职给他,让他闲住长安。

韩信被没收了军权之后,整日抑郁寡欢,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边。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又怕韩信反抗,所以就连同萧何设计把韩信骗进宫,随后就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说的是成功因为一个人,失败了也是因为这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事的人是萧何,败事的人也是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好或坏都出在同一个人或同一物身上。也作“成败萧何”。

出处

这个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用以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其自身结构为复句式,可作分句。

典故

传说有人曾在韩信墓前的祠庙上写过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这是因为韩信被刘邦重用是出自萧何的推荐,被吕后杀害也是出自萧何的计谋,可见韩信的成功和失败是与萧何有着密切关系的。

韩信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兵法,准备将来干一番大事业。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同年九月,项梁和项羽叔侄在会稽(今江苏苏州市)响应陈胜起义。韩信得到消息后,便去投奔项梁,参加反秦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兵。后来项梁阵亡,他又归属到项羽的部下,当了一名小小的侍卫官。他借着接近项羽的机会,经常给项羽献计献策,但都未得到重视。韩信觉得自己的才干难以发挥,就想另谋出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逼迫他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就职。就在这时,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奔到刘邦麾下,随他到了南郑。刘邦因为对韩信不了解,就让他当了管理粮饷的小官,韩信对此感到很失望。

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经过几次交谈,萧何很赏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刘邦推荐都没能引起刘邦的重视。当时,刘邦的部下大多数是江苏人,士兵们由于思念家乡,不习惯南郑的生活,经常有人开小差逃走。韩信见得不到重用,也找了一个机会逃离了南郑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他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立即骑上快马,连夜去追赶韩信。刘邦听说萧何也逃走了,非常生气。但是两天以后,萧何又突然回来了。当刘邦听说堂堂的丞相去追赶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时,忍不住斥责他说:“逃亡的将领已经有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赶,现在你却说去追赶韩信,这不是骗人吗?谁能相信呢?”萧何解释说:“一般将领容易得到,可是韩信,却是难得的奇才。你如果满足于当汉王,用不用韩信没有关系;如果要争夺天下,就离不开韩信这样极有智谋的人。希望你决定今后的志向。”萧何的话正中刘邦的要害,他赶紧表白说:“我当然想向东发展,怎么能长期在这里当汉王呢?”萧何见刘邦心动,乘机推荐韩信说:“大王决定向东发展,若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为你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远大抱负,不重用韩信,他终究还是会逃走的。”刘邦终于听取了萧何的意见,封韩信为大将军还挑了个黄道吉日,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后来,韩信为刘邦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帮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刘邦当了皇帝后,封韩信为楚王,没过多久,便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权。韩信知道刘邦嫉恨他的才能,觉得在刘邦手下不会有所作为了,就暗中与陈豨结成同盟,密谋造反。公元前197年,陈豨举兵反叛刘邦,刘邦亲自率兵讨伐。韩信见时机成熟,便与家臣密谋,企图趁刘邦不在京都,假传圣旨,释放狱中的犯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吕后得知韩信谋反的消息,立即把萧何找来商量。韩信本是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的,这时他听说韩信谋反,害怕受到牵连,就又向吕后献了一条消灭韩信的妙计。他们假称陈豨已经被打死,要大家进宫祝贺。萧何怕韩信不去,就亲自对他说:“你虽然有病,不过这样的大事也应去庆贺一下。”韩信不知是圈套,就到了长乐宫,当即就被武士捆了起来,拉出长乐宫斩首了。

因为韩信能为汉朝建立功勋是与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韩信最后失败被杀也是与萧何分不开的,所以人们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寓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说明,以前推荐过自己的人也有可能会反过来杀害自己。韩信的经历表明,在人生中无论什么时刻都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不可做逾越之举,对他人保持防范之心。

成文用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这则成语可用作复句中的分句。 [1]

运用示例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恁的反复勾当。”、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句成语的来源与中国秦朝时期的历史有关。萧何(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3年)是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秦始皇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在秦朝的建设和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萧何制胜"。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失宠于秦始皇,并最终被迫自杀。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意味着萧何的才能和智慧既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命运或事业的成败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而非外部因素。它强调个人的努力和智慧在成功和失败中的重要性。

意思是: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

…… …… …… …… …… …… …… ……

【出处】:元代·马致远《蟾宫曲·叹世二首》

…… …… …… …… …… …… …… ……

【原文】: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 …… …… …… …… …… …… ……

【译文】:

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 …… …… …… …… …… …… ……

【注释】:

双调:宫调名。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

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

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

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

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说:淳于棼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附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

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兀的般:如此,这般。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

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

“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读tuō,协歌戈韵。

东篱:作者自称。

小宇:小屋。婆娑:枝叶茂盛貌。

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

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一说“孟光台”是与“严子陵”相对应的一个人名。

倒大:大,绝大。

…… …… …… …… …… …… …… ……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生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此曲从内容看,应该是马致远牢骚殆尽,归隐山林后所作。

…… …… …… …… …… …… …… ……

【赏析】:

历史的价值自有其评价的定向性,是不容任意为之的。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所独具的极为丰富的内涵,加以后代常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演绎,致使它具有了含义的多向性。马致远此时正遭贬谪,从官位跌落为百姓是他所面对的无情的现实,世态炎凉给他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对现世牢骚的手段,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第一支曲子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

第二支曲子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前半部分表面看起来表现了作者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与世无争、六根清净的无限乐趣,其实,却蕴含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后半部分写自己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归隐,但江湖也能“避风波”,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这表现了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心态。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

这两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了马致远作为豪放派曲家的风格。

…… …… …… …… …… …… …… ……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一个人引起的。这个成语来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一生。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曾经为刘邦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韩信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是因为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他。萧何是刘邦的丞相,也是韩信的知己。但是后来韩信因为野心太大,想要造反,被萧何设计杀害了。所以说韩信的成事和败事都与萧何有关,故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答:“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典故: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什么意思
答:"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语出自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 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

成也萧河败也萧何的意思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同一个人造成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原话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源于历史上萧何与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什么意思啊,帮忙解释一下?
答:1、意思指: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2、成语典故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原文:及项梁渡淮,信杖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答: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西汉名臣、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一生的总结概括,意指成败都归于他。而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另一位西汉名将韩信密不可分;2、所谓“成也萧何”,是指当初韩信投奔刘邦时只当了一个小吏,还曾因犯军法差点被处死。由此,韩信甚至想要逃跑,但萧何经过与刘邦一席长谈以后觉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指的是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韩信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这里面还有两个有名的故事:无赖胯下之辱和漂母的一饭之恩。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答:【含义】成事是因为萧何,败事也是因为萧何。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造成的。【示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一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吾当以此言转赠袁公。”【出处】①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

成也萧河败也萧河是什么意思?
答:成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拼音:【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具体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故事说明: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解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怎么理解
答: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也:语气助词,表停顿。萧何:汉高祖刘邦的重臣,韩信当初是因他的推荐而当上大将军的,最后又是中了他的计谋而遭诛杀的。成事的人是萧何,败事的人也是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好或坏都出在同一个人或同一物身上。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