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历史名人

作者&投稿:唱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庄河的历史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

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商代属营州。

周代属幽州。春秋时期是燕国地。

战国时期属燕国。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年,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高句丽陷辽东。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军拔石城(今庄河城山)。

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辽代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代时属东京路。元代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

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

清朝在盛京(今辽宁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 *** 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 *** 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奉天省东路道更名为奉天省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 *** 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 *** ——庄河县民主 *** ,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 *** 占领。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直属辽宁省。1949年5月至1954年8月直属辽东省。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直属辽宁省。1956年6月划归安东省专区。

1959年1月划归旅大(今大连)。1965年12月划归丹东。

1968年12月划归旅大。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边境县。

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属辽宁省县级市,由大连市代管。2004年10月30日,辽宁省人民 *** 根据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石城乡、王家镇划归庄河。

至此,庄河共辖26个乡(镇)、街道。其中乡6个、镇16个、街道4个。

6个乡为:鞍子山、太平岭、步云山、桂云花、兰店、石城。16个镇为:吴炉、黑岛、青堆、栗子房、塔岭、大营、徐岭、蓉花山、光明山、长岭、荷花山、城山、大郑、仙人洞、王家。

4个街道为:城关、新华、兴达、昌盛。2004年,庄河有村民委员会2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3031个,居民小组366个。

2004年,设立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以庄河市明阳镇部分行政区域为其管理区域。2009年4月10日,辽宁省 *** (辽政[2009]68号)批复同意撤销明阳镇,设立明阳街道。

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15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街道、新华街道、兴达街道、昌盛街道、明阳街道、青堆镇、徐岭镇、黑岛镇、栗子房镇、大营镇、塔岭镇、仙人洞镇、蓉花山镇、长岭镇、荷花山镇、城山镇、光明山镇、大郑镇、吴炉镇、王家镇、鞍子山乡、太平岭满族乡、步云山乡、桂云花满族乡、兰店乡、石城乡。 庄河名,启用于清朝末年。

明朝以前称红崖子。清初仍称红崖子。

以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岗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得名。清末,易名红崖子为大庄河。

嗣后,“庄河”之称始见。对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曰,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大庄坞船只来往穿梭,生意兴隆,人们日子过得红火。

有人提出募化点钱财,选个地点修座大庙,求神灵庇佑永享太平好日子久长。这一提议为大家共同接受,庙址选在大河西岸。

庙宇修好后,还少一口像样的大钟,遂派人去烟台铸钟,铸钟工匠误将“大河庄”铸成“大庄河”。一曰,“大庄河”本为今“庄河”之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已沿用近百年。

2.关于庄河城山的历史

地名由来 庄河名,启用于清朝末年。

明朝以前称红崖子。清初仍称红崖子。

以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岗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得名。清末,易名红崖子为大庄河。

嗣后,“庄河”之称始见。对庄河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曰,天秤山东麓大河东岸居人逐年增多渐成村落,渔舟、商船由海溯河至此停泊装卸,因此称其为“大河庄坞”简称“大庄坞”。大庄坞船只来往穿梭,生意兴隆,人们日子过得红火。

有人提出募化点钱财,选个地点修座大庙,求神灵庇佑永享太平好日子久长。这一提议为大家共同接受,庙址选在大河西岸。

庙宇修好后,还少一口像样的大钟,遂派人去烟台铸钟,铸钟工匠误将“大河庄”铸成“大庄河”。一曰,“大庄河”本为今“庄河”之旧称,因县城处庄河之滨,所以,取其河为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庄河厅成立后,“庄河”作为一独立的治域名称而存在,已沿用近百年。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就生息在这里。

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遗物。 商属营州。

周属幽州。春秋是燕国地。

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统一全国后,袭燕国旧制,仍属辽东郡地。

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属燕国。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改燕国为郡,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郡;东汉末,公孙度据辽东,属平州。 三国时期,属魏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西晋为平州辽东郡西安平县地。 东晋元帝建武之年(公元317年),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平州辽东郡。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高句丽陷辽东。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七月,唐军拔石城(今城山)。

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克平壤,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庄河属之。 辽时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

金时属东京路。 元时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西与西南部为复州卫东,西北与北部为盖州卫秀岩城地,东及东北部为凤凰城辖域。 清初属奉天府盖平县。

当时盖平县下设十二社(县下行政组织)庄河地区分属两社,西部为复来社,东部为岫岩社。 清乾隆时属岫岩厅(由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

清朝在盛京(现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将军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凡满洲、蒙古、 *** 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岫岩厅隶属于奉天将军,庄河因之。

光绪二年(1876年)一月,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奉天将军赵尔巽“庄河地属岫南控海之滨,左右扼制海口,适当冲要设治实属相应”的奏请,同年十月,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并设庄河厅抚民同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 *** 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庄河厅隶东三省总督奉天省兴凤道。

民国二年(1913年)1月,庄河厅改为庄河县,隶属奉天省东路道(1914年5月更名为东边道)。 1931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庄河沦为“伪满辖域”。

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解放庄河,同年9月12日,成立了中国 *** 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 *** ——庄河县民主 *** ,隶属安东省。 1946年11月被 *** 占领。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庄河,重新获得解放的庄河隶属辽南行政公署。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直属辽宁省。

1949年5月至1954年8月直属辽东省。 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直属辽宁省。

1956年6月划归安东省专区。 1959年1月划归旅大。

1965年12月划归丹东。 1968年12月划归旅大(今大连)。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边境县。 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属辽宁省县级市,由大连市代管。

2004年10月30日,辽宁省人民 *** 根据国务院批复,正式批准石城乡、王家镇划归庄河。至此,庄河共辖26个乡(镇)、街道。

其中乡6个、镇16个、街道4个。6个乡为:鞍子山、太平岭、步云山、桂云花、兰店、石城。

16个镇为:吴炉、黑岛、青堆、栗子房、塔岭、大营、徐岭、蓉花山、光明山、长岭、荷花山、城山、大郑、明阳、仙人洞、王家。4个街道为:城关、新华、兴达、昌盛。

2004年,庄河有村民委员会2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3031个,居民小组374个。

3.谁能帮我提供有关庄河的民间故事啊

庄河民间传说——黑岛的故事传说当初杨二郎赶山填海,从远处赶起一架高山飞落在黄海北岸一个海湾的西南边。

这座山,山势高耸,连绵起伏,只有西边很狭窄的平地连着陆地,所以就形成了一座海岛。关于这个岛,在民间长期流传一段动人的神话传奇故事。

这里,还没有人居住以前,山上青松苍翠,古柏参天,几乎到处都是鸦雀不透的茂密森林。最早住在这个岛上的是一只彩凤和一棵老人参,它俩相处很好。

经过千百年的修炼都有一些道行,还会变人。 有一天早晨,百鸟随着彩凤迎来了日出,便围绕彩凤在高山顶上跳起舞唱起歌。

老人参变作一个带红兜的小胖孩,在一旁吹着横笛伴奏。正在热闹非常的时候,南极仙翁驾着仙鹤来到这里。

彩凤和老人参见老仙翁来了,便停下歌舞,围拢过来。老仙翁说。

“你们过的很快乐,不要忘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完,驾着鹤腾空而去。大家都觉得老仙翁话中有话,可是认也预料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过了若干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老虎精,到海滩“打碱”(即吃点盐水),看中了这个岛子。它占据了岛上西南一座高山(即现在的老虎山),想在这里称王称霸。

每天它除了捕食山上的野物以外,还经常到彩凤和老人参所在的高山上进行搅闹,强迫彩凤和老人参搬走。 彩凤对老虎精说:“你住你的老虎山,我住我的凤凰山,互不相扰好不好?”老虎精不答应,蛮横地说:“你们不走,别说我不客气!”彩凤料想斗不过它,便说:“我可以把这个地方倒给你,我料想你也住不清闲。”

彩凤还没说完,老虎精问:“为什么?”彩凤说:“这个岛子北面海湾里藏有一条黑蛟龙,神通广大,能不与你相争吗?”老虎精以为彩凤在欺骗它,并不理彩,硬逼着彩凤和老人参马上搬家。 就这样,老人参变作带红兜的小胖孩驾上彩凤飞向远方。

其他鸟兽也相继逃散了。 有一天,黑蛟龙从海湾里探出头来,四面张望。

觉得周围景色再没有比这个岛子更美的了。它纵身跳到岛上,张牙舞爪翻腾了一会儿。

这时,早惹恼了老虎精,不由分说便同黑蛟龙打斗起来。 从此,一个龙一个虎就结下了冤仇,经常在山上斗架。

老虎精向海湾里刮黄风,黑蛟龙就向岛上喷黑风、下黑雨。斗来斗去把这个美丽的岛子糟蹋得乌烟瘴气,变成了黑色的岛子。

后来蛟龙看打不败老虎精,就暗暗设计,把它引到海边悬崖上博斗,乘其不备,一甩龙尾,把它打掉海里淹死了。 这样,黑蛟龙不仅占了海湾,也占了这个岛子。

从此,它野性发作,见人吃人,见兽吃兽,谁也不敢靠近这个岛子。由于它作恶多端,后来被杨二郎用一条铁链子锁住,贬到北面距此二十里外的泉龙山上一眼枯井里去了。

彩凤得知龙、虎都完了以后,又驮着老人参回到岛上来。 上岛一看,到处破烂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彩凤和老人参含着眼泪栽花种树,几年功失,把这个荒岛又打扮起来,恢复了生机。为了不忘记过去的遭遇,彩凤和老人商量,就给这个岛子起名叫黑岛。

又过了几年,来了一个妖道,身上带着两件宝物:一是宝镜;一是敲山棍。 妖道看上了凤凰山上的老人参,朝思暮想,要弄到手。

老人参无论躲藏在哪里,用宝镜一照就照出来了。山石不管怎样坚硬,用敲山棍一敲,山就裂开了。

老人参吓得东躲 *** ,不得安宁。彩凤帮助老人参想出一个躲避妖道的办法。

它把自己身上的长羽毛拨下一根交给老人参说:“你拿着这根羽毛妖道就抓不着你了。 ”果然,妖道在山上用宝镜照,老人参就随着羽毛飞到海里,妖道到海里去照,老人参又飞到山上来。

就这样,来来往往周旋了一些日子,妖道仍不罢休。彩凤又想出个新办法来,悄声告诉老人参,老人参就依计行事。

这一天妖道用宝镜在山上海里到处照 ,也没照 着老人参。 他又生气又上火,白天晚上不停地照 ,终于众黑岛东北海里一个索坨子上把老人参照着了。

老人参隐藏在一簇簇山花丛中,一动不动。妖道高兴极了。

落潮时,妖道正在脱鞋要往花坨去,彩凤乘机变成一个仙女把敲山棍抢到手,朝妖道脑门狠狠打去,妖道大叫一声,脑浆迸出,挣扎一番便死去了。 彩凤和老人参收起了宝镜和敲山棍,回到凤凰山,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

后来,从大陆上迁来一批批勤劳善良的人们,先后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发海岛,把岛子打扮得越来越美。彩凤和老人参高兴地说:“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人,有他们在,我们就放心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老人参变作小胖孩,戴着红兜,驾着彩凤,吹着横笛,朝南飞去,另寻仙山,把这里让给人们。

请不要追问。

自己看得懂吧。

4.原武有那些历史名人

原武 旧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其后屡有废、置,隋移治县西。1951年并入阳武县为原阳县。

因此,我们查询原阳的 历史名人,有如下:

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前后)的重要谋臣,先祖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为相。

张苍

张苍,旧阳武人,秦时为御史,汉初为相,封北平侯,曾任丞相十年,主持改定历法,校正了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毛遂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前257年,秦围赵都,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以解郸邯之围,毛遂自告奋勇要随平原君赴楚,平原君因平时未听说过毛遂其人,不愿带其前往,毛遂极力说服,才勉强得到平原君允诺。在与楚王谈判过程中,他机智勇敢凭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楚王与赵歃血为盟,发兵救赵。

陈平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

5.甘肃历史名人有那些

甘肃历史名人

王符(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今甘肃镇原)人 赵壹(文学家)(今甘肃天水南)人,东汉著名辞斌家 姜维(三国时蜀国将领)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皇甫谧 (魏晋著名学者,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傅玄(魏晋时期著名学者)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人 索靖(晋代著名书法家)敦煌龙勒(今敦煌阳关一带)人 张芝(东汉大书法家)(今甘肃安西县东)人 李广(西汉“飞将军”)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 苻坚(前秦政权建立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贾诩(三国时期魏国谋士)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盖勋(东汉著名清官)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 李皓(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人 赵充国 (西汉屯田安邦名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境内)人 甘延寿 (西汉名将)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庆阳县)人 段会宗 (西汉后期著名外交家) 西汉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人 李思训 (唐代大将军山水画家)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秦襄公 (秦国的奠基者)今甘肃天水一带人 姚苌(后秦政权建立者)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人 宋繇(西凉、北凉大臣名儒 )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人 李白(唐代大诗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李世民 (唐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 李益(唐代著名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李翱(唐代散文家、哲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梁肃(唐文学家)安定(今甘肃泾川)人 李梦阳 (明朝文学家)甘肃庆阳人 张澍(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 董卓(三国名人) 陇西临兆 (今甘肃天水)人 貂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甘肃临洮人 王仁裕 五代文学家 字德辇,天水(今属甘肃)人

6.杨村的历史名人

马鉴源,字养之,清代杨村(今南市镇杨村)人,贡生,初入学,即立志发奋,听说贺复斋先生在三原“清鹿书院”讲授程朱理学,便赴其门下,拜师求学。学业精深,被称为贺先生的高足弟子。文学以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文章为师。虽意境不及,百文章颇具锋芒,旨在匡正时弊。人如其文,鉴源赋性耿直,言行有礼,他一生学百不厌,诲人不倦。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张世英,常识广博,在地方作官亦讲授学生,在渭南当知县时,聘请他去执教。后归兴平,于“槐里书院”讲授朱理学。兴平直接传授宋代程朱理学的从他开始。著有《小学心术篇》、《杨村文集》等共若干卷。

7.道县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名人

有四位历史名人 下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5.5~1073) 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2、特科状元吴必达

吴必达,字村卿,宋宁宗、理宗年间(1195年—1264年)在世,今道县梅花镇石下渡村人。吴必达自幼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凡经史百家之书,读后过目不忘。苍天不负苦心人,嘉定三年(1210年)考中进士,淳佑元年(1240年)殿试又力挫群英,大魁天下,考中特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文人中状元后,轰动京师,往往万人空巷,到御街争看风流才子,皇帝还要赐宴赋诗。吴必达中状元后,当时皇帝的御诗已失传,却保留了吴必达自己写的《及第谢恩诗》:“圣朝耕化广搜贤,丹陛遥瞻穆穆天。历数万年垂正统,精微一理得心传。输忠敢罄刘贲胆,擢第应同李邰肩。四海尚期王德洽,小臣稽首颂周篇。”后来授建康府教授(职能是掌管京师学校科举),淳佑七年提升为奉仪郎尚书、礼部架阁兼给事中,佩紫金鱼袋。他办事严正,公私分明,在当时很有声望。告老归乡后寄情山水,病逝后葬在白马渡附近。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科举出类拔萃的人物,把州学之后耸立的“元峰”取名状元山,并在山旁兴建了一座状元亭。状元亭比状元山还高,八角双层,小巧玲珑,登临上层,远吞山光,平挹江濑。是个清静幽雅所在。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一把火烧的荡然无存。1999年,县委招待所新僻“怡园”,并在状元山旁重建了状元亭,以此纪念吴必达。

3、一代名臣何凌汉

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出生道州东门村。如果仅以功名和官职来衡量,他算得上道州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人。

清嘉庆十年,他考中乙丑科殿试一甲三名进士(俗称探花),授编修之职,大考二等,提拔为司业,后来升为右庶子,主持广东、福建乡试,留任福建学政。道光六年,授顺天府尹。顺天府尹是正三品,掌管京师治安等重要职能,在当时是一个显赫的官职。后来历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署礼部左侍郎、典浙江乡试并留督学政、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职逝世,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安。道江镇在解放前名文安镇,取义于此。

何凌汉功名显赫,是从基层(七品小京官)一步步脚踏实地地累积而到朝中一品大员。对封建王朝,可谓尽心职事,政绩卓著,深得最高统治者青睐。当时,为少数以南方 *** 背景居于要津的先驱。

何凌汉仕宦之余,以书法见长。史称“遇诰册重大字多出其手,以书法重海内,故朝廷文字之役,络绎无间。”《皇清书史》中有“何凌汉,书法重海内,所书碑版,学者珍习之”之语。他的书法蕴含严谨秀俊之气,有欧(欧阳洵)褚(褚遂良)笔意,在当时名重四海。

4、晚清书法家何绍基

今故宫博物院书法陈列馆陈列了我国四大书法流派的作品,道州何绍基的作品,是四大流派之一。

何绍基(1790年—1873年)字子贞,号 叟,又号东洲居士,道州东门村人,与其弟绍业为孪生。童年时代,和弟弟随母在州西小坪村生活。他舅父廖先瑞对两兄弟视如己出,送他们读私塾,对他幼年影响很大。八岁时随母入都,在父亲和名师孙镜塘的教诲下勤奋攻读。十八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职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等职。先后出任福建、贵州和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咸丰二年,曾两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出任四川学政。



~

京杭大运河有哪些历史名人
答: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隋炀帝杨广:住在扬州,主要成就起码有开凿了大运河吧。他疏浚沿途河流,并使它们首尾相连,贯通为千里长河,为南北两地货物...

古代名人名号中带河字的有多少
答: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河南信阳历史名人
答:1、黄歇 江南一带人文始祖,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2、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

浏阳河出了谁(探寻湖南历史名人的故事)
答:浏阳河出了很多著名的湖南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谭嗣同和黄兴。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朝末年的著名维新派人士。他出生并成长在浏阳河畔,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强国富民。他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谭嗣同的爱国...

请列举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江河
答:项羽--乌江 刘备--檀溪 屈原--汨罗江 吴均--富春江 毛泽东--金沙江;大渡河(这些都是长江的上游)周瑜--长江 黄帝,炎帝,蚩尤--黄河

有哪些名人的名字里面有“河”字?
答:秦大河 http://baike.baidu.com/view/242960.html?wtp=tt

河津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答: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谷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隋代大儒王通,调教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一篇《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名将薛仁贵屡立战功,唐太宗欣喜地说;“联不喜德辽东,喜得彪将”。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是“河东学派”的...

河源有那些历史名人
答: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 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

菏泽有什么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和历史故事?
答: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4、晁补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

治水名人有哪些?
答: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参考资料:人民网-水利部评出首批历史治水名人,3位四川历史名人入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