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的发源地是哪里? 许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哪?

作者&投稿:春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许姓
一、姓氏源流

许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二、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三、历史名人

许 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
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
人。

许 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
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

"许"姓氏的由来~

许 姓的历史渊源

许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与许国,称为许文叔。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33年迁都叶,前524年迁都白羽 ( 今河南西峡县 ),前524年迁容城 (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逐有「许」氏。
二 ; 传说帝尧时许由的后代。历史上并无证实记在此人,为神话人物。
家族名人
许由 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於颍水之滨。死后,葬於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 (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著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又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 (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諡文肃。著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地望分布: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
许姓起源参考之二
许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五,在台湾排名第十一。许姓出自姜姓,许姓的始祖是许由,他是炎帝的后代。许由是帝尧时期一位十分有名的贤士,尧因为他的贤德而想要把帝位传给他,但许由不肯,并且逃到箕山隐居。后来,尧又想邀请他做九州的长官,他就跑到□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许由的后代,就世代居住在许昌。到周武王时,许由的后裔姜文叔被封在许,建立了许国,春秋末期,许国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国人就有一些用国名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许。 发展和演变:许姓最初在河南发展,战国时因为战乱,开始向四周迁徙,发展到了山西,湖北,湖南,河北。到汉代,又扩展到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唐朝初期,河南的许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到宋末,已经发展到广东。明朝,福建许姓有人移居台湾,更有一些,迁入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并且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土家族等。许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许昌,容城,高阳,汝南,长乐,新城,善里,安定,庐江,长安,昌邑,昆明,会稽,谯郡,安陆,晋陵,中山,太原,长沙等。
许姓起源参考之三
我们在地图和很多书籍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名称是和一些姓氏的来历有关的。比如萧县、上蔡县,它们和萧姓和蔡姓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今天我们向您介绍的许姓,它的发源地就在许昌,可以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和文叔,他们都在许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在众多姓氏中,许姓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说到许姓的起源,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以及《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众多古籍中,都提到了许由其人以及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上古的尧舜时期,有一位高士叫许由,是昆吾族部落的首领,他以农耕而食,重义轻利,从而广有贤名,尧帝知道后,要把君位让给他,许由不愿做官,就逃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又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种话,最后尧才把君位传给了舜,几千年来,尧舜禅让的千古美谈,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在姓氏专著《急就篇》中,就把许由作为许姓的开山始祖。
据记载,许由带领着他的部落族人主要在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和登封市的箕山一带生活,从此,源自许由的这一支许姓后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另据《姓氏考略》和《姓源韵谱》记载,另一支许姓的祖先是源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夷。
许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周武王把伯夷的后裔文叔封于许地(现许昌市),建立了许国,由于许国比较弱小,经常被郑国和楚国所威逼,所以它的都城就不断地迁徙,到了公元前506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许国就被楚国所灭,许国的子民为了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以国为姓,从此就姓了许。
现在看来,无论是源自伯夷还是许由,许姓的历史都有数千年了。而这两支许姓的祖先,也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这两支许姓的发源地,都在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姓名人为数众多,战国时有一位农家叫许行,他是楚国人,跟随他的数十名学生都身穿布衣,自食其力,以织草鞋,席子为生。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朴素的理想。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叫许慎,他集古文经学之大成的著作《说文解字》,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写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意思是我这个许家的曾孙小子,祖先是炎帝神农……我祖上自许昌迁往召陵,从此就居住在汝水之滨。短短数语,许慎就把他祖先的来历和迁徙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许姓人氏早期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开始向山西、湖北、湖南等地迁移。到了汉代,许姓人氏已发展到今天的安徽、山东、陕西和云南、江浙等省。唐初,陈政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氏将佐随同前往并在福建安家落户。
到了明代,就有许姓人氏从福建开始向台湾迁移。
明代的永乐年间,有许氏的族人叫许冲怀和许申二人,带领着许氏就入台了,到了台湾的台南,开荒种地,创立家业。到了清代的康熙元年,又有一支许姓从泉州漂洋过海,到了台湾的新竹、彰化这里来开荒种地,建立祖业。
如今,许姓人氏在台湾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已从最初的居住地新竹、彰化等地发展到台南、嘉义、台中、台北等地。据统计,在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许姓被列为第十一位大姓。

一、姓氏源流
许(Xǔ 许)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裔,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出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许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省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省)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台湾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三。

三、历史名人
许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人。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
许劭:汝南平舆(今属河南省)人,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其评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
许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孟容: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东都留守等职。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侍中、中书令等职。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参与编撰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晋书》等。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宋代画家,擅画林木、平远、野水三景。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叔微: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宋代医学家,著作有《伤寒发微论》等。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起义。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历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许天赐: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明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另著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清代山东省济宁人,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宗扬:清代广西省人,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奥、荷等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许雪秋:广东省海阳(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职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建国后,任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职。
许地山:原籍福建,生于台湾,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大藏经索引》等。
许世友:河南省新县人,著名军事家,少年时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早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极负传奇色彩,酒量过人,领导并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于1979年中共对越南发动的边境战争中,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指挥了东线的战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D.X.P.根据本人“死后尽孝”的意愿,特批许世友将军土葬,D.X.P.的批示为,“下不为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2、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此外,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阳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丽堂”、“敦叙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阴堂”、“希范堂”、“怀义堂”、“绍鲁堂”、“承文堂”、“聚族堂”、“长兴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以许猗为源头的汝南许姓,不但是众多郡望的主干,而且也是许姓历史上迁徙的主源,就其本支来说,冠冕累世,簪缨不绝,辉煌至极。
2、许姓禀承先人贤德高洁的品质,仁德克俭、惜阴勤勉,涌现出众多名人佚事。
3、许姓字行规整鲜明,透出许姓族人独有的特征,如许步云所参与修纂的《许氏家谱》,内有浙江许姓一支字行为:“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许引之主修的《许氏家谱》,内有河北许姓一支字行为:“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许秀堂所修《许氏支谱》,内有江苏许姓一支字行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
五经无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
二龙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
飞琼鼓簧。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
源出许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许姓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
节义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
旌邑仙传。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
世泽绵长。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 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孙支挺秀;
祖德流芳。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同上。

-----------------------------------------------------------------

〖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
萦空宁触石。
——许康佐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唐代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

〖许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
父子四为尚书。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

〖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
锦江瑞霭百花潭。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
清风明月旧襟怀。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1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
解字成文费段笺。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
山雨满楼唐律诗。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
闻过则喜百世师。
——许信臣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
说文解字万世师。
——许慎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
即逢佳客莫谈天。
——许庚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

〖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应侯顺德,贻厥孙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下同)。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
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
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2)。

整理鲁迅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
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起义英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鲁迅的助教,同年10月与鲁迅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鲁迅工作。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宪兵总部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民主和妇女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下联典指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1278年),联合建宁(今属福建)人黄华起义。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起义,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
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
——明·叶向高撰福建省福清市许姓宗祠“许公祠”联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
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代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许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裔孙文叔参与了周武王的伐商战争,西周建立时大封诸侯,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世称许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灭。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二、源于许由
许由一作许繇,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尧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相传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不过后世的许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许由的后代,不得而知,其世系也不清楚。许姓以汝南(今河省南鲁山、平舆、叶县一带)、高阳(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国之后裔,故许姓的起源应以出之姜姓为主。

许姓迁徒史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疟疾,太子止献药,悼公饮后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见闯了大祸,于是便逃到了晋国。此外,楚国有许伯,郑国有许瑕,晋国有许偃、赵国有许钧、许历、魏国有许绾,他们都是因各种原因从许国流亡到各国的,由于无法归国,便定居于当地。后来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
这一时期分布在各国的许姓人大都是许国灭亡后被迫迁去的,他们通常仍可保留贵族的身份。但在战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加快,社会分化剧烈,有一部分许姓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贵族地位,如赵人许历,便是一例,所以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勋,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诸国外,齐、韩、燕等国也有许姓分布,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其中也有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通观这一时期的各国许姓,人数并不很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许国本来就是小国,人口有限;二是许国灭亡后,许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础,他们的活动不为史书记载,故今天便很难了解其全部情况了。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时期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故唐代以后的许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宋元时期
辽国地处我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姓人。此外,这一时期许姓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姓人。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

许姓的由来
答: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二、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

许姓起源来源详解
答:今天酷知网小编为大家盘点了许姓起源来源详解,很多姓许的朋友都很关心自己所姓的许姓的起源、来源、及迁徒分布。那么小编特地整理了一篇关于许姓起源,许姓的来源的文章。况且还加了许氏的男孩起名及女孩起名。1、许姓起源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

百家姓"许“的由来
答:由此看来,许姓应该是炎帝的后裔,在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在许国,后来国灭之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并且四散在各地繁衍。当时许国的位置,据后世考据,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县,因此,天下许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个地方。在历史上,许姓的知名人物不少,令人称羡。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字叔...

姓“许”的来源
答: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

泉州都有哪此县及镇乡有姓许的?这些许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由哪里传入...
答:许姓始于春秋 许国人以国为姓 许国在今河南许昌、鄢陵一带 现在鄢陵有许姓始祖许由墓 所以许姓都是从河南传出 在晋江东石和英林之间有个村子都姓许

许姓的起源和历史
答:许姓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许姓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姓源于观天象定姓,“许”字的主体标志是天干顶上这部分,这是“午”的标志,中午的午,这个午是玄鸟的翅膀,下方还是璇玑盘。凡是上古得姓的族,它必须得观天象,所以在古代,历法是第一等级的,所以每个姓的...

许姓的起源和来历
答:5. 大约四千一百年前,许由在颍水流域的箕山活动,那里正是古许国的所在地,因此后世许姓人士多以他为始祖。6. 许姓的文化传承中,汝南郡是一个重要的地点。汉高帝时期设置该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该支许姓的开基始祖是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7. 高阳郡是在汉桓帝时期设置的...

关于许姓的来源
答: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许姓的由来 历史上许姓的分布与迁移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部一带迁都。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

求详情姓许的家族谱是怎么排的?
答:根据《急就篇.注》、《新唐书.宰相世系》、《春秋世族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左传.宣公十一年》、《中国史记》等多种史籍记载,许姓源自姜姓,与齐国同宗,是炎帝的后代,尧的四岳伯夷之子。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作为太岳的后代,现在的许昌地区即为古许国所在地。

姓许的祖先是谁啊
答: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春秋战国时期,许国的历史也是许姓的来源,LZ可要仔细看啊。从许文叔封地建国,到公元前375年为楚所灭,许国绵延700余年。由于地处要冲,安享了500年太平安光的许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各诸侯的必争之地,以致战事连连。为躲避郑、晋等国的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