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仕途之路)

作者&投稿:豆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明 ] 杨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中美开打贸易战以来,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国外政客想遏制中国崛起的方法由暗箭转为明枪,军事上遏制不住,就从经济下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82年前的1840年,中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不同的是那时帝国主义列强是希望中国打开通商的大门而不是现在的限制贸易。

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裕谦等为代表的一波强硬派,为我们打响了武力保卫中国经济的第一枪。

这段历史也掀开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改变了大清国的命运,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的命运,自1840年后的70年内清政府逐渐走向衰落,直至1911年的武昌首义,痛定思痛的中国人推翻了清王朝280年的统治,重新选择新的国家道路,为中国的崛起不懈努力和奋斗。可以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正式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第一声丧钟。

本长篇连载就是将这近70年的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历史人物做一次梳理和再现。

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作者力争以普通人的视觉和思考再现他们生命中那些可以照耀后世的闪光点,凡人微光,点亮你我。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掀开这一历史序幕的关键节点人物林则徐。

( 长篇续更,收藏更易找到 )。

少年奇才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终年65岁,福建人。官至一品。

4岁时由教书的父亲林宾日带进私塾正式读书,林父13岁才入私塾读书深知早读的好处,所以4岁就把林则徐带进私塾,因林则徐太小,父亲就把他抱在腿上。

林父教学成果卓越(50年教书生涯中,培养举人、进士数十名。)但是教书不赚钱,林家人口多,日子很拮据,但是家庭氛围很好,邻居们经常听见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的爽朗笑声,但是贫穷的日子总是很难熬,曾经有人劝林宾日别让林则徐读书了。

林父冷冷的看了一眼没说话。

结果林则徐成为了他五十年教学生涯中后世成就最卓越的那一个,林宾日想不到,100多年以后他的儿子林则徐的名字会享誉全世界。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简历:

7岁能写文章,8岁时一次登山活动,老师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他对:山登绝顶我为峰。

少年时期获得曾任河南知县的郑大模赏识,

19岁中举人,省级考试第二十九名,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还做不了,需要等官员有空缺时经人举荐才能做官。

举人中榜的同一天。娶郑大模长女郑淑清为妻。

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双喜临门。

以后的所有快乐都没有今天快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也不能太顺,前期有多高调,后期就有多低调。

年底会试时落榜了——落榜后回乡,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子承父业——做起了老师回家教书。

人生转折

1806年21岁,林则徐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这一年他给海防同知任书记——也就是文字秘书,负责誊写政令、公文等等。

海防同知相当于副知府,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副市长级别,林则徐在这一期间专职处理洋船往来。

在此他见识到了贩烟的伎俩,见识了外商贿赂的手段,开阔了视野。

同年春节,因给领导写新春贺词被时年44岁的福建巡抚张师诚发现,经考察后招为幕僚干了五年。

这成为了他又一次转折。

巡抚幕僚

在给张师诚做幕僚的五年时间里,成为他人生最好的历练(实习)。

张师诚官居正二品,他的幕僚就不仅仅是在贺年卡上写写新年贺词的问题了。

以前有个电视剧叫《绍兴师爷》,师爷就是林则徐的工作。

做文字工作的同时,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张师诚处理各种事务,原则是他能处理的他先处理,处理不了的再找张师诚协商处理,相当于分担巡抚的一部分工作。

巡抚这个职位就相当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

能在这样的封疆大吏身边实习,可以说林则徐的起点是相当高的。

他在这个职位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帮助书记兼省长的张师诚找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提方案,抓执行。那是相当的费脑子啊。

相当于间接的参与了省部级领导的政治、指挥、决断;内政、平叛、赈灾等等可以说事务具细,忙的很。

就这样他逐步积累了各方面的理政才能。

值得一提的是24岁时林则徐随张师诚赴浙江一同处理镇压了海盗蔡牵。

蔡牵是个狠人,1794年因饥荒而下海为盗,最多手下2万多人,为盗15年。自称镇海王,曾击杀浙江提督李长庚,后因盗贼内部分裂,被李长庚部将包围,眼看逃不出去是,自己一怒,炸船而死,陪葬的有自己家小及部将二百五十余人。

他还曾因一句戏言,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小老婆。

因为用力过猛直接把小老婆的人头砍掉。

这一过程让他见识了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悲苦,积累了军事斗争的经验。也为日后多次处理民变打下基础。

入仕

1811年26岁时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主要负责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实现了由在省委书记身边实习到皇帝身边实习的华丽转身,跃入龙门。

注意:一甲就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四相当于全国第七。

人生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光宗耀祖了,也验证了自己父亲林宾日和岳父郑大模的眼光。没有让两个父亲失望。那是想到牛了,这么说吧祖坟冒青烟是肯定的了。

在这里我的疑惑是像林则徐这样的才学、能力、经验、背景都只能是二甲。

一甲那三个人是什么来头呢?大家自己脑补吧。

在京七年,他的座师曹振镛很欣赏他,后期给了他很多帮助。

外放的言官

1820年35岁,实习京官生活结束,子女不断出生。其中次子次女相继夭折。

在北京期间由于俸禄有限也在私塾教书,也寄卖书法补贴家用。并认识了魏源。

同年外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从五品,相当于现在中纪委的监察室处长。专门从事上折子,弹劾官员的工作,这个职位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言官。

2月,参奏河南巡抚琦善水灾办事不力,导致琦善被革职。

这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和琦善有交集。

让人没想到20年后又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中英鸦片战争导致琦善再次被革职且罚没家产。琦善的两次人生低谷都和林则徐有关,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一年六月三日被实授杭嘉湖兵备道,正四品,地方实权派集军权、监察权力于一身,大概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期间也曾几次被外派作为科举考试的考官。但凡与他接触的大小官员,对他的能力、平行那都是相当认可的。

37岁,1823年2月17日,就任江苏按察使,正三品,全省的最高司法长官,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今天相当于副省级),在任时获得百姓认可人称“林青天”。

在按察使任上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下令江苏禁烟;2、解决了因水患差点酿成的民变;3、治水、赈灾;

这里介绍下林则徐座师:曹振镛(1755年-1835年),安徽省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功臣之首。

总之名头一堆,也是后世评价少有的清官。

朝中有人好做官

林则徐中进士时,主考官是曹振镛,相当于曹振镛发现了他,按惯例,曹振镛就成了他的“座师”,林则徐就成了他的学生也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个靠山。

这样一来他的身份和地位就相当于是领班军机大臣的学生,谁敢不高看一眼呢?

认识曹振镛时,曹官至从一品,已是皇帝身边近臣,所以在1835年曹振镛去世之前,林则徐是有人“罩”的。

按照“守制“的惯例家里父母如有丧事,无论多大的官都要回家“丁忧”,林则徐这样的事情经历三次。

第一次1821年林父病危,林则徐辞官回家,但是回家没几天林父病愈,父亲好了自己总部能在家里呆着。这时的林则徐刚由去年被实授杭嘉湖兵备道,还没有政绩,道光甚至还不认识林则徐是谁,正是座师曹振镛不断在道光皇帝面前美言,林则徐才很快复出。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第二次,1824年林母病逝,身为三品大员的林则徐专管江南水利,但是也不得不回家守孝,林走后水患严重导致南方漕粮运不到北京,这等于断了皇帝的粮道。1825年初,道光震怒,把南河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统统革职。但是又一时找不到熟悉水利的人,所以下旨“夺情“,让林回来治水。所以当时林则徐是一边治水赈灾、一边穿着孝服。

第三次1827年十一月,林则徐任江宁布政史,他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可是父亲病死途中。林则徐第三次辞官“丁忧”

直到1830年五月,服丧期满回京,候补。

8月外放湖北布政史。

小结:林则徐19岁中举人,21岁给省委书记当秘书,26岁中进士,进北京,33岁外放,37岁调任江宁布政史,进入省部级序列。

为官十余年,期间结识了以曹振镛、董诰等为代表的很多权贵,逐渐打入皇帝身边的小圈子。此时的他已经做了多种基层职位,具备了相当的理政能力,且为官正直、清廉,官声俱佳。

具体说能力有:

1、治水(漕运),

2、赈灾(协调、执行),

3、审案(司法、刑狱),

4、军备等(军事、后勤等)。

林则徐从19岁中举到40岁的三品大员,已经从刚开始的副市长文字秘书逐渐成长为一个为官清廉的多面手,从一个官场小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救火队员了。

升官:

可以说,能干的林则徐此时已经进入帝国的封疆大吏行列,当然前面有更高的山峰在等待他的攀登……

这正是:

八岁对对联山登绝顶,廿六进进士传扬美名,

及时遇贵人拔刀相助,勤恳又廉洁素有官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历史有温度,凡人有微光,您的批评和赞赏,都是我的续更良药。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注:本文主要参考《林则徐传》杨括著。《清史稿宣宗本纪及林则徐列传》等

~

唐朝宦官崛起之路:皇帝精心策划出来的权力格局
答:仔细分析一下唐朝的各方势力,宦官的崛起,本质上是皇帝出于平衡政治的需要,是皇帝维系统治的一种手段。...德宗重用的文臣一个比一个坏,卢杞排挤忠良,酿成朱泚、李怀光叛乱,长安一度沦陷到叛军手里;裴延龄弄术...唐代宦官曾有过种种劣迹,但面临外扰内乱、各种矛盾尖锐、皇权衰弱的情况下,宦官作为皇帝的心腹和助手,...

曾经强盛的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后走向衰落?
答:英国输入中国的货品大增,1837年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价值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已到达239万4千英镑。随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刺卝激了国内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的欲卝望。 [22]新开的五个条约口岸中,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

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答: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
答:如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正逐步跨进世界强国之林,正在完成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复兴中华!3月22日,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复兴之路》的前两集,从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千年巨变”开始讲述,到之后的“峥嵘岁月”,塑造了一个历经沧桑和磨难却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祖国母亲形象。该片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

中国哪些城市经历了衰落到崛起的过程
答:然而随着东北地区整体的大衰落,哈尔滨也悄然黯淡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论中国十大城市时根本都不会想起哈尔滨。2、南京:失落指数9.8 南京之所以称为南京,是因为它能够与北京相呼应,明代南北二京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民国时期南京又作了中国的首都。可是自那场东洋人的大屠杀后,南京就久久难以恢复元气了,...

为何东北衰落而广东崛起?
答:只有当人口恢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意味着东北的经济走向了可持续之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8-02-12 东北为何衰落如此迅速? 3 2017-12-07 东北的衰退与南方的崛起是偶然还是 必然 5 2017-12-16 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163 2008-12-25 为什么现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答: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发动战争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2) 反思 鸦片战争中腐败、衰落、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

乔家为何在晚清到民国时期,迅速崛起又衰落,这与当时政治局势局势有关吗...
答:一个国家大商家的崛起衰落必然是和国家形式有关系的。乔家大院 祁县乔家发家于乾隆初年,因做生意守信公道获往来业户支持,虽有做生意失败的时候仍然挺过难关发家。同时乔家子弟恪奇祖训,定有家规,不准嫖赌,不准纳妾,不准酗酒,因此乔姓家业渐趋兴旺。以包头城为起点,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先后...

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答: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