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达到了权力的巅峰,却为何一直没有称帝?

作者&投稿:漫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举孝廉出生,在后来镇压黄巾军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建立威势,摇身一变成为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第一人,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生前差不多统一了当时的整个北方地区权力可谓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即使这样他亦是迟迟未称帝,直到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他没有称帝主要是因为祖上世世代代都受汉家恩惠,不想背负大逆不道的篡汉骂名、加上当时天下处于三分状态,称帝时机不成熟,仍然需要打着汉室旗号和曹操当时年事已高,想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后代。

祖上世世代代都受汉家恩惠,不想背负大逆不道的篡汉骂名

东汉末年曹操一步步崛起时,汉室虽然大势已去,再没有往日雄风和威慑力,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根基和影响力尚在,而且曹操家族和夏侯家族都是汉朝建立的开国功臣,世世代代受到汉家的恩宠,汉朝虽然已经是大厦之将顷,但皇帝始终还在,他若是称帝就会被后世所唾弃,世世代代背负大逆不道的骂名,因此他到死都不愿称帝。

当时天下处于三分状态,曹操称帝的时机并不成熟,仍需要打着汉室的旗号

曹操虽然挟天子而令诸侯,拜丞相封魏王,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颇有实力的曹氏统治集团,还将整个大汉朝廷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但当时的天下呈三分趋势,西南蜀国有刘备建立的蜀国、东吴有孙氏家族建立的吴国,此外还有众多小政权割据。

如此动荡不安的局面曹操若是称帝,势必会招来蜀国和吴国,以及其它割据在各地的势力群起而攻之,所以要想称帝曹操就必须得先扫平这些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各方势力,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扫平蜀国和吴国不是一朝一夕说做到就能做到的事,必须得有一个长远的谋划,因此一直挟天子而令诸侯打着大汉的旗号,反而更有利于曹操进行兼并和统一战争。

曹操当时年事已高,想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后代

从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起义到后来反对董卓篡逆,曹操一路东征西战笼络人才,在官渡大败袁绍,创下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佳话,然后逐步统一北方,完成这些时候曹操已经六十多岁,年事已高,此时的他即使没有称帝但却只手遮天,要什么有什么,称不称帝什么的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号而已,他已经不是那么看重。

又加之即使权势滔天,他由汉臣变成汉帝始终是篡逆,他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自己不称帝,将机会留给自己的后人,他后人称帝仍然会追封他名号,这样既能堵住天下人的口,大汉的千秋基业也依然是在他们曹氏集团手中。

总之,纵观曹操的这一生,他即使没有称帝,还差一个皇帝称号,但他手中的权力丝毫不亚于皇帝,还有即使不称帝,大汉的江山依然在他后人手中,所以,无论怎么看曹操都是最后的赢家。



因为他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一直没有正式称帝,但其实他的权力已经很大了。

因为天子在他手里面,他就如同天子一样,一旦称帝天下就会出现很多的反抗,反抗的人就会团结起来,这样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挟天子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

因为想要统一整个中原,没有统一自然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是什么?
答:2,兴平二年(195年),大臣董承等人拥汉献帝自长安前往残破不堪的洛阳,君臣一行如同丧家之犬,急于谋求安身之所。这时,谋士沮授向占据冀州的袁绍提出,应该乘机迎献帝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冀州的治所),这样便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袁绍手下其他谋士不赞成,曹操觉得是个好主意...

曹操是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中原军阀们对曹操的看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曹操为世人所不容的罪过之一。大家认为曹操自命为汉朝丞相,实则干的是违背和绑架汉朝廷,挟天子令诸侯的勾当,并妄想有一天取而代之,建立曹魏天下。由此,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但是,史书作者往往会被前朝流传观念影响,因此所记录的史实有所偏好取舍,甚至断章取...

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曹操成功而董卓失败了?
答:为什么这样说呢?曹操能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手下有谋之士,为其出谋策划!和自身的判断力都大有关系。但董卓说白了,就一个莽夫,自己没脑子,只会动刀动剑去解决,也不考虑后果,自己蠢,手底下的人也没头脑。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说起来简单,但后果严重,董卓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也是他失败的...

东汉末年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曹操为什么还要控制汉献帝?
答:曹操控制汉献帝是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因为三国时期,即便是汉朝名存实亡,但是天子依然是唯一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号令诸侯的人。当时控制汉献帝的这个大礼盒本应该由袁绍揭开,然而袁绍身边的军师郭图却建议袁绍不要行此举,由于郭图的错误判断,这才让袁绍将“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没人反对呢?
答: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名声,那做事才会得到支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汉献帝面前,曹操一直都是低头恭听,在其他大臣眼里曹操就是一个很懂得本分的人,曹操就拼着这些在朝堂上获得了很多美誉也得到了很多人心,所以曹操根本做不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影响
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他的权威性,确立了他的正统地位,也为他的征伐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各路诸侯:名义上没有了合法的战争借口,建立的政权也不是正统。历史:形成了后来魏朝正统的地位,但汉天子失去权威,为以后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曹操为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杀掉汉献帝自己称王?
答: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来说,当时汉献帝虽然示弱,是在贵族和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威望的,古代大家对于皇帝的崇拜是天生,而不管怎么样,汉献帝终究是一国之帝。当时各方势力也并没有在明面上,公然反抗朝廷,而是私下里兼并土地,消灭自己的敌对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控制皇帝,显然更利于达到自己的政治...

汉献帝如果在刘备那里,是傀儡还是国君?
答:受演义的影响我们开始对曹操的评价如同刘备评价曹操一般,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可我们对演义也好, 历史 也罢仔细研究发现了不一样的曹操和不一样的刘备。 三国时期曹操得汉献帝,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罢,总之汉献帝在曹操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演义中汉献帝无时无刻不...

曹操真的使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吗?
答: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曹操的一大招牌,但是从真实情况来看他还真的没有指使过那些诸侯为他做过什么事情,控制天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诸侯对他有一个忌惮,毕竟天子在他的手上,如果你派兵去攻打他的话,先不说你能否取胜,在道义你就是邪恶一方,并且也是对天子的大不敬。毕竟曹操这个时候是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字概括
答:朝末年汉室名存实亡,但是皇帝还是可以颁布圣旨命令赏赐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碍于汉室的名望多少还是不会公然抗旨的,曹操就是看中了这点软禁了汉献帝,然后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圣旨号令各路诸侯,如果诸侯敢公然反抗就是篡汉了,那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诸侯割据中占了先机。汉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