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创作原理“典、远、谐、则”分别指什么?

作者&投稿:职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典、远、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四大原则,具体指:

  1. 典:指用典型的事物来比拟描写诗歌中的事物,以突出其特点,增强表现力和言情。

    以典型的事物来比拟描写诗歌中的事物,可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言情。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事物的例子

    《赤壁》

    荆轲刺秦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亡。 

    这首诗用典型的“荆轲刺秦王”、“沉舟侧畔千帆过”和“病树前头万木亡”等意象,比  喻了诗人内心中的意境和思想。其中,“荆轲刺秦王”比喻忠诚和胆识,“沉舟侧畔千帆过”比喻历经风雨生命依然坚韧,“病树前头万木亡”比喻孤独和坚守。

    这样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厚重感,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远:指描写事物时要形象生动、真实感人,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有时也需要幻想或夸张,使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

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让诗歌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的诗歌例子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将天高、风急、猿啸、鸟飞、长江等自然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样,表达了诗人孤独、追求和不屈的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广阔的想象力和永恒的意义。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和追求的思考与感悟,是典型的超越时空的诗歌佳作,感人至深,广受读者欣赏和传颂。

3. 谐:指诗歌中语言和韵律的优美和和谐,在韵律上要求平仄、押韵、句式协调,以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

音韵美感和节奏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使诗歌更具有美感和韵律感。以下是一个音韵美感和富有节奏感的诗歌例子

《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杜甫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首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将音韵巧妙地融入到表达主题的诗句中。例如,“大江茫茫去不还”中“茫茫”和“还”押韵,“黄云万里动风色”中“动风色”和“雪山”近似押韵和对仗,“听取蛙声一片”则体现了诗歌的平仄和节奏感。这样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和感染力,使它成为一首具有深刻意义和诗性的杰作。

4. 则:指诗歌中言辞和情感要严谨、恰当、合理,不能有不当之处。要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以达到表现主题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个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例子

《登高壮观天地间》

作者:杜甫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萧条白日暮,青枫江水夜航人。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震撼和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其中,“黄云萧条白日暮”描绘了大自然的荒凉萧条,却又透露着美与哲理;“青枫江水夜航人”则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相互融合,以及一个人面对世间万物的寂寞与无奈。

在情感表达上,杜甫以独特的笔触,将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情感真挚而深沉。同时,这首诗的意境也十分深远,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表达了诗人不屈的人生哲学和追求的精神。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拥有了诗歌魅力,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亲!如果觉得我的答案可以,请采纳点赞哟!



诗歌的创作原理“典、远、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其中:

  1. 典:指典故、典型和典籍。在创作中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或引用典籍中的词句来丰富诗歌内涵,增加诗歌的文化底蕴。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一岁一枯荣”就是引用《楚辞》中的“庶几翼翼,惟德之厚。”这个典故,表达出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循环。

  2. 远:指思想和意境上的远大、深邃和超越。创作者在思想和意境上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局限,表达出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邃思考和追求。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信仰的远大和高远。

  3. 谐:指诗歌的音韵、节奏、韵律等要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相谐和,形成和谐、和缓的诗歌语言和节奏。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语言,通过音韵的韵律变化,刻画出壮丽的自然景象。

  4. 则: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和形象的凝练、精炼和精准。通过排除无关的内容和杂念,将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意境精炼凝练,语言简练精准。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话,凝练地表达出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未来的追求。



当代文学界对于“典、远、谐、则”这四个诗歌创作原则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这四个原则都是指导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每个原则所指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 “典”指的是以古代文献、经典为典范,要求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等具有古典文学的风范和规范。这个原则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典”并不要求完全模仿古代文学,而是要求诗歌在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的特色。例如,诗人顾城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了“千家灯火照离人”这句古典诗句,表现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人们的离愁别绪。

  • “远”指的是追求高远的情感和思想境界,超越现实、超脱尘世,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这个原则要求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能够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想象空间。例如,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他用“我爱这土地,虽然它的繁华已经不再”这句意境深远的诗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 “谐”指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等要求和谐,体现出音韵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这个原则要求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要富有美感和节奏感,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用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富有音韵美的诗句,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幻和生命的无常。

  • “则”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等要求符合文学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这个原则要求诗歌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例如,中国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他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句诗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恩,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典、远、谐、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它们都是为了让诗歌具有更高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典、远、谐、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四个原则,它们代表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下面分别解释这四个原则:

1. 典:典故。指的是引用古代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诗的题材,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这样的诗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想象力,使作品更具深度和韵味。

例子:曹操的《观沧海》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引用了《山海经》中关于大江的传说,为诗歌增色不少。

2. 远:意境。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内心情感来传达某种深远的哲理或生活观念。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例子:陶渊明的《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深远的意境。

3. 谐:和谐。指的是诗歌的语言、韵律和结构要和谐统一,使诗歌读起来流畅、悦耳,给人以美感。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例子: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感。

4. 则:规则。指的是诗歌的形式、格律和表现手法等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感受到严谨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风格。

例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遵循了五言绝句的规则,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典、远、谐、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四个原则,它们共同作用,使诗歌成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的文学形式。

“典、远、谐、则”是四个汉字,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原理指的是四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具体来说,它们分别指:

  • 典:这里的“典”指的是典故。典故是指历史上的故事、事迹、传说等,常被用来为诗歌增色。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典故可以为诗歌添加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能寓意一定的道理,借古喻今。

  • 远:这里的“远”指的是寓言、隐喻或象征。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寓言、隐喻或象征等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审美融入诗歌,让读者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 谐:这里的“谐”指的是谐音、谐律和谐韵。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谐音、谐律和谐韵等技巧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音韵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于传统诗歌的格律也有一定的要求。

  • 则:这里的“则”指的是法则、规律。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有序。这些法则包括诗歌的格律、对仗、排律等。同时,遵循这些规律有助于诗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

  • 总之,“典、远、谐、则”这四个词描述了诗歌创作中的四种不同方法和技巧,分别涉及到典故、寓言、音韵和法则等方面。这些方法和技巧共同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

周杰伦即兴创作便成了一首歌曲,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答:一、生活经历对于作者来说,生活经历肯定是创作的第一来源。那些岁月里见证过的种种画面,听说过的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周杰伦在写歌的时候,也倾注了非常多的个人情感,这些真实的东西让他的歌变得更加的动人。二、累计经验同样的事情做得多了会越来越熟练,对于周杰伦来...

歌唱艺术的发展
答:曲子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它突破了五、七言律诗、绝句的规格,使新诗歌的节奏、声韵等在音乐中获令人赏心悦目的表现效果,展示出中国传统艺术歌曲在句式、结构、音调变化、平仄规律、节奏张弛等方面的新姿态。南宋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歌曲创作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歌曲表现技巧和风格非常有价值。

想了解一下做原创音乐的,歌曲创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歌词也是诗歌,但是比诗歌更凝炼、更集中。歌词创作忌讳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要集中一个小的点,发掘深意。曲作者拿到歌词要仔细体会其中的意味,初步确定旋律的风格、味道、大体走向等要素。多次吟咏歌词,会有旋律涌进脑海,要及时记下喜欢的旋律。抓住几个 段落要素就可以进行歌曲的整体铺排了。选择自己...

写歌词有没有写作要领,现代诗有没有写作规律?
答:总之,歌词写作的语言技巧很丰富,我们在歌词写作过程中,要能尽可能地多注意流行歌曲的发展动向。为歌词创作提供更多的养料。一、 歌词的特点我们<歌词广场>建立很久了,从建立到现在有很多词作者光临广场,使广场增色不少,但总体来看,比<原创诗歌>栏目办的要差几分,究其原因在哪呢?主要是有些作者在意识中很模糊,不...

《唐宋词格律》导读
答:取形式整齐的“诗”入曲,演唱时添以“和声”,后来这“和声”固定化了,便成了长短句;二是由精通音乐者来填写,写出来后为大多数人所遵循,也便有了一定的格式;比如在晚唐到北宋的时代,并没有什么乐谱,而是像《花间集》《尊前集》以及柳永的《乐章集》这些词集本身,就是作家照着填写的范本、歌女乐工演唱的歌...

音乐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答:即兴创作一首歌曲要比即兴创作一首交响曲容易得多。要持续在长时间内自然地获得灵感是很不容易的。就连舒伯特也是在处理短小的乐曲形式方面更为成功。自然地富有灵感的作曲家只是一种类型的作曲家,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 贝多芬象征着第二种类型---不妨称为结构型。这种类型比其它任何类型更便于阐明我的音乐创作过程的...

现代的歌词是如何化用古代的文学作品
答: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

关于民歌的知识
答: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

音乐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2)
答:即兴创作一首歌曲要比即兴创作一首交响曲容易得多。要持续在长时间内自然地获得灵感是很不容易的。就连舒伯特也是在处理短小的乐曲形式方面更为成功。自然地富有灵感的作曲家只是一种类型的作曲家,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 贝多芬象征着第二种类型---不妨称为结构型。这种类型比其它任何类型更便于阐明我的音乐创作过程的...

创作歌词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创作歌词还要注意歌词形象性、抒情性和歌唱性本质特征出发欣赏歌词,就汉语歌词而言,还要结合汉语词语的形象、节奏、音韵和修辞特点欣赏。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歌词是要合乐的。合乐成为歌曲。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