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乎的解释 请问“乎”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作者&投稿:高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乎的意思有7种解释,具体如下: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

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

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

7.跟“啊”相同。

乎拼音:hū注音:ㄏㄨ

部首:丿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五笔86:TUHK,五笔98:TUFK

仓颉:HFD,郑码:MUA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全乎[quán hu] 

齐全:这家商店虽小,货物倒是很~。

2.邪乎[xié hu] 

超出寻常;厉害:这几天天气热得~。

3.玄乎[xuán hu] 

玄虚不可捉摸:他说得也太~了,天下哪有这种事!

4.忙乎[máng hu] 

忙碌地做:他~了一天,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5.关乎[guān hū] 

关系到;涉及:调整物价是~人民生活的大事。



古义:

1、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句: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翻译: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2、相当于“吗”。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例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翻译: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

4、表示推测语气。

例句:将军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翻译:将军可愿意见他。

5、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句: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翻译: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

6、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句: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翻译: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

扩展资料

现代意思: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

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否~?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

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无须~。出~意料。合~规律。超~寻常。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迥~不同。确~重要。

7、跟“啊”相同:天~!



文言文中乎字有4种解释,具体如下:

1.相当于“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白话释义: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白话释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

3.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例: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白话释义: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

4.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白话释义: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

乎拼音:hū,注音:ㄏㄨ,部首:丿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五笔86:TUHK

五笔98:TUFK,仓颉:HFD,郑码:MUA,四角:20409,结构:单一,电码:0039

区位:2685,统一码:4E4E,笔顺:ノ丶ノ一丨

释义:

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乎(吗)?

2、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

3、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乎。无须乎。异乎寻常。

4、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类乎[lèi hū] 

好像;近于:这个故事很离奇,~神话。

2.玄乎[xuán hu] 

玄虚不可捉摸:他说得也太~了,天下哪有这种事!

3.确乎[què hū] 

的确:经过试验,这办法~有效。屋子又宽绰又豁亮,~不坏。

4.温乎[wēn hu] 

温和(wēn·huo)。

5.近乎[jìn hū] 

接近于:脸上露出一种~天真的表情。



古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助词,表疑问或反诘。2,助词,表感叹或呼告。3,助词,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4,助词,表测度。5,助词,表示停顿。6,介词,相当于“于”。谢谢采纳!

表示语气的词,没有具体的意思。可以表示陈述,疑问等语气。

文言文中“乎”字的解释有哪些?~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古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助词,表疑问或反诘。2,助词,表感叹或呼告。3,助词,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4,助词,表测度。5,助词,表示停顿。6,介词,相当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