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开国帝王是谁?

作者&投稿:道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渊。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临挑),一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唐朝的建立者,史称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历任隋千牛备身,谯、陇、歧州刺史,荣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有晓卫将军,太原留守等职。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成功地指挥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之战。义宁二年(618年)五月称帝,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的薛仁杲、南犯河东的刘武周、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据河北反唐的刘黑闼和丹阳(今江苏南京)的辅公祏等,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为太上皇。卒于贞观九年,庙号高祖。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沈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有关史料看,李渊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

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大唐创业起居注》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李靖和刘文静也早就察觉他有“四方之志”(《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卷五十七《刘文静传》),他自己也认为,他们家是“继膺符命”者。当隋炀帝要将其执送江都时,他曾单独对李世民说:“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末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律之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将自己比作周文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会盟诸侯伐殷一样推翻隋朝,夺取全国政权。他认为,刘武周等称帝是“陈涉狐呜,为沛公驱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又将自己比作刘邦。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潜结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服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价购买突胶的马匹。为隐蔽企图,他“纵酒纳赂以自晦”(《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等。这些都说明,他早有起兵之意,并极富政治和军事才能。晋阳起兵的决策也是他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的。在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时机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将反对起兵的副留守虎贸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从而正式起兵反隋。从酝酿到起兵,体现了李渊周密计划、积极准备、韬光养晦、乘机起事的思想。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惜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所谓“因势”,就是因天下大乱之势;“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跃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另外割据朔方(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武威(今属甘肃)的李轨等,均对李渊构成直接威胁,比较之下,李渊的势力还比较孤弱,他要兴兵起事,必须取得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援。为了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甚至许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战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给突厥可汗的信不署“书”,而署“启”,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毕可汗转而积极主张李渊取隋而代之。他派刘文静去突照时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当粟,聊欲借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六月)可知派刘文静去的任务名为借兵,实是联络突厥,防止其与刘武周联合南侵。对李密,他则“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水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夫矣”(《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于是他写信称李密为“当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图箓,以宁兆庶”,讲到自己,则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入长安后,他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著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令诸侯之故事,达代隋之目的,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这些,均体现他因势借力、以屈求伸、发展壮大自己、成就大业的思想,较当时群雄过早地争相称帝高出一筹。

李渊在取得长安后,不但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独厚,他出身关陇集团贵族,在关中有很大影响,入长安后,可以取得当地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占据京城,挟持隋帝,号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为统一天下建立了最为理想的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三、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

李渊在作战指导上善于正确料敌,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如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以不足5000人迎击占优势的突厥南侵之兵。他分析说:“突厥所长,惟侍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矢为爪牙,以甲育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苔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被知无利,自然不来……若不决战,难以图存。”可见他对突厥情况了解甚深。李渊采取这一对策后,突厥兵果然不敢来战。“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李渊乘机“纵兵击而大破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用“空城计”败突服兵,亦是建立在正确料敌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霍邑之战,根据他对末老生的了解,采取了诱敌出城、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的打法,取得了胜利。南下攻长安时,他派王长谐等从梁山渡河,营于河西以待大军。他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济河击卿等,则我进攻河东,必不能守;若全军守城,则卿等绝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柑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八月)他根据屈突通“野战非其所长,婴城善为捍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的特点,采取了避攻坚城、野战歼敌的方略。这些都体现了他正确料敌、因势定策的作战指导思想。

另外,李渊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众人之智为智,合众人之长为长,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进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然后择善而从,决定继续南下。大军受阻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众将或言先克河东,然后西进;或言避开河东,直取长安。李渊吸取了两种意见的合理部分,留部分军队围河东,自引军西趋长安,亦是得策。汾阳人薛大鼎、河东县户曹任瑰提出早日渡河以取关中的建议,李渊都虚心听取。倾听各种意见并择善而从,做到多谋善断,先胜后战,正是优秀的军事统帅所必备的素质。

四、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重视军队制度建设,其基本做法是因势定制,有沿有革。起事初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他建立大将军府,下设左、中、右三军,由三个儿子分别统领,形成了有力的统一指挥体制;为扩充兵源,实行募兵政策。武德二年(619年),他提出,为提高军队战斗力,必须“各因部校,序其统属”(《唐大诏令集》卷一○七《备御》),恢复府兵制,分关中为12道,置12军。三年,12军各立军号,分道治军,耕战结合。建立12卫和东宫6率,完善了中央军事体制和府兵的编制,沿用了隋朝的一些做法,又有所发展。在治军上,为适应兴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广施恩惠,不惜重赏;同时又强调严肃军纪,禁止侵暴百姓。积极争取起义军的支持,收编其队伍,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归顺者封以高官,如对关中起义军首领孙华;对抗逆者,在将其打败后,一般只诛敌首,对其余人采取赦“诖误者”和善待俘虏的政策。强调赏罚公平,不分贵贱。霍邑之战后论功行赏,有人主张应募之奴不能与良人同,李渊坚持按功行赏,因而较大地调动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在用将上,注重用其所长,如对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绩等人的使用,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使他们在唐初几次重大作战中都较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王夫之认为:“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棰以御袅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读通鉴论》卷十一《唐高祖》)这一看法是比较中肯的。李渊作为开创唐朝大业的统帅,提出并实行了许多高明的战略,其军事思想理应受到重视。

李渊
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在位时间:618-626年。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
中文名称: 李渊
又名: 唐高祖 字叔德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唐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566—635
相关事件: 均田制 李渊起事 玄武门之变
相关人物: 李世民 李密 李建成 隋文帝
生平简介
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在位时间:618-626年。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11.htm

李渊...

可惜他老婆是 鲜卑人,偏偏生了儿子叫李世民...
意味着最璀璨的唐文化,有一半鲜卑血统...

唐高祖李渊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李渊算是一个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很好,不过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确是杀兄继位的,他杀死自己的兄长后,曾经派兵保护李渊(其实就是相当于软禁,把皇帝控制住)。没过多久,李渊就禅位于李世民了,这都是迫于无奈!史书上记载的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其实不然,这都是李世民为了标榜自己对于建唐的功绩,为自己的继位找来一个合理的解释!历史上的李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方英雄!不然隋朝皇帝是不会防备一个懦弱的人的!他也不会建立唐朝的。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6月25日)。唐代开国皇帝。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 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被逼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献陵。 在唐朝建立初期统治各集团中,李渊集团是最大的,有太原起兵的勋臣裴寂、唐俭、窦威兄弟、温大雅兄弟、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任瑰、史大奈等,女儿平阳公主夫妇、马三宝等,隋朝归附的很多官僚,如陈叔达、屈突通、萧瑀、封伦、宇文士及、杨恭仁兄弟等人也属于李渊集团。而太子集团只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少量人才,李纲被疏远,杜淹被房玄龄拉入天策府,太子集团主要依靠李渊集团,李世民集团是他在割据战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以房杜为首的天策府官员,其成员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另外被忽视的是宗室各集团,以李神通、李孝恭为首的两大集团中,李神通最早在关中起兵,部下有史万宝、令狐德芬等,在割据战争中也招揽了不少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绩。李孝恭平定山南地区,与李靖攻占江南,该集团有李靖、冯盎、刘洎和江南归附的人。这两个集团在政局中也有重要影响力,李世民探询李靖、李绩,了解这两个集团的中立态度,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
答:1、秦朝 开国皇帝:秦始皇帝嬴政 最后一个皇帝:秦王嬴子婴 2、西汉 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 最后一个皇帝: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3、东汉 开国皇帝: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最后一个皇帝: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4、三国蜀 开国皇帝:汉烈祖刘备 最后一个皇帝: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5、...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每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答:1.秦始皇嬴政——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开国皇帝?
答:我国古代从秦始皇帝开始才有了皇帝。《现代汉语词典》中《我国历代纪元表》列举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帝嬴政、汉高帝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晋元帝司马睿、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魏道武帝拓跋珪、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文帝元宝炬、...

求各朝开国皇帝的简介
答: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三国时代(魏蜀吴)220—280年历时61年 曹魏帝国220—265年首都许昌迁回洛阳 ...

请问咱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他们分别是谁?
答: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 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辽帝国) 916—1218 303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

各朝开国帝王是谁啊
答:各朝开国帝王是:1. 秦朝:秦始皇嬴政。2. 西汉:汉高祖刘邦。3. 东汉:光武帝刘秀。4.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5. 东晋:元帝司马睿。6. 隋朝:隋文帝杨坚。7. 唐朝:唐高祖李渊。8.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9.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10.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11. 清朝:清太宗皇太极。下面将对部分...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哪位
答:汉朝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

古代开国皇帝都是谁?
答:开国皇帝 第一,夏朝——禹。第二,商朝——汤。第三,西周——周文王姬昌。第四,东周——周平王姬宜臼。第五,秦朝——始皇帝嬴政。第六,西汉——汉高祖刘邦。第七,新朝——王莽。第八,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曹魏——魏文帝曹丕。第十,蜀汉——汉昭烈帝刘备。第十一,孙吴——吴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