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出自哪里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闫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句话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对联。

意思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扩展资料:

类似寓意的句子: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出自《大学》,当众人都在纷乱中时,安静往往能让人快刀斩乱麻,平息纷争,化解矛盾。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三国演义》,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安静下来,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出自《菜根谭》,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畴、苦读寒窗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管子》有“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也认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礼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思想,发展为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就是“主静”思想。《孙子兵法》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宁静才能致远。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句话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对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出自哪里?~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书写的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意思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这句话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幅对联。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扩展资料:
类似的表达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的表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李鸿章曾书写过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意思是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夹在低不成高不就的职位自然是各种来气,但是又能怎样呢?不如保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中每一点乐事或是苦中作乐,来更好地生活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