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作者&投稿:崇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地质条件与地貌类型

1.地质条件

重庆市域的沉积岩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基底由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板岩组成,秀山和酉阳局部出露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基底以上为未变质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侏罗系地层最发育,分布最广;以白云岩、石灰岩等硫酸盐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地层则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南部,岩浆岩为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形成的基性岩,仅零星出露于城口县东北部。

地壳变化主要经历了 10 次构造运动,其中以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最为强烈。重庆市域的Ⅲ级构造单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带、渝东南陷褶带、川中台拱、重庆陷褶带,且都属于扬子准地台,只在城口北部少部分地带为秦岭褶皱带系的北大巴山地槽褶皱带。重庆市域的褶皱方向多为北东方向,次为西北向及南北向,东西方向的较少。褶皱的形态多为背斜狭窄、向斜宽缓的隔档式梳状褶皱,次为背斜宽缓、向斜狭窄的隔槽式箱状褶皱,仅在市域西南部有少量短轴背、向斜或窟窿,城口县附近有向西南倒转的褶皱。重庆市域的深断裂有华蓥山深断裂、七曜山深断裂及城口——房县深断裂,它们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及地貌形态。重庆市域因地质构造复杂、山地多、坡度大、河流纵横切割,故地质灾害严重,以危岩崩塌和滑坡最多,岩溶塌陷及泥石流次之,地质灾害程度名列全国大城市之首。

2. 地貌类型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主要有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向斜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各构造体系由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总体有以下 4 方面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最高处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 米,大多为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山地;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西部地势低,大多为海拔300 ~ 400 米的丘陵。长江横穿巫山山脉,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长江三峡。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和新构造运动间歇性大面积抬升,在地域内构成从 300 米到 2400 米 7 级层状地貌,逐级分别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降低。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重庆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 8 大类。

(3)地貌形态组合地区差异明显,以山丘为主。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4)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均佳。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则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表 1-1 重庆市主要地貌类型面积统计表(2007 年末)

图1-2 重庆市地形地貌分布示意图

(二)成土母质与土壤类型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水文以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重庆市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等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多样。根据土壤普查结果,重庆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红壤、山地草甸土 8个大类,16 个亚类,37 个土属,114 个土种(图 1-3)。

图1-3 重庆市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土壤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制约。重庆市的土壤,从水平分布看,紫色母岩分布的地区发育紫色土,石灰岩分布区发育石灰岩土,新冲积母质发育新积土,三叠系灰白长石石英砂岩和三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的泥质灰岩、黄绿色砂质泥页岩、灰岩等发育为黄壤。从垂直分布来看,由低到高大体趋势是新积土——紫色土——黄壤或石灰岩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

1.水稻土

水稻土广泛分布于重庆市海拔 1500 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重庆市的水稻土分属 3 个亚类,即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其中以肥力较高的淹育型水稻土为主,占水稻土的 80%以上;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水稻土的 10%左右;潜育型水稻土是水稻土中典型的低产水稻土,只占水稻土的 5.8%,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利排灌条件较差、深谷及大坝低洼之处,主要表现是冷、浸、毒。水稻土的酸碱性适中,土层结构良好,水、热、气、肥较为协调,若有水源保证和配套排灌设施,可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2.紫色土

紫色土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也是旱作农业的主要土壤,广泛分布于重庆市海拔500 ~ 800 米之间的丘陵、低山、平坝地区。从地理分布上看,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县、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有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 800米以内地区。因广布着紫色砂泥岩,因而紫色土分布尤为集中。

3.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 500 ~ 1500 米的低、中山以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有 1/4 左右已开辟为耕地,是重庆市重要的旱粮和经济作物土壤,其余大部分为林地,同时也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

4.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下石灰岩地层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区,中山均有少量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中部和东南部的涪陵、万州、黔江等地区。

5.新积土

新积土是重庆市各种大小河流搬运沉积而成的沿河两岸的主要农业旱作土壤,为第四纪地层上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沿江沿河低阶地上,且绝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是肥力水平较高的农耕地。

6.黄棕壤

黄棕壤属山地垂直土壤带的土壤类型,它在温凉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生成发育,故成土过程高,不仅有别于黄壤而且也有别于棕壤,但同时兼有黄壤和棕壤的发育特征。集中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城口、巫山、开县、奉节、巫溪等 5 县的中山上,多为林地和牧草地。

7.红壤

红壤土土层深厚,但耕层较薄,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耕作困难,宜种性窄,产量低,是典型的低产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秀山县中部坝区、南部梅江河槽谷区、洪安——雅江槽谷区和西部槽谷区。

8.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重庆东部大巴山的海拔 1800 ~ 2700 米的台原峰丛洼地,以及涪陵、丰都、武隆、彭水、酉阳等地海拔 1400 米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缓低洼地带。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质地为重壤至轻粘,有机质和磷等养分含量高。因此,牧草丰盛,覆盖度达 80%~ 90%以上,株高达 30 ~ 40 厘米,是良好的牧业用地。

(三)气候

重庆市气候处于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农业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特别是农业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9.0℃,年总降雨量1439.2毫米,四季宜农,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

(1)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重庆市内各地气温的南北纬向差异不大,但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导致垂直差异明显。境内年平均气温分布,河谷平坝浅丘地区为 17.5℃~ 19.0℃,海拔 400 ~ 600 米地区为 16.5℃~ 17.5℃,海拔 600 ~ 800 米地区为 14.5℃~ 16.5℃,海拔 800 ~ 1000 米地区为 14.0℃~ 15.0℃,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区在 14℃以上(图1-4)。重庆市各地活动积温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年平均 > 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为 6000℃~ 6900℃,山区在 6000℃以下;年平均≥ 1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 5100℃~ 6200℃之间,山区不足 5100℃ ;年平均≥ 15℃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4500℃~ 5300℃之间,山区低于 4500℃ ;稳定通过 10℃~ 20℃的活动积温,平坝丘陵地区在3700℃~ 5000℃之间,山区小于 3700℃。

图1-4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2)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达 986 ~ 1439毫米。夜雨多,年总夜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的 60% ~ 70%,夜雨昼晴,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但空气潮湿,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 80%左右(图 1-5)。

重庆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是我国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太阳辐射量仅为 3390 兆焦耳/平方米左右,年日照时数为 856.2 小时(图 1-6)。由于太阳辐射弱,光照少,空气潮湿,昼夜温差小,对农作物籽粒干物质增长和水果糖分积累及着色不利,而较有利于茎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4)光、热、雨匹配同季。光能、热能和雨量各自的季节分布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相互匹配同季,资源的数量集中分布在暖季,5 ~ 9 月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 65%左右。暖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明显优于冷季。

(5)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垂直差异大。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年日照时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减,伏旱随高度增加而减弱,而寒(冻)害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故农业呈立体布局,全面发展。

(6)农业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夏伏旱、春秋低温、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冰雹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盛夏的山区,大风与冰雹往往相伴发生(图 1-7)。寒潮年均发生 3 次,强寒潮为每年1.5次。夏旱约3~5年1遇,西部和北部偏重;伏旱约10年6~8遇,通常与连晴高温相伴,中部地区最重(图 1-8)。

图1-5 重庆市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图1-6 重庆市年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

图1-7 重庆市冰雹灾害分布示意图

图1-8 重庆市干旱指数分析分布示意图

(四)水文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 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积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1438.28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750 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千米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 3 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领先。

1. 地表水

重庆市径流全部由大气降水补给,其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同时受地形地貌影响,地区之间形成较大差异。据重庆市多年资料统计,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 ~ 1200 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总量为 995.7 亿立方米。市域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之外,还有流域面积在 300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10 条,流域面积在 30 ~ 5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436 条。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赖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宁河、小江、任河等。其中除任河是注入汉水以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从西到东横穿市域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的 5 大支流和若干中小河流构成水系(图 1-9)。

图1-9 重庆市水系分布示意图

2. 地下水

重庆市境内的地下水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间展布的控制。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也十分复杂。重庆市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3 个类型。根据统计分析表明,重庆市地下水的年均总量为 149亿立方米,其中碳酸盐裂隙溶洞水占 78%,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占 16%,基岩裂隙水占 6%。



什么是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指一个地域经历上千万年的天然非人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土特产品。
1、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多偏向于局部结构,而地势讲走向,地貌则一定是指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2、气候,自然科学名词,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3、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扩展资料
土壤构成:
土壤里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固体部分、液体部分和气体部分。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天然凹地,受江、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鄱阳湖地区包括环鄱阳湖的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和进贤县),九江市(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和永修县),宜春市(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和奉新县),抚州市(临川区和东乡县),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和万年县),景德镇市(乐平市),鹰潭市(余江县)等7个设区市的29个县(市、区),总面积39699km2,如图版Ⅰ附图1-1。
(二)地形地貌
鄱阳湖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丘陵岗地、平原、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其地势比较有规律地由湖盆向湖滨、冲积平原、阶地、岗地、低丘、高丘变化,逐步过渡到低山和中低山等地貌。其中,丘陵岗地面积占62.2%,水网及水面面积占23.6%,圩堤面积占14.2%。
山地主要分布于九江市庐山和南昌市梅岭,最大海拔分别为1474m和841m;丘陵主要分布于鄱阳湖东北部的彭泽、乐平、万年,以及东乡等地,海拔为300~500m。岗地、平原海拔为20~100m,湖泊洼地低于海拔15m。洲滩位于5河流尾闾区,由全新世晚期堆积物组成,有沙滩、泥滩、草滩3种类型。现有岛屿41个,面积最大的莲湖山有近42km2,较大的岛屿还有鞋山、长山、棠荫、泗山、三山、南山、矶山和松门山等,岛屿类型有岩岛和沙岛。汊港多分布于入长江水道东岸和主湖区北岸及东北,东南湖隅,全湖主要汊港约20处。
(三)气候资源
鄱阳湖地区热量资源较为丰富,优越的光、温、水资源条件为鄱阳湖地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6.8~18.0℃(高山站除外),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且平原高于山区,并且低于全省平均状况(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8.0℃)。全区各月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月,多年平均为5.1℃,其次为2月,多年平均为6.9℃;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多年平均为29.2℃,其次为8月,多年平均为28.7℃。
从积温来看,全区>0℃的积温为6109~6552℃(高山站除外),>0℃的积温分布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全区稳定通过0℃的天数为352~360d,全年均可进行农事活动。全区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5350~5719℃。全区≥10℃的持续日数在243~250d,各地差异较小。无论是热量资源还是生长季天数均有利于两季喜温作物生长。≥15℃的积温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的界限温度。其持续日数则为喜温作物大田积极生长的生长季长短,对大田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除高山区外,全区日平均气温≥15℃的积温为4688~5132℃,而且地区之间差异非常小。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光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全区年日照时数为1687~1915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2月份最低,多年平均为87.3h,其次是3月份;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在7月,多年平均为243.7h,其次是8月份。全年大部分月份日照时数都低于150h,只有7,8,9,10四个月日照时数在150h以上。全区日照百分率多年平均为35.8%~44.5%,全区的大部区域年日照百分率为40%~42%,鄱阳湖地区的南部县域,日照百分率偏低,在40%以下。太阳总辐射量为444×103~477×103J/cm2。全省光能为96.9~144.5kcal/cm2·a,南昌市为116.45kcal/cm2·a,以都昌县最多。
鄱阳湖地区降水丰沛。全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421~1822mm。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表现为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地区分布基本与热量的分布一致。但是,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为不均,季节差异大。其中6月份降水量最多,12月份降水量最少。4~6月是本区的主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46.4%(多年平均累积为743mm);平均各月降水量都在200mm以上;其次降水量较多的月份为3月和7月,平均月降水量都在150mm以上。3~7月为本区降水量集中期,此时期降水累积量达1061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6.2%。
总之,优越的光、温、水资源条件为鄱阳湖地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土壤资源
鄱阳湖地区土地总面积3.9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78%。2004年,全区耕地面积82.1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9.6%,人均耕地0.056hm2。耕地中水田面积67.2万hm2,占81.85%;旱地面积14.9hm2,占18.15%。
区内的水田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边圩区和“五河”尾闾平原区,旱地分布于岗丘地区;菜地分布于城市郊区及城镇周边;林地面积35.80万hm2,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边高岗和丘陵山地区。
区内土壤类型有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石质土和粗骨土、潮土、黏磐黄褐土、水稻土。水稻土依据生成母岩、形成特点及肥力特性,又分为黄泥田、潮沙泥田、鳝泥田、紫褐泥田、石灰泥田、马肝泥田和红沙泥田7个土属。
从鄱阳湖区向外扩展,有滨湖平原和低岗残丘,构成一个底面平坦开阔、四周稍高抬起的盆状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也随这种盆状地形而分布。平原地势低平,一般海拔在20m以下,相对高差仅几米,港汊交织,水网密布,主要分布湿潮土,离湖较远的湿潮土经围垦种稻而形成圩田,形成水稻土;潮土系河湖冲积物在地下水参与下干湿交替并经旱耕熟化而成,为江西最好的旱地土壤。水圩田之上的低丘岗地则为棕红壤或黏磐黄褐土及熟化而成的水稻土或旱作土。此外,在湖边还有小面积的新积土和沙丘土。
(五)水资源
鄱阳湖地区地处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降水丰富。由于降水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水资源相当丰富。除庐山高山站外(年降水量高达1968mm),全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421~1822mm,其中万年县最高,彭泽县最低。全区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年降水量逐渐增加,这种年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分布基本与热量增加的分布趋势一致。
鄱阳湖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径流量大,因而多洪涝灾害。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与开发,注重水源调配,发展灌溉,合理引导和储备水源,变害为宝。
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此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具有年内、年际变化较小的特点,是湖区比较稳定可靠的水资源量。这些地下水可作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
鄱阳湖水系的支流,水量都非常丰富。鄱阳湖地区的水质是我国淡水湖泊总体水质较好的湖区之一,加之本区水、热时空分布基本同期和优越的光热资源,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答: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1、适宜的温度。2、可食用的水。3、适量的氧气。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包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

大自然和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又是矛盾的,人类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人类在和自然斗争中,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后,通过人的因素,又能够...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答:因此,在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之前,研究和深入理解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体来讲,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或...

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地区和原因
答:1.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及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是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土地贫瘠,不宜耕种,适合发展畜牧业。社会条件城市人口集中,畜产品市场广阔。2.小麦区---分布在中央大平原的中,北部。北部春小麦,中部冬小麦,由气候决定。发展的自然原因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3.棉花带...

海军飞行员符合哪些条件?
答:(一)自然条件 年龄:考生年龄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招收飞行学员通知中规定的年龄条件(16-19周岁,出生年月按公历计算)。学籍:考生具有海军招地市学校学籍,并通过会考,系应届高中毕业男生(外语限考英语)。户籍:考生具有海军招收飞行学员任务所在地市的户籍。(二)政治条件 本...

自然背景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答:二、区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1.资源要素构成 系统内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侵入岩裂隙水多种水资源要素构成。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有:(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枣庄盆地腹部,第四系厚度多小于10m,多数地段无砂层...

自然对人类的好处?
答: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就是提供让人类存在并发展的环境。1、给人类提供了美丽的海洋美景以及各地不同的异域风光。2、提供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和太阳能量。3、给人类提供了人类以及生物最为重要的水资源。4、给人类提供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等。

如何区分河流航运条件和航运价值
答:航运条件和航运价值基本相同,没有区别。河流的航运价值(或者航运条件)包括:一、自然条件:水量及水量的变化(即流量的大小和水流的稳定度);地形(影响流速的大小,如水流平缓利用航行,急流险滩不利航行);气温(河流是否结冰)等。二、经济条件:流域内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达程度。流域内人口多,经济...

什么是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答:是指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地球大气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答:地球大气的全部质量,约有50.00万亿吨。大气团聚在地球的周围,离地面愈近愈密集,愈远则愈稀薄,形成了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层次的大气圈层。高度在100千米左右以下的地球大气,从高到低,由疏到密,相差很大,但成分一致,都是那种我们在地面上可以接触到并且时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在空气中,以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