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1000字 不要复制的 语言 朴素点 《读书心得》 1000字 作文

作者&投稿:烛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也是复制的。请笑纳。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读了一本书或是看了一篇文章,认真想一想,这本书、这篇文章的哪一章、哪一节、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或者是哪一句话,对你启发最深、教育最大,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引起了你许多联想,那么,你就把这一点收获集中写出来,这就是一种读书心得。这种集中写某一点体会的读书心得,有人把它叫做“读书一得”或“读书偶记”。

下面,我向你推荐一个同学写的这类读书心得,供你参考。

有一篇短文《小道》,写的是解放军战士在险峻山崖上施工,每天上下工都要从一条极危险的小道上通过。文章没有用一个“险”字,但却形象地展示了令人生畏的险情,以此衬托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99 一个同学谈了这篇短文,就抓住一个“险”字,写了他对解放军战士工作环境极危险的理解,加深了他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小 道

顾工

天下着霏霏小雨,我和连长一起上工地去。

啊!真没有想到爬上工地的小道竟是这样的小:一根悬空的细细的树桩,一点微微凸出的棱角,一道宽宽的裂缝,都是落脚的地方——但有时却只能落下一个脚尖。

连长和我张开两手,像蝙蝠似的紧紧贴着石壁,一点一点地往前移动脚步。脚下是白蒙蒙的雾气,脚下是混浊的激流,登去的小石子,穿过薄雾,在激流中跃起一个个小小的水泡。

在最没有抓挠的地方,连长腾出手来扶了我一把,他轻松而诙谐地说:“怎么样?你看这条小道应该叫‘羊肠小道’呢,还是‘蛇肠小道’?”

就是在这样的小道上,战士们每天都是上工、下工,来回走多少次。我敬佩地想:每个战士都是真正的登山英雄啊!我突然想起一句俄罗斯名将苏沃洛夫的名言:“凡是鹿能通过的路,我们的军队都能通过……”但是在这英雄的部队里,却使我百倍自豪的感到:“凡是鹿不能通过的路,我们的军队也能通过……”

下面是这个同学集中一个“险”字所写的心得。

“一根悬空的细细的树桩”,它——当你踩下去的每时每刻是否会断呢?

“一点微微凸出的棱角,一道窄窄的岩石的裂缝……”在霏霏的细雨中会不会打滑呢?“只能落下一个脚尖”的地方是否能支持住你身体的重心呢?

当你像“蝙蝠”一样“贴着”石壁爬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这些吧!你会觉得够“悬”的,够“险”的。这正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寓着的“险”字。

更险的还在后面。你若往下看,脚下有“白蒙蒙的雾气”,有“混浊的激流”,就连穿雾而下的石子泛起的水花也会使你晕眩。

虽然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险”字,但当你读到这时,便会觉得每一个字都是“险”。确实,这条小路真是险呀!

在如此险峻的山崖上,在如此危险的小道上,战士们每天上工,下工来回走多少次,这个同学与作者同样

为我们英雄的部队百倍自豪的心情,便不言而喻了。

上面这则“读书一得”,抓住一点写心得体会,言尽则已,没有展开,是片断式的笔记。有的读书心得抓住读书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的比较透,文章篇幅比较长,一般读一部小说所写的读书心得多属此类。下面给你介绍一位同学读了“高山下的花环”所写的读后感。

一封普通而珍贵的家信

——读《高山下的花环》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高山下的花环》,掩卷回味,觉得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且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活教科书。作品描绘了我们新时期最可爱的英雄群像,其中英雄连长梁三喜的优秀品质更加可歌可泣。

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老区的连队基层干部,是个“吃粮费米,穿衣费布”的大汉,长长脸膛瘦削黝黑,厚厚嘴唇带着憨气。他的旧军装,他的“八撮毛”牙刷,他的训练用的笔记本,无不表现了他那坚强、朴实、勤劳克己而又宽厚善良的性格,无不闪耀着一位英雄战士特有的思想光彩。

梁三喜牺牲了,他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然而,他牺牲前写的那封家信,却集中表现了英雄战士那种瑰丽而又宝贵的精神品质,对“给亲属留下什么遗产”这个问题作出了发人深思的回答。

遗产,是一面照人心灵的明镜,自古到今,不少人在它面前暴露了冷酷自私的灵魂。梁三喜给他的亲属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呢?这位在生前没给妻子买过一件衣服的英雄连长,在他的家信里是这样对妻子说的:

“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

啊,一封遗书,一张帐单,一件军大衣,这就是梁三喜留给亲人的“全部遗产”。在某些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对“遗产”的理解是:存款呀,住宅呀,家具呀……而梁三喜的亲属,不但没有得到这些,反而要替他偿还一笔欠款。——划不来啊!

我想起了一九二八年在长沙被杀害的年轻女共产党员赵云霄,她留给生下来才一个多月的女儿的遗产,是一封遗书,嘱咐女儿“好好长大成人,且要好好读书”。不要忘了父母是怎样死的;我又想起了赵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这位东北人民革命军女英雄在走向刑场之前,留给他儿子的遗书,鼓励儿子“赶快成人”,“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云霄,赵一曼,这两位英雄早已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从梁三喜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同时看到了她们的影子。想一想吧,为什么对“遗产”这个概念的理解,先烈们竟会这样不谋而合?原来,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革命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绝无金钱的位置。因此,当他们临到牺牲的时候,唯一耿耿于怀的是“革命”两字。温习革命烈士的史迹,读读梁三喜的家信,我觉得自己也从英雄们手里得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这份遗产,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无法用数字来估算的精神财富。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在自卫还击战中出生入死的梁三喜写的家信,价值何止万金?你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这饱含爱国激情的话,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中国的青年。

啊,这封普通而又珍贵的家信,它和梁三喜、靳开来、薛凯华、金小柱等一样,实实在在也是高山下的花环上一朵圣洁晶莹的白花!

《一封普通而珍贵的家信》的作者读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一定会有很多感受,他抓住梁三喜给亲人写的一封家信,从给亲人留下的“遗产”写开,集中表现了英雄战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文章内容充实集中。

还有一种读书心得,是在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书写自己的学习感受。就是说,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以后,在搞清楚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总的表现了什么精神,说明了什么问题之后,写出你的感受。

我手边有一本一个中学的“学生习作选”,其中有一篇就是一位同学读了一首诗,写的这样的读书心得,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我是……

姜文岩

我是一只蜜蜂,

我失去枪就失去了生命。

我是一只飞蛾,

我寻找光明却付出了生命。

我是一只蜘蛛,

我捕捉邪恶时吐尽生命的长丝,

我是一个人,可……我……

说起来真有点难为情。

下面是这位同学的读后感。

在姜文岩的小诗《我是……》中,我们看到了小生灵有意义的一生。

蜜蜂,当它把自己的长剑刺入敌人的身体时,自己也宣告生命的终结。它有着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和勇气,它为了群体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飞蛾,当它看见光明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哪怕那光是火是烈焰,将把它焚掉。它的幼弱的身体在一片光彩之中消失,它在寻求光明时献出生命。

蜘蛛,当它把肚子里的长丝慢慢吐出的时候,它的生命也就随着吐尽的长丝而缩短。光洁粘稠的长丝捕捉着苍蝇、蚊子之类的害虫,它自己也在捕捉时逝去生命。

“我是一个人,可……我……”,作者没再向下写,只是说比起这些小动物真是“难为情”。作者敬慕小生灵的勇敢无畏和献身精神。小动物们的精神可贵,但人应有更高尚的精神和情操,对小动物们献身精神的称颂,也就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诗中只是用寥寥数笔去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但最后诗中表现的却是人对生活的追求。“人”难为情什么呢?无非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如小动物而羞愧。但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人”的消沉和颓废。“我”通过小动物一生而想到了人生,“我”感到惭愧,“我”将拿出决心和勇气像小动物那样生存和奋斗。

蜜蜂献身于搏斗,飞蛾献身于追求光明,蜘蛛献身于工作。

诗人通过人与小动物们的深刻对比,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有些人认为生活应该是享受,有些人认为人活着都是为自己,诗人的思想则是人要在为他人造福、与邪恶斗争、追求光明中献身。

这篇读后感,是在深刻领会诗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表达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为他人造福,与邪恶斗争,追求光明”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以上介绍了两种读书心得写法,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写,都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要写好读书心得,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读了书以后要好好地想、深入地想,不想,哪来的感想呢?没有感想,读书心得又从何写起呢?

这是一篇极为杰出的短篇小说文章虽短却寓意深刻在简朴的文字背后蕴涵着许多道理。作者海明威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简介一生的缩影。在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隐藏在英雄生命与命运背后的点滴发现了一种敢于追求梦想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文章。 人的一生从娘胎里降生到离开这个人世命运只不过是一个圆圈有些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出的圆圈其实他们都不知道圆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条腾飞的切线而怕风怕浪的人是永远走不出命运的悲惨只有在海上坚持战风斗浪寻觅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风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就是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在小说开头作者便以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在我看来他手上的伤疤是英雄的伤疤象征着与命运的对抗及永不屈服的决心。这伤疤象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更是表现了老人历尽沧桑后的容颜。然而老人的眼睛却是如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这眼睛在没有遇到那条大马哈鱼时从来没有绝望过即使贫穷、饥饿、寒冷与孤独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去期待。就在这位老人圣地亚哥的梦中“梦见童年的非洲梦见沙滩海岸、梦见褐色的大山和高耸的海岬”梦见在海滩上像小猫一样嬉笑玩耍的狮子。八十四天未钓到鱼的失落依然无法掩盖老人对生活的梦想与追求在老人眼睛里心中又暗藏了怎样的热血怎样的梦 就在第85天老人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里在别的渔民的奚落声中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去寻找他自己的幸运之神。凭着多年的捕鱼经验他独自来到了鱼儿成群但极其遥远的海域。在海风中小船飞速地前进着他发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麻哈鱼并开始了长达3天3夜的搏斗。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轮换着拉住钓索太紧了就放出去一些松了就拉紧钓索饿了、渴了就吃生鱼、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钓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后还是继续拉着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老人是那样的无助、无力。他的脸上划破了许多口子手也开始不停地抽搐而且他已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了他—显得那样疲惫不堪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开手上的那张网坚持到底终于将那强悍的鲨鱼制服了。他与大鱼搏斗了三天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被他杀死。他终于以他自己非凡的自信和勇气悍卫了自己胜利的果实成为了一切恶战的胜利者

求一篇1000字的读书心得,不要有太多的修辞(原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托马斯·卡莱尔
●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雨果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尔岑论文学》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论文学》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高尔基论青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论青年》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高尔基:《论文学》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论青年》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论青年》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高尔基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论说文集》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兰克林自传》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读了一本书或是看了一篇文章,认真想一想,这本书、这篇文章的哪一章、哪一节、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或者是哪一句话,对你启发最深、教育最大,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引起了你许多联想,那么,你就把这一点收获集中写出来,这就是一种读书心得。这种集中写某一点体会的读书心得,有人把它叫做“读书一得”或“读书偶记”。

下面,我向你推荐一个同学写的这类读书心得,供你参考。

有一篇短文《小道》,写的是解放军战士在险峻山崖上施工,每天上下工都要从一条极危险的小道上通过。文章没有用一个“险”字,但却形象地展示了令人生畏的险情,以此衬托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99 一个同学谈了这篇短文,就抓住一个“险”字,写了他对解放军战士工作环境极危险的理解,加深了他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小 道

顾工

天下着霏霏小雨,我和连长一起上工地去。

啊!真没有想到爬上工地的小道竟是这样的小:一根悬空的细细的树桩,一点微微凸出的棱角,一道宽宽的裂缝,都是落脚的地方——但有时却只能落下一个脚尖。

连长和我张开两手,像蝙蝠似的紧紧贴着石壁,一点一点地往前移动脚步。脚下是白蒙蒙的雾气,脚下是混浊的激流,登去的小石子,穿过薄雾,在激流中跃起一个个小小的水泡。

在最没有抓挠的地方,连长腾出手来扶了我一把,他轻松而诙谐地说:“怎么样?你看这条小道应该叫‘羊肠小道’呢,还是‘蛇肠小道’?”

就是在这样的小道上,战士们每天都是上工、下工,来回走多少次。我敬佩地想:每个战士都是真正的登山英雄啊!我突然想起一句俄罗斯名将苏沃洛夫的名言:“凡是鹿能通过的路,我们的军队都能通过……”但是在这英雄的部队里,却使我百倍自豪的感到:“凡是鹿不能通过的路,我们的军队也能通过……”

下面是这个同学集中一个“险”字所写的心得。

“一根悬空的细细的树桩”,它——当你踩下去的每时每刻是否会断呢?

“一点微微凸出的棱角,一道窄窄的岩石的裂缝……”在霏霏的细雨中会不会打滑呢?“只能落下一个脚尖”的地方是否能支持住你身体的重心呢?

当你像“蝙蝠”一样“贴着”石壁爬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这些吧!你会觉得够“悬”的,够“险”的。这正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寓着的“险”字。

更险的还在后面。你若往下看,脚下有“白蒙蒙的雾气”,有“混浊的激流”,就连穿雾而下的石子泛起的水花也会使你晕眩。

虽然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险”字,但当你读到这时,便会觉得每一个字都是“险”。确实,这条小路真是险呀!

在如此险峻的山崖上,在如此危险的小道上,战士们每天上工,下工来回走多少次,这个同学与作者同样

为我们英雄的部队百倍自豪的心情,便不言而喻了。

上面这则“读书一得”,抓住一点写心得体会,言尽则已,没有展开,是片断式的笔记。有的读书心得抓住读书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的比较透,文章篇幅比较长,一般读一部小说所写的读书心得多属此类。下面给你介绍一位同学读了“高山下的花环”所写的读后感。

一封普通而珍贵的家信

——读《高山下的花环》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高山下的花环》,掩卷回味,觉得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且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生活教科书。作品描绘了我们新时期最可爱的英雄群像,其中英雄连长梁三喜的优秀品质更加可歌可泣。

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老区的连队基层干部,是个“吃粮费米,穿衣费布”的大汉,长长脸膛瘦削黝黑,厚厚嘴唇带着憨气。他的旧军装,他的“八撮毛”牙刷,他的训练用的笔记本,无不表现了他那坚强、朴实、勤劳克己而又宽厚善良的性格,无不闪耀着一位英雄战士特有的思想光彩。

梁三喜牺牲了,他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然而,他牺牲前写的那封家信,却集中表现了英雄战士那种瑰丽而又宝贵的精神品质,对“给亲属留下什么遗产”这个问题作出了发人深思的回答。

遗产,是一面照人心灵的明镜,自古到今,不少人在它面前暴露了冷酷自私的灵魂。梁三喜给他的亲属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呢?这位在生前没给妻子买过一件衣服的英雄连长,在他的家信里是这样对妻子说的:

“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

啊,一封遗书,一张帐单,一件军大衣,这就是梁三喜留给亲人的“全部遗产”。在某些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对“遗产”的理解是:存款呀,住宅呀,家具呀……而梁三喜的亲属,不但没有得到这些,反而要替他偿还一笔欠款。——划不来啊!

我想起了一九二八年在长沙被杀害的年轻女共产党员赵云霄,她留给生下来才一个多月的女儿的遗产,是一封遗书,嘱咐女儿“好好长大成人,且要好好读书”。不要忘了父母是怎样死的;我又想起了赵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这位东北人民革命军女英雄在走向刑场之前,留给他儿子的遗书,鼓励儿子“赶快成人”,“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云霄,赵一曼,这两位英雄早已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从梁三喜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同时看到了她们的影子。想一想吧,为什么对“遗产”这个概念的理解,先烈们竟会这样不谋而合?原来,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革命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绝无金钱的位置。因此,当他们临到牺牲的时候,唯一耿耿于怀的是“革命”两字。温习革命烈士的史迹,读读梁三喜的家信,我觉得自己也从英雄们手里得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这份遗产,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无法用数字来估算的精神财富。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在自卫还击战中出生入死的梁三喜写的家信,价值何止万金?你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这饱含爱国激情的话,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中国的青年。

啊,这封普通而又珍贵的家信,它和梁三喜、靳开来、薛凯华、金小柱等一样,实实在在也是高山下的花环上一朵圣洁晶莹的白花!

《一封普通而珍贵的家信》的作者读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一定会有很多感受,他抓住梁三喜给亲人写的一封家信,从给亲人留下的“遗产”写开,集中表现了英雄战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文章内容充实集中。

还有一种读书心得,是在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书写自己的学习感受。就是说,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以后,在搞清楚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总的表现了什么精神,说明了什么问题之后,写出你的感受。

我手边有一本一个中学的“学生习作选”,其中有一篇就是一位同学读了一首诗,写的这样的读书心得,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我是……

姜文岩

我是一只蜜蜂,

我失去枪就失去了生命。

我是一只飞蛾,

我寻找光明却付出了生命。

我是一只蜘蛛,

我捕捉邪恶时吐尽生命的长丝,

我是一个人,可……我……

说起来真有点难为情。

下面是这位同学的读后感。

在姜文岩的小诗《我是……》中,我们看到了小生灵有意义的一生。

蜜蜂,当它把自己的长剑刺入敌人的身体时,自己也宣告生命的终结。它有着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和勇气,它为了群体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飞蛾,当它看见光明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哪怕那光是火是烈焰,将把它焚掉。它的幼弱的身体在一片光彩之中消失,它在寻求光明时献出生命。

蜘蛛,当它把肚子里的长丝慢慢吐出的时候,它的生命也就随着吐尽的长丝而缩短。光洁粘稠的长丝捕捉着苍蝇、蚊子之类的害虫,它自己也在捕捉时逝去生命。

“我是一个人,可……我……”,作者没再向下写,只是说比起这些小动物真是“难为情”。作者敬慕小生灵的勇敢无畏和献身精神。小动物们的精神可贵,但人应有更高尚的精神和情操,对小动物们献身精神的称颂,也就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诗中只是用寥寥数笔去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但最后诗中表现的却是人对生活的追求。“人”难为情什么呢?无非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如小动物而羞愧。但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人”的消沉和颓废。“我”通过小动物一生而想到了人生,“我”感到惭愧,“我”将拿出决心和勇气像小动物那样生存和奋斗。

蜜蜂献身于搏斗,飞蛾献身于追求光明,蜘蛛献身于工作。

诗人通过人与小动物们的深刻对比,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有些人认为生活应该是享受,有些人认为人活着都是为自己,诗人的思想则是人要在为他人造福、与邪恶斗争、追求光明中献身。

这篇读后感,是在深刻领会诗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表达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为他人造福,与邪恶斗争,追求光明”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以上介绍了两种读书心得写法,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写,都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要写好读书心得,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读了书以后要好好地想、深入地想,不想,哪来的感想呢?没有感想,读书心得又从何写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