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总有一刻,不同寻常(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 初中作文: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作者&投稿:陶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题1:语言描写
小题2:(1)周围人的反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事情的发展,(2)用这些人的自私与冷漠来衬托那位“衣着光鲜”的妇人的仁慈与善良。
小题3:内容方面能起到以小见大、揭示并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作用。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小题4: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精彩。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比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关爱与扶持,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像小说中妇人一样,只要白已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阳光与温暖。(言之成理即可)

⑴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⑵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⑶“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⑷“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⑸“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⑹“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⑺“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⑻“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⑼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干这里瞅上一眼。
⑽“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⑾“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⑿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⒀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⒁“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采,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看她的孩子走开了。
⒂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⒃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⒄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⒅“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⒆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⒇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1.本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_______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2.小说第②段中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 第(11)段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啪”不用“打”?请分别说出理由。(4分)

3.第⑨段、第(12)段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4.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4分)

5.今天,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衣着光鲜的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4分)

答案:
1.语言
2.“那个”不能换成“冰激凌”,因为用“那个”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也就表明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拍”不能换成“打”,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3.不能删去。周围人的反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事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人的自私与冷漠来衬托那位“衣着光鲜”的妇人的仁慈与善良。
4.小说的结尾在形式上使作品结构更完整;内容方面能起到以小见大、揭示并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作用。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5.答案示例: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精彩。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比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关爱与扶持,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像小说中妇人一样,只要自已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阳光与温暖。(言之成理即可)

我要一份人教版初二语文期中试题,有答案的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填在括号内( )
A、陡坡(dǒu) 溃败(ku) 蹒跚(pn) 提防(t)
B、和谐(xi) 疟子(yo) 仄歪(z) 掳掠(nǔ)
C、狼藉(j) 伛着身子(yǔ) 滞笨(zh) 愧怍(zu)
D、俨然(yn) 黄发垂髫(tio) 诣太守(y) 选贤与能(yǔ)
2、下列词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抵抗 激战 横度长江 谦逊
B、惊讶 门坎 奋不顾身 踹开
C、督战 坚韧 豪无斗志 阡陌
D、琐屑 颓唐 触目伤怀 出淤泥而不染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2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占有 牵制 封锁 B、占领 控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D、占有 牵制 控制
4、下列关联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份报告震动了全世界。 人们对它的评价不一, 它的重大意义是促使人们重视日益严重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同时 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理论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持续发展”战略。
A、虽然 但 也 B、即使 可是 也
C、既然 那么 还 D、因为 所以 还
5、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子的是( )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B、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D、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6、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伎俩:不光彩,不正当的手段。 愧怍:惭愧。
B、滞笨:呆滞笨拙。 尴尬:心情沉重,不愉快。
C、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簌簌:形容风吹草木的声响。
D、寒噤:因害怕而哆嗦。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7、下列词语翻译不正确的是( )
A、芳草鲜艳:花草遍地,鲜艳美丽。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B、来此绝境: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屋舒俨然:房舍很像,很副真。
C、不独亲其亲: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独子其子: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D、鲜有间:很少有听说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精益求精 锐不可当 触目伤怀 无人问津
A B C D津
开卷有益 旗鼓相当 襟怀坦白 遍体生津
9、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悉如外人 有仙则名 濯清涟而不妖 缘溪行
A、 B C D
咸来问讯 自为其名 学而不思则罔 便扶向路
10、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子牡丹的喜爱,似乎人是多的了。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渔人就要求去他们家,摆酒杀鸡作饭菜。
D、男有分,女有归。 译:男子有所分得,女子也有归宿。
二、填空题(15分)
1、按要求默写。(多字、少字、错别字均不得分每空1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2)斯是陋室, 。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4)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杜甫在《望岳》诗中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 。
(6)感时光溅泪, 。
(7)夜久语声绝, 。
2、《西游记》中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如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请你再用4-5个字概括出另外两个故事。(2分)

3、人们常常将植物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看到莲花,会想到性情纯洁的人;看到松柏,会想到意志坚强的人……你有过这样的联想吗?请选择一种植物写出你的联想。(要求:语句通顺,联想合理,不少于40个字)(5分)




三、阅读理解
(一)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马德
(15分)
①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②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下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③“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④“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⑤“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⑥“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⑦“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⑧“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⑨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⑩“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味儿。”
⑾“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⑿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⒀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⒁“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她的孩子走开了。
⒂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⒃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⒄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⒅“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⒆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她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1、本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 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2、小说第②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洋激凌”?第⑾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用“拍”不用“打”?请分别说出理由。(4分)

3、第⑨节和第⑿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3分)

5、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少于30字)(4分)


(二)感激(节选)(10分)
梁晓声
我感激我少年记忆中的陈大娘,她常使我觉得自己的少年曾有两位母亲。在我们那个大院儿我们两家住在最里边,是隔壁邻居。她年轻时就守寡,靠卖冰棍拉扯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大成人。少年的我甚至没有陈大娘家和我家是两户人家的意识区别,经常地,我闯入她家进门便说:“大娘,我妈不在家,家里也没吃的,快,我还要去上学呢!”
于是大娘一声不响放下活儿,掀开锅盖说:“喏,就有俩窝窝头,你吃一个,给正子留一个。”——正子是她的儿子,比我大四五岁,饭量也比我大得多。那正是饥饿的年代,而我却每每吃得① 。
后来我们那个大院被动迁,我们两家分开了。那时我已是中学生,下午课,每每提前上学,去大娘家,大娘一看我脸色,便主动说:“又跟你妈②了是不是?准没在家吃饭!稍等会儿,我给你弄口吃的。”
仍是饥饿的年代。
我照例吃得心安理得。
少不更事,从不曾对大娘说过一个谢字。甚至,心中也从未生出过感激。
有次,在路口看见卖冰棍的陈大娘受恶青年的欺辱,我像一条③的狼狗似的扑上去和他们打,咬他们手。我心中当时愤怒到极点,仿佛看见自己的母亲受到欺辱……
那便算是感激的另一种方式,也仅有那么一次。
6、请选择正确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只填序号)(3分)
(1)A、安然自理 B、心安理得 C、泰然自若 D、理直气壮( )
(2)A、赌气 B、生气 C、吵架 D、吵闹 ( )
(3)A、凶恶 B、凶狠 C、凶猛 D、勇猛 ( )
7、陈大娘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8、作者为什么感激陈大娘?以什么方式感激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



(三)桃花源记(2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司。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句子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无论魏晋(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遂与外人间隔(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后遂无问津者。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1、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三个与本文意思有关的成语。(3分)

1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3分)
(1)缘 溪 行,忘 路 之 远 近。
(2)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13、用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1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2分)
——访问桃花源——
四、作文(40分)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以“美就在身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材料丰富、详略得当、感情真挚、题目自拟。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D 6.A 7.B 8.C 9.B 10.
二.填空题。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惟吾得馨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是故谋闭而不兴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恨别鸟惊心
(7)如闻泣幽咽
2.略。
3.略。
三.阅读理解。
(一)1.语言
2.都不能。“那个”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是什么,也就表明他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更符合他家的情况。“拍”和“打”表意程度不一样,“打”比“拍”程度更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3.不能。周围人的反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人的自私与冷漠来反衬那位“衣着光艳”的妇人的仁慈与善良。
4.结尾在形式上使作品结构更完整;内容上能起到以小见大,揭示并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作用。
5.略
(二)6。(1)B (2)A (3)C
7.是一个生活艰难但善良、坚强的人 。
8.因为陈大娘待“我”跟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到陈大娘受恶青年欺辱,“我”心中愤怒到了极点,仿佛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欺辱,就扑上去和他们打。

(三)9。(1)交错相通(2)更不用说(3)妻子儿女(4)隔绝
10.略。
11.如“无人问津”“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12.缘∕行,忘∕路。有∕良
13.(1)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发现桃花渊 离开桃花渊
四.作文略。

那天,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这是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装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面说,一面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

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自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兀自安详地制作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俩这里瞅——眼。

“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拗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她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她的儿子走开了。

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

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 ...
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shǔ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9分)今天你“微博”了吗①微博出现于2...
答:小题1:答:能够创造并迅速传播信息;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还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小题1:答:举例子、打比方。小题1:答:不能,因为微博还有其他用途,若删去过于绝对,这样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1)这是考查学生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事物具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乡村的瓦冯 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
答:小题1: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小题1: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谋杀身边的好人尼古拉斯·帕蒂这桩谋杀案很...
答:艾维尔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思回报,还杀死了他的恩人,心理病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①这篇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是语言描写。(1分)②“如果我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这句话反映了艾维尔的极端不正常,让人觉得惊世骇俗。他因为有这种认识,才...

2006重庆高考语文卷第22题答案
答: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转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

2007-2011吉林省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
答: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答:小题1: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小题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小题1: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小题1: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铁元素有新用途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
答: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来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可能是负增长;D项中一个“并”字,把二氧化碳从温室气体中排除出去,显然错误。小题:铁元素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海洋微生物增长,使用铁元素的根本目的在于减缓全球变暖速度,而这种根本目的只有用于南极海域才有可能实现,D项全面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鲁迅和《水浒传》郑公盾鲁迅对《水浒传...
答:小题1: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观点:鲁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2分),②接着,举例论证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认真负责的,③然后,论述了鲁迅对《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是肯定的,④最后,说明了“鲁迅正确阐明《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小题1:①费心地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3...

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每...
答:3. C 38 years old:38岁 4. C her 她的,his 他的,my 我的 5. B an English teacher 一位英语老师 6. B he 他,his 他的,she 她 7. B Class One, Grade Three 三年一班 8. A a good student 一位好学生 9. B is 是,has 有(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