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何时成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必读书科目 <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参加科举考试人的必...

作者&投稿:昌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书在隋朝成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必读书科目。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旧时读书最先接触的书籍。将来考试的题目,几乎都在其中。故此四书绝对重要
。是读书人基本必修课程。

从明代开始: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科举制度,知识系统的细化就更加固定。隋朝开始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后来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到了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宋代划分科目则有进士、诸科、武举。而进士一科最为重要。宋神宗时又改诸科为经义和诗赋取士。明清时大体沿袭唐宋旧制,略有变通。如明代增加骑、射二科。而由于《四书》地位提高,考试科目中也增加了《四书》类等等。

四书何时成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必读书科目~

从明代开始: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科举制度,知识系统的细化就更加固定。隋朝开始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后来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到了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宋代划分科目则有进士、诸科、武举。而进士一科最为重要。宋神宗时又改诸科为经义和诗赋取士。明清时大体沿袭唐宋旧制,略有变通。如明代增加骑、射二科。而由于《四书》地位提高,考试科目中也增加了《四书》类等等。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今年在盛夏期间,我到中山大学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宣传部理论处曾处长知道消息之后,一定要我再来跟广州朋友见见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一些意见。刚才张部长已经说过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四书》,还有《五经》,《诗》、《书》、《礼》、《乐》、《易》,还有《春秋》,孔子整理出的史书,留下了一部春秋的历史。“四书五经”可以称之为儒家的最基本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名著。一提到《四书》,我们就会想起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也可以说是元明清三代知识分子读书时基本的教材,都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但后来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代对他们的评价中,认为他们宣传了封建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头脑,使得我们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封建时代后期的知识分子缺少创造性。对《四书》好像还是否定的。原来《论语》《孟子》是单独成书的,《大学》《中庸》两篇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朱熹把他们放在一起,而且一块来进行注解,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注解这四本书,他称之为《四书》。实际上原来不是,原来只是两本书,加上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来朱熹把它称之为《四书》。用这么多的精力和这么长的时间,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对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也可以有一定的启发。至少有两点可以启发我们,《四书集注》是朱熹做的,起码体现了一个道理,也就是融合中外文化,当时的外,主要是指印度的佛教,将印度佛学中某些思维的方式、思维的方法,和我们儒家的两本最重要的经典结合起来,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孟子》,而且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基础,然后加上佛学的理论思维以及推论的方法,使得《论语》《孟子》经过朱熹一解释之后,好象充满了活力。我们还可以从《四书集注》中看到,文化的传播要和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要和编写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有效。朱熹编的《四书集注》,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教材,后来元明清三代读书人从年轻时候起,就必须读这四本书。过去我们可能对教材注意不够,一说起来就好象是某某专著比较多,今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发表之后,就特别提到我们今天欠缺的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研究还不够,要补上去,而且我们对教材建设注意不够,今天我们把教材编著提到重要的地位。看看南宋那一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怎么编著教材,这么精心花了四十年的时间,编著了几本教材,改了又改,力求向精品方面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恐怕这两点,也是我们要探讨《四书》的一个重要意义。至于说封建社会的衰败,到清朝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简单的《四书集注》造成的,那样就将问题简单化了。四书就是四本书,一本书就是《论语》,《论语》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集。学生问孔子老师一些问题,孔子来回答,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发表一些意见,汇集起来。所以也叫做孔子思想,以及他的弟子们发挥老师思想的一个言论集,随时记录下来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后,弟子们将平时听讲的东西汇集起来,汇集起来之后就是听讲的记录了,古代给它一个名词,叫“论”。我们今天有论文、论说,将这些言论集中起来,就叫做“论”。学生们系统的整理孔子平时的话,学生也发挥孔子思想,大体上孔子逝世之后,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个定型的东西。后来随着版本的变化,我们就不去繁琐的推论它了,大体上成型了,孔子死后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将《论语》里重要的内容大体上整理出来了。孔子的出生年是公元前511年,到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春秋末期还有一个大的思想家,也就是老子,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说一说老子的《道德经》。《论语》影响中国这么长,不管你赞成还是不赞成它,反正它存在了二千多年。还有朝代全盘否定它,但是否定不了,否定之后,到了一定时间又起来了,有一定的道理,究竟为什么?这个火焰还扑不灭,不想让它在社会上发生影响,不可能,一定会在社会上起影响。《论语》也就是一万二千七百多字,我们今天的博士论文还写十万字呢,《论语》消灭不了,完全否定不了。还有《孟子》,这是孟柯写的,孟子出生是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是战国中期了。他是孔子第四代的弟子,是周国人,今天的山东周乡,孔子也是山东曲阜人,所以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山东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子对儒家学术很有修养,希望儒家的思想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时中原有很多小的诸侯国,他游说各诸侯家希望能够采取他的思想,但是没有一家采纳。后来他回到家乡写书宣传孔子的思想,并且加以发展,后来就有了《孟子》。《孟子》的字数就比较多了,三万五千字,完全是对话体,通过对话,朋友们可以去看,孟子头脑的细密,那种语言的犀利,还有对问题的敏感性,今天还是很让人感动的。:《孟子》书里着重一个字,这个字到今天还需要研究,这个字就是“人”。什么是人?探讨什么是人,这个很厉害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有一个大的争论,什么争论呢?也就是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都在发表意见,这是中华民族在二千多年前的创举,讨论了几百年。人和兽有什么区别?要讲出一个道理。光讲人是万物之灵还不行,要讲出道理,要给人下出一个定义,要给人一个定位。还有一本书是《大学》,《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西汉时一个儒家学者名字叫戴圣,他主编了一本书《礼记》,一共49篇论文,礼记里就有一篇文章是《大学》。很小的时候学基本的《礼记》,那么《大学》里学什么?有三条纲领。《大学》怎么学习,有八个条目。三纲领八条目,清清楚楚,一共是一千三百字。用今天的话来说,什么是《大学》的理念,何为《大学》,一千三百字,讲的清清楚楚,三个纲领八个条目。:《大学》这本书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很多人注意到了,这篇论文讲得简明扼要,一千三百多字,将求学之道讲的这么深,又有纲领又有具体的步骤,值得背下来。很多老前辈都能够背《大学》。还有一篇《礼记》中的文章,就是《中庸》。字数也不多,一共是三千五百四十五字。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一篇短文。这是讲哲学道理的,后来他们很重视,我下面还要解释,讲很抽象的哲学道理。?《中庸》就有讲到。孔子在《论语》里讲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做事情过头做不好,或者做事情机遇到了不努力抓住机遇,机遇过去之后懊恼万分。这二者都不好,都不是中庸之道。究竟什么是中庸,在《中庸》这篇书里讲的清清楚楚,而且有理论有执行的步骤。这个东西不得了,《礼记》中这两篇东西值得重视,一篇是《大学》,一篇是《中庸》,加上《论语》、《孟子》称之为《四书》,这是下了工夫的,不是乱选的。南宋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学者朱熹给《四书》做了注解,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名字就叫《四书集注》。他做出来之后,在他那个时代没有得到认可,一会儿我们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他晚年是受压的,他的学问,当时南宋的朝廷光宗已经明确提出它是伪学,是假的东西,那是不行的。到朱熹逝世之后,到了元代、明代、清代,《四书集注》成了那时的主流文化形态,读书人都要读《四书》,而且都是读朱熹著的四书,参加科举考试就要将《四书》背熟,虽然不到四五万字,但是将《四书集注》背下来,没有十年的寒窗恐怕不行。元明清时期主流文化的一个急进,就表现在《四书集注》。

...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答: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元朝 皇庆 二年(1313年)规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

《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
答:南宋时朱熹将《 论语 》与《 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官方科举取仕的必读书,进一步扩大了《论语》的影响。北宋神宗以后,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写这种论文有较多发挥思想的余地,较之帖经、墨义是一种进步。到了元代...

从什么朝代开始,四书被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初级必读书目
答:宋朝,从朱熹以后。

《论语》《孟子》何时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必读...
答: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是,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明朝时为加强君主统治,实行”八股取士”,规定四书五经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答:你好: 《论语》和《孟子》是在宋朝时候,朱熹把它们列入“四书”的。“四书”的名字也是朱熹首先提出的。此后他们一直作为儒家经典,但还不是必读书目。成为必读书目应该是在明朝大力宣扬八股文之后,“四书”和“五经”一起成了必读书目,自然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和《孟子》也成了必读书了。

...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答: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元朝 皇庆 二年(1313年)规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

...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答:宋朝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列入了四书,并加入了自己的注。明朝开始用八股取仕,用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答: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参考下面的网页

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朝代是...
答:【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时期—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B项正确。A、C、D...

《论语》《孟子》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必读书?
答:唐朝设明经科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要说必须那就是明朝了,明朝实行八股把试题的范围严格的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清朝沿用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