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一编-第二章

作者&投稿:春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格心理学

第一编人格心理学导论

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

1. 人格理论的意义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的一套看法,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和参照框架。

人们学习人格理论,是期望能够用它来解答一些问题。比如,“什么”“如何”’“为何”等问题。

“什么”指的是个体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如何”指的是人格的成因,什么因素使个体形成目前的人格的,遗传、环境、主题各以何种方式、以多大的影响力对个体产生作用。

“为何”指的是个体行为的动力,他为何动?又向何方动?

2. 人格理论的向度

2.1 自由论——决定论

自由论(Freedom)——决定论(Determinism)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心理学家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其内在驱力所控制,个体并不能觉察这种力量;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则把人看作为一种“自动装置”,受外部控制很大。两种理论一种强调内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种强调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异曲同工,都是“决定论”的观点。人本主义学者看法相反,罗杰斯曾指出,人类并非完全由无意识来掌握,个体可以创造自己,在创造其生命价值时,是有其自由的(引自Shilien,1963)。因此,他主张人是“自由”的。

2.2 理性——非理性

理性(Rationality)——非理性(Irrationality)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虽然很少有理论持极端看法,但多多少少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派强调理性的作用,凯利认为“人是科学家”,推理作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而行为主义者斯金纳重视学习过程中“强化”的效应,不太看重理性的作用。

2.3 整体论——分析论

整体论(Holism)——分析论(Elementalism)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整体论主张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将其拆成部分,就失去了真实性。例如,弗洛伊德等临床心理学家多主张这种方法。分析论认为人格科学研究必须从其构成元素入手,从整体着眼,只能获得一个笼统的印象,无助于对一项行为的精确认识,如特质理论。实际上,整体论与分析论在人格研究中都非常重要。

2.4 遗传论——环境论

遗传论(Constitutionalism)——环境论(Environmentalism)说明一个人的人格究竟有多少取决于遗传,有多少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容易有简单的答案。遗传论者多重视气质、体形与行为的关系,如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提出的气质学说,克瑞其米尔(Kretschmer,1936)和谢尔顿(Sheldon,1944)提出的体形说,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赖于遗传因素,艾森克(Eysenck,1995)也强调遗传的作用。华生等行为主义学派则是极端环境论倡导者,强调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环境塑造人的行为。

2.5 可变性——不可变性

可变性(Changeability)——不可变性(Unchangeability)这一维度涉及了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能否有根本改变?有些学者认为人格在儿童期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了,人身上存在有人格结构的延续中心,在人的一生中它都是行为的支撑者。如弗洛伊德就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5岁时就已形成了,虽然以后在表面上有一些变化,但其潜在的人格结构不会改变,所以弗洛伊德十分重视童年经验,他认为只有长期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才有机会使当事人的人格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我国民间也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相对的,艾里克森就主张人格的可变性,认为人格在一生中始终变化着,在每一阶段人们都要处理一个特殊的人生问题,从而使其进一步发展。

2.6 主观性——客观性

在探讨人格问题时,常会涉及主观经验与客观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主观性(Subjectivity)——客观性(Objectivity)这一争论反映了近代人格理论中,现象学派与行为学派的相异之处。现象学者指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因素,并非外在的事物和环境,而是这个人对于那些事物和环境的看法。看法决定了事物与环境对主体的价值。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件事对他具有重要意义,他就会珍视它;反之,就会忽视它。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了解他的主观看法。例如,罗杰斯指出,人的内部世界比外部环境刺激对其行为有更大的影响,外部见到的行为如无内部经验作为参照,仍是不可理解的东西。相反,行为主义学派强调人格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所以他们重视客观行为事实,以及行为与外部世界中可测量因素的相互关系。

2.7 主动性——反应性

主动性(Proactivity)——反应性(Reactivity)这一维度涉及了对人类行为原因的解释。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由其内部所发动的,还是只对外在刺激的反应?采取主动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产生于人的内部因素,人们是在主动地表现各种行为,而不是做被动的反应,如认知学派。持反应性论点的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处在某一个环境中,环境给予他各种形式刺激,他要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如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2.8 均衡性——不均性

均衡性(Homeostasis)——不均性(Heterostasis)这一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是消除紧张以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以达到自我实现?持均衡性观点的弗洛伊德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持相反观点的人,如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马斯洛等都强调个体谋求自我充分发展的倾向,他们认为个体的主要动机在于追求生长、求发展。他们通过不断地求新、接受挑战,使之不断成长,获得充分发展。

2.9 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知性(Knowability)——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这一维度说明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知,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为人所认识的东西?行为主义学派主张运用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而现象学派的学者认为每个人生活在其本身主观经验之中,而这些经验是别人所不知的,因此凭借一般的观察与实验方法,也不能完全体会其内心领域,进而也就难以了解人性的本质。

了解这九个维度,对于人们分析、比较各种理论很有帮助。任何重要的人格理论都可以包含在这九个基本设想之中,在每个向度上找到它相应的位置。吉尔强调在双极连续体上的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以维度的观点进行分析最为合适。这样有利于探讨各种人格理论在基本假设方面的不同程度与涉及的不同范围。通过这些维度,可以看到不同人格理论学家是如何认识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形成其学说和观点的。这些分析向度,并非是在形成理论之前而预先确定的,而是在学说形成之后,后人在分析理论时设立的。

3. 人格理论的原则

3.1核心性原则

是指一种理论的关键之处,每种理论都有一个核心点,在这个核心点下展现一系列论点和论据。

3.2广博性原则

是指理论所能涵盖的范围,好的理论应该是能够解释人类的所有或大部分行为。广博性越好的理论,其所研究的范围也越广泛。

3.3简约性原则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明一致,要而不繁,易于理解。

3.4验证性原则

一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任何论点都应该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特别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应该能够被操作化的。

3.5提示性原则

是说明一个号的理论可以引发人们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去发现未知的现象。

3.6实用性原则

说明了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一种理论要能够指导实践,并应用在实践中。

4. 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

4.1当时的社会背景

人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特征的影响,在人格理论中充满了当时社会特征的痕迹。

4.2学者本身的经验

学者在建立其人格理论时,往往受到其生命史中重要事件的影响。学者有时所描绘的事实就是他们自己,理论中充满了他们自身的人生体验与感受,理论中多多少少有“夫子自道”的色彩。

4.3学者对人、社会及科学的态度

任何理论的产生于发展都与学者对人、社会、科学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4.4有关学科发展的情况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常和许多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

5. 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5.1理论的价值

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框架;

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对研究者的思维起过滤作用。

5.2理论的局限

理论会限制思维的开阔性与探新性;

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科;

理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悲观厌世学生的分析框架

引发事件: 如,考试失败

人格结构分析: 如,无助型人格——自助型人格

a.心理反应与表现包括:

认知归因: 稳定、外部归因,如“我能力差。”“我运气不好。”

解释风格: 自我击溃式,如“我总是记不住。”“没希望了,我彻底完了。”

情绪反应: 消极情绪,如焦虑、悲观、屈从等

行为导向: 退缩式行为,如放弃、逃避等

b.心理成因包括:

家庭因素 :如,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因素: 如,老师不喜欢他

其他因素: 如,外表、生病等

预测未来 :会导致进一步的失败,多次受挫而变得颓废

治疗方案: 改变认知归因,寻求家庭与学校的帮助

5.3如何认识理论

理论是人类思考的工具;

人格心理学对理论的偏重;

要敢于使用理论。

5.4如何使用理论

描述

了解一个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描述它,人格理论提供了大量能描述人格特征的词语。

解释

科学的重要功能不仅在于发现某一现象,还在于能解释这种现象。

预测

要了解人类,就要能够对人类行为做出预测,人格具有预测行为的功能。人格心理学非常重视人们行为中的稳定成分,只有稳定的成分才构成人格结构。

20211101话题讨论:

关于 10种人格障碍 ,该如何判断?

01边缘型人格障碍

02表演型人格障碍

03自恋型人格障碍

04强迫型人格障碍

05依赖型人格障碍

06偏执型人格障碍

07回避型人格障碍

08分裂型人格障碍

09反社会人格障碍

10分裂样人格障碍

~

人格心理学-第一编-第一章
答:人格心理学 第一编人格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内容复杂而又丰富的领域,也是最能体现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科学,人格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风格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点。 1. 人格心理学科学的特点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

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实用心理学目录
答:首先,我们从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开始,它详述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心理学思想,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科学方法的引入,为我们揭示了心理学演变的脉络。接着,我们步入科学心理学的诞生阶段,了解三大派别的理论基础和贡献。第二章'人格心理学'深入剖析了人格的复杂性,包括人格概述、特质理论,以及"...

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图书
答: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工作或学习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也必将为大众读者所喜闻乐见。图书目录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第七...

心理学专业统考基础过关2000题目录
答: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至第五章: 学习理论、动机、迁移等核心内容第四部分: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述第二章至第五章: 实验设计、方法和技术第六章: 主要心理学实验第五部分:心理统计与测量 第一章至第四章: 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心理测量理论第五章: 心理测验的应用附录包含...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en: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en: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自我、本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2、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en:Albert ...

实用心理学的本书目录
答:第一章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心理学思想第二节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第三节 心理学的三大派别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第一节 人格概述第二节 物质理论第三节 “大五”与“大七”人格理论第三章 社会知觉第一节 个人知觉第二节 自我知觉第三节 社会认知第四节 归因理论第四章 社会...

大一期末当代心理学(第二版)重点知识
答:第一编——绪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

人格心理学特质流派的基本观点,发展,比较!高手指点!!!急求!!!_百度知 ...
答:1、贡献 2、批判 第二节 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释 二、恋母情结 三、幽默 四、催眠 第二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第二章 自我
答:关于口欲期的心理,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弗洛伊德之后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二阶段,特别重视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认为这是婴儿和外部世界的原初关系,这会成为婴儿与整个世界关系的一种基石,一种隐喻。 那我们回到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展现...

人格与健康的内容简介
答:最后重点探讨了人格与健康的一般关系模型以及在理解人格与健康/疾病之间关系方面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了人格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局限性。第二章,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作为当今人格领域与心理健康/疾病、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基础,该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内容,提供了许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