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天潢派 江南鼎甲家

作者&投稿:寸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庙门口的对联:宋室天潢派,江南鼎甲家.
中国人重族谱,我却直到快三十岁了才知道自己祖宗的来龙去脉.
我的父亲少年时便离乡外出工作,在我七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远在闽海之滨的老家对我来说已经非常的陌生,直到三年前回乡祭祖,方知我居然是宋室魏王派后裔,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三十三世.
宋皇室“鼎分三派”太祖、太宗、魏王各领族裔一支.赵匡胤庙号太祖,该支便被后人尊为“太祖派”;匡义(因避帝讳更名光义)即宋太宗,遂称该支为“太宗派”;秦王光美,死后39年仁宗即位,被追封为魏王,故其后人便称为“魏王派”.三派玉牒都是十四字,宋太祖亲写御书并立遗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魏王派十四字是: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十四字用完又从头重复.
南宋末年,中原板荡,宋室后裔纷纷隐姓埋名以避祸,我祖先的这一支在福州连江县江南村安顿下来修身养息.到了明初,洪武皇帝诏令前代宋室复姓,先祖赵恢赵汝弘赴京应试,高中榜眼,后还乡建家庙以传至今,现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头丹陛佐证皇族
2月20日,在福州仓山区博物馆潘越馆长带领下,记者驱车来到仓山区盖山镇天水村的一个祠堂前.
这个不起眼的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正门前横书金字:江南赵氏祠堂;两边的对联:“宋室天潢派,江南鼎甲家”,提醒人们莫忘这里曾经有过的煊赫历史.
绕过了堆满各种神像的供桌,我们看到宋太祖赵匡胤和他弟弟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光美三人身着朝服,正襟危坐,身后是他们父母的塑像.塑像的旁边是黄灿灿的十八般兵器.这是赵氏族人按照皇家的规格打造和设置的銮驾仪仗,但是现在只剩下陈列在旁边的这些兵器,其他的早已经不知去向,皇家的气派也因此大大逊色.
三位先祖的旁边挂着宋代18位皇帝的画像,包括了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赵.“别的祠堂一般在中间供奉先祖牌位,边上是历代先人的牌位,而这里供奉的却是宋代列位皇帝的塑像,这就是这里的赵家祠堂与众不同的地方.”潘越馆长指着这些画像说道.
还能体现祠堂与众不同的,是台阶上那乾隆十三年制的石头丹陛.普通祠堂是不允许使用丹陛的,石头丹陛上的四爪雕龙是正面的,三个高高在上的君王仿佛又回到那临朝听政的金銮殿,只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说明皇家的风范了.
“百家称首姓,万派衍天潢”、“天水御六裔,江南第一家”,祠堂内这样的对联让人多少还感觉到当年赵氏一统中原的王者之风.而祠堂中清代名人郑孝胥题写的对联“见忾闻霜露有怀常怵惕,慎终追远春秋匪懈笃蒸常”更令人玩味良久.
族谱细说来龙去脉
在祠堂的一间小屋里,我们有幸看到赵家的族谱(图3),发黄的纸张、已经有些暗淡的墨色,记载这支赵氏族人是如何来到福州的.据说,赵光义接了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后,并没有按照母亲的遗嘱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反而将他贬往西京,后遣往房州.此后,赵光美的第六代孙昌国公赵公俊迁徙来到福州,并终老于此,安葬在今竹岐一带.到了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赵光美第15代孙“由福州省郡南津坊迁于南门外吴山乡赵厝,后为盖山镇天水和六凤两村”.从此,赵家子孙在这里安顿下来,静静过着他们平头百姓的生活.赵光美一系从公元1416年迁徙到此至今,已繁衍到第38代,总人口已经数万人.现在居住在天水村和六凤村的还有800多户,近3000多人.比起漳浦“赵家堡”,村里的老人很认真地说:我们的历史比他们久.“赵家堡”一支在南宋末年才来到福建,而我们这一支比他们早了200多年.
皇族身份早已遗忘
几百年来,这支赵氏族人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个小村庄里.由于他们不是逃难来的,因此不必修建宏伟坚固的建筑,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成为皇帝的希望,他们也没有“光复大宋”的遗训和生活目标,所以同为赵光美的后代,他们远远没有“赵家堡”那么大的名气.一座房子,几亩田地,天水村的人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曾经还有些古物,都在历史变迁中散失,现在只有这个祠堂还维系着他们与祖先的情感.
在赵家的祠堂里,人们在三位先祖面前烧香膜拜.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祭祖的日子,也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或者有人出远门的时候来拜一拜.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赵家子孙也出了不少名人.祠堂上挂着不少“进士”牌匾,正中则高高悬挂着三块匾,分别是赵在田、赵新和赵振声三个人的.赵在田是清嘉庆年间的著名文人,曾授翰林院编修,晚年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主持),死后奉旨入乡贤祠.他的弟子赵新是我国最后一任册封琉球王正使,并著有《续琉球国志略》两卷.赵振声则是清咸丰年间的进士,同治年间钦命翰林院检讨.
从赵家的族谱上我们看到,现在的赵家子孙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皇族后裔的身份已经淡到不可捉摸,也许只有在回乡祭祀的时候,他们才会突然想起,原来自己的身上流淌着皇族的血.
由此看来,这个联是赵氏一族祖传的楹联,上联和下联前面的两大段文字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满堂红嘛,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古时的说法,现在也就预示着吉利,喜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