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得一念不觉什么意思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投稿:捷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初的因缘就是“一念不觉”生起无明。无明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就出现了。
圆觉经上说,连这“涟漪“”也是假象啊。众生本安住真如本心,而起一念无明,迷真取妄,执妄为真,妄受轮回。

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佛答: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
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等眼病好了,却问:这空中的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这问题根本就不成问题嘛。。。空中本没有花,是你害眼病产生的幻觉嘛,怎么问本就不存在的空花呢?

一念无明是怎么产生的?无明就是空花,本来就没有嘛!
真心本性不生不灭,是众生本具的。
这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与我们有生有灭的轮回,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是二;悟了,就是一。
这就是空有不二,缘起即性空。
众生本具二门,生灭之流转门,不生不灭之还灭门。
迷人看到流转门,悟人看到还灭门。

圆觉经说:离幻即真。真,不是假之外,另有个真;离开幻了,就是真。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为什么有呢?
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

楞严经说轮回原因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为什么有呢?
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

总 结《楞严经》的整个观念是「返妄归真」,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
「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异熟、思量、了境 。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从业力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当这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
什么是八识?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么业,它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也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不要沮丧,那是第八识一时的感受而已。
那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感受又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思想,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回。
迷真起妄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我们是怎样生起妄心呢?因为我们迷失了真心,所以才有妄心;当我们迷失光明的时候,黑暗就出现了。
佛陀说:「善哉阿难!」这“善哉”是很奇怪了,因为佛陀最后是要破他的,为什么“善哉”呢?“善哉”有肯定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你说得很对啊!
这地方的“善哉”有安慰的意思,也有赞叹意思。安慰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你毕竟刚出家没有多久,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刚开始依止攀缘心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一开始不要说攀缘心不好,因为每一个人刚开始都是依止攀缘心,你看我们一定要眼睛看到佛像,我才能拜佛,我一定要把外面整个环境弄得很干净、很寂静,我才有心念佛。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修行的心是不能离开外境而安住的,刚开始不可以的。所以身为一个初学者他缘殊胜的相来修行这是很合理的,我们不能说他错,只能够说他不圆满。所以佛陀要提升阿难尊者修学层次之前,先赞叹他说:「不错!虽然你刚开始的时候依止生灭心,依止对立的思考。舍弃了世俗的爱,而追求一个更好的爱,以爱来舍爱;以一个殊胜的相状,来舍掉另外一个相状。虽然不圆满,但也不妨是一个初学的方便。」所以佛陀基本上对于一个初学者是赞叹的“善哉阿难!”因为你至少能够知道善恶的因果相状。

佛陀说:「你应该进一步了解一个道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他的生命是生死相续的。」我们的生命是有来生的,这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们还有来生,因为我们被现在的因缘搞得团团转。如果一个人没有来生,那事情很单纯,那你不用修行。因为我们死掉以后,人死如灯灭,那修行干什么呢?可怕的是我们死掉以后事情还没解决,还创造另外一个生命,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就是生死是相续的,因为烦恼产生业力,业力创造一个果报,这果报又创造一个五蕴的身心,然后我们的心攀缘五蕴身心的时候,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又造业又得一个五蕴身心,就像车的轮子一样辗转的相续,没有停止的时候。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生死相续的果报呢?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常住」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它没有生灭相;「真心」是指它不随外境而变化,指它不增不减,从生跟灭的中间它没有变化相叫「真心」。
这样的一个「常住真心」它的体性是「性净之体」是「性明之体」。“净”指的是它空观所成就一个不变的体;“明”指的是它随缘的作用;它有不变跟随缘二种的体性,这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我们今天之所以会生死轮转,因为我们没有很认真的去观照,去安住在「常住真心」。这样的结果。

念念觉悟即是佛,一念不觉即是众生。
一念不觉,就是指我们的心念被贪嗔痴牵引、覆盖,因此产生烦恼障碍。

看看这个:
佛经上物质从哪来的?整个宇宙从什么地方来的?大乘教里面特别是法相唯识,专门研究这个东西,宇宙的最初是一念不觉,大乘教里面也称这个叫无始无明。我们原先都把这一句话会错意思,无始大概是很久远很久远没有开始,我们都是这样会意的,殊不知它这个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开始,无始是没有开始,那一念。

这就很不好懂了,没有开始怎么会有一念?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最初的,他说这个念头怎么来的?无中生有,就是凭空跳出来的这个念头。但是这个意念跳出来之后马上它就消失了,没有理由,好像无缘无故。这个说法跟佛的说法很接近,但是佛的说法比他具体,是一念不觉。

链接;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7n1TqVKnMK_yVDIKIMvh5tGat_rinQ4lhwv0zHjFK-r63dyZEyrvJgRU95NfmlrKAiPqqwbsaFFVird1KMAoXzzdETUwzWsxBCEZeA8h7AO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1,宗教政策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2,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宪法(国家根本大法)。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扩展资料: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政策

宗教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
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
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
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
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
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扩展资料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宗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一念不觉
答:就是因为一个小节没注意,类似一着走错 满盘皆输的意思。

佛教“一念不觉” 的问题
答:没有成佛之前的随便一念就都是不觉的一念,“一念不觉”属于古汉语,不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解法去直译其含义,如果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一念不觉”,意思就是:念念都是不觉的,而不是特指有哪一个特定的念头是不觉的!就像没有醒酒的人,在醒酒之前随便的一句话就都是醉话。之所以选用“一念不觉”而不选用...

佛说一念不觉长生世界,一念不觉怎么解释
答:宇宙的最初是一念不觉,大乘教里面也称这个叫无始无明。我们原先都把这一句话会错意思,无始大概是很久远很久远没有开始,我们都是这样会意的,殊不知它这个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开始,无始是没有开始,那一念。

为什么说无明是无始的
答:一念不觉,就是六根接触六尘时,于六尘境缘中起了妄想分别执着,通常所说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了,迷了就攀缘,被境界所转。所谓攀缘,就是当五欲六尘现前时,心生喜欢,执着缘取。世间常说,见钱眼开、见色痴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迷了就神魂颠倒,不能自已。这就...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的意思
答:简单地说,就是一时迷糊认假为真的意思。但是,此句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联想,认为人本来是没有无明的,一时不查,产生了无明,从而开始轮回不止。这样的话,佛不定哪天不查又生出无明的话,岂不是又入轮回了?实际上,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无明状态的,并没有最初;一旦成佛之后,也不会再生无明重入...

一念是什么意思
答:一念释义: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一念》又是现代诗人胡适所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的自己的想法以及念想,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沉重的情感。全诗句不限长短,声不拘平仄,在口语化的、近似散文句式的分行排比中,有着依附情感起伏而自然形威的音乐节奏感与旋律感...

佛教里有没有说物质世界的起源
答:简单讲,就是《楞严经》说的:一念不觉,而生无名。 继而「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形成法界。量子物理研究出,世界其实是由concept(概念)information(信息)idea(想法)组成的。传统机械物理,受制于当时的科研条件,得出了的结论是相对狭隘的,现代量子物理已经突破了这个狭隘的世界观,...

佛法里讲一念不觉便有了宇宙万物,我想问的是:在宇宙形成之初,是谁一念...
答:生起,然后灭掉。佛法中把这个真空叫做真如性海或法身,佛经中形容宇宙的生灭就像空中的烟花一样乱起乱灭。虽然宇宙的寿命很长很长,但和永恒的真如性海比起来也就是个小波浪。佛法里的一念不觉相当于量子起伏,生成了宇宙、生命,生命不断的轮回、进化最终还是会回归真如性海,也就是成佛吧。

佛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答:佛说的无明意思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据佛教经典论述:谓无始以来,一念不觉,于诸四谛,善恶业果等事理,愚迷暗昧,不能如实了知,于所知真实能为覆障,故曰无明。因为有无明,而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

我们是从常寂光一念不觉而迷失了,那一念不觉现的是实报庄严土,请问是阿...
答:不是这样的。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并不是按顺序来说的,是说这个现象。这是诸佛从果地上看到,啊,原来如此。并不是说我们本来是佛,然后一念无明了。如果朔流而上,最后一念不觉,应该是等觉菩萨,在上上实报,分证常寂光。因心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