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闯关东是指什么年代的事儿 闯关东是什么年代的事啊

作者&投稿:蒙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清到民国期间。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

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扩展资料:

满清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导致关东人口剧减,但满清政府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

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

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

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惯。

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到关东去谋生。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惯,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河南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闯关东,对于那些苦难的农民来说,既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段奋斗的征程。闯关东,为中国人口移民史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达到闯关东的最高峰。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在东北闯关东是指什么年代的事儿,有何历史典故?~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闯关东是明清到民国期间的事。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扩展资料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闯关东有哪三个时期
答:二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三是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三、闯关东是悲壮的...

闯关东的关东是指哪到哪?
答:1. 闯关东是指中国清朝到民国时期,山东等地区的民众因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原因,向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迁移的历史现象。2. "关东"一词中的"关"指的是山海关,这是中国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即今天的东北三省,被称为"关东"。3. 闯关东的人口移动规模...

闯关东发生在什么历史年代
答: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

闯关东革命背景
答: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答: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闯关东和走西口历史上都是怎么回事啊
答: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

闯关东是哪年的事情
答:闯关东是从19世纪开始的。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19世纪...

古代人常说闯关东,这里的关东究竟指的是哪里?
答:关于“闯关东”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不少关内百姓为了谋生,拖家带口跑到关外发展,其中以山东等地人为主。这对于当时的不少人来说,都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情。由于清朝当初在入关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的“龙兴之地”东北遭到垦殖,直接就颁布了禁关令,将其当作满洲贵族最后的退路。直到...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答: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