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 侵入岩的组合规律

作者&投稿:单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火山岩可以划分为两大形成期,即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老第三纪的古新世—渐新世,这两个时期的构造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生代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中生代火山岩带位于大别山北缘地区,呈近EW向带状断续沿信阳-舒城冲断带和晓天-磨子潭断裂分布,向东覆于郯庐断裂带之上,并与庐枞火山岩盆地毗邻。

前人对该者和让套火山岩的形成环境有两种认识:吴海权(2000)根据前侏罗纪地层逆掩于中侏罗统红层之上,同时也被晚侏罗世火山岩所覆盖而得出晚侏罗世火山岩起因于陆内强烈挤压构造运动;周泰禧等根据与中生代火山岩同源形成并相伴生的花岗岩-正长岩类的研究认为,其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陆-陆碰撞后的板内拉张环境;陈廷愚(1991)通过对大别山区中生代混合岩与花岗岩的研究,发现了大量同混合岩化的伸展构造存在,因而认为晚侏罗世大量的火山岩是碰撞后伸展作用的结果。

根据Condie的Hf-Zf图解判断,大别山北缘的火山岩主要落入弧火山岩范围,而盆地内的火山岩多落入伸展环境的范围内,这一点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俯冲导致大别造山带隆起,合肥盆地沉降而形成局部拉张环境相吻合。

花岗岩等侵入岩的侵位是在245~211Ma之间,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之后,扬子板块继续向北运动,开始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大别山北缘燕山中期侵入岩就是这一构造事件的产物。根据R.A.Batchelor的判别方法,侵入岩主要落入碰撞后上升区和造山作用晚期,属于A型深融花岗岩。利用元素活动的差异,根据Harris等提出Pb/30-3T-H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判断,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弧区和碰撞后花岗岩区,临近板内花岗岩边缘,大致是一种聚敛边界背景下的拉张环境。

(二)新生代火山岩的构造环境

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主要与深大断裂在新生代的重新活动有关,其空间展布明显受NE、NNE、NW向断裂的控制,并且切割深度较首局大,深者可达地幔,因而属于拉张环境的产物。其玄武岩形成于与大洋岛弧玄棚睁武岩类似的地球化学体制背景下,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消减作用对俯冲带之上地幔楔的改造作用造成的。



伸展构造~

晚中生代是本区伸展构造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伸展构造是在经历了晚侏罗 世—早白垩世晚期强烈挤压造山变形之后,地壳不断增厚的高原背景基础上发生、发展起 来的。伸展构造活动的鼎盛时期是J2-K2,尤其是以晚白垩世最为强烈。区内中-晚白 垩世沉积盆地中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A形花岗岩(陈培荣等,1999,2002;陶奎元 等,1998)、基性岩脉(李献华等,1997;邓平等,2002b)橄榄闪长岩、方钠石正长岩 和霞石正长岩等张裂性岩套(杨超群,1994;刘昌实等,2003)的侵入,是本区动力学 体制从挤压向拉张转变的标志。
1.中基性岩脉
区内晚中生代中基性岩脉十分发育,广泛地分布在赣南、粤北和浙闽沿海。浙闽沿海 主要以中-酸性岩脉为主,包括花岗斑岩、霏细斑岩和花岗质/流纹质碎斑熔岩。此外, 有少量规模较小的基性岩脉分布。它们大多呈NE向岩墙群和碎斑熔岩带产出,分布在丽 水-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沿海地区。如温州、宁波地区等地的巨型岩墙群最大延长可达 100km;泉州、福州等地南园群(J3-K1)、帽山群(K1)火山岩和相应时代花岗岩中, 分布有断续延长约64km、宽约24km的NE岩墙群。浙闽沿海花岗质/流纹质碎斑熔岩带 则是一种特殊的超浅成-侵出相岩墙,是裂隙式火山通道或其他通道的充填物或侵出相岩 石,主要形成于J3-K1。以含碎而不散的斑晶和粒状微花岗结构的长英质基质为特点, 如福建省内呈NE走向平行排列的五条碎斑熔岩带是大规模的板状岩墙群式侵入-侵出 体,累计断续延长853km,总面积约2940km2(孙涛等,2002)。
赣南、粤北等地岩脉则以基性(辉绿岩、辉绿玢岩脉、闪长玢岩、拉辉煌斑岩、闪 斜煌斑)为主(邓平等,2002e),主要分布在晚中生代花岗岩中,如诸广山岩体南部和 贵东岩体东部的基性岩脉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形态变化较大,其展布方向 以NWW走向为主,此外,还有NNE向和NEE向两组方向。宽度由几十厘米到数十米, 长度由几米到几千米,陡倾斜,具冷凝边构造和分支复合、尖灭、膨胀、收缩等现象,呈 明显的拉张充填性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40Ma、105Ma和90Ma(李献华 等,1997)。
2.A形花岗岩
A形花岗岩可产于不同构造部位,但均无一例外地与拉张的构造背景有关(Loiselle et al.,1979;Wones,1979;Whalen et al.,1987),本区晚中生代A形花岗岩的典型岩体 有舟山桃花岛花岗岩(Whalen.,1987)、青田花岗岩(彭亚鸣等,1991)、福州魁岐花岗 岩(王德滋等,1985)、漳州花岗岩(周珣若等,1994)等,区内A形花岗岩常有晶洞构 造,多数晶洞被碱性铁镁质矿物所充填。A形花岗岩沿浙闽沿海断续分布,并与非A形 晶洞花岗岩共生,构成一条长约700km、宽约60km的晶洞花岗岩——A形花岗岩带,其 成岩年龄约在90~100Ma之间(邱检生等,1999)。晶洞构造以及与其共生的微文象结 构、花斑结构,是浅成花岗质岩石的结构标志,它标志着晶洞花岗岩的形成处在一个易于 攀升、侵位的拉张、崩解构造环境。因此,晶洞花岗岩并不需要与A形花岗岩共存才能 证明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如福建鹫峰山-戴云山西坡的松溪、沙县晶洞花岗岩。同 样,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的A形花岗岩也不一定具有晶洞构造,如赣南定南寨背、龙南 陂头A形花岗岩,其成岩年龄为177~178Ma(范春方等,2000;陈培荣等,2002)。
3.复合岩流
不同深度的玄武质基性岩浆和花岗质酸性岩浆近于同时的侵入或喷出,是伸展作用的 有力证据(Metcalfe et al.,1995)。本区复合岩流主要表现为侵入杂岩中玄武质基性岩浆 和花岗质酸性岩浆等不同成分端员的混合以及同期火山岩复合岩流所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 两种形式。孙涛等(2002)通过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钙碱性岩系中岩浆混合现象研究 后认为,玄武质基性岩浆和花岗质酸性岩浆等构成的侵入杂岩中不同成分岩浆的混合,是 指示伸展构造环境的重要岩石学标志。并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有三个特 点:(1)两岩浆端员为壳源的酸性岩浆和幔源的基性岩浆,缺少或缺失中间成分的岩浆; (2)发生岩浆混合的峰期是J2和K1,主要地点是南岭东段和浙闽沿海广大的钙碱性岩系岩 石中;(3)两端员岩浆的成岩年龄相近。而双峰式火山岩自从在美国西部地区(Arderson, 1971)被发现以来,一直被作为克拉通裂解或造山带伸展的标志(Christianen et al., 1972;Suneson et al.,1983;Leat et al.,1986;Pin et al.,1993)。南岭东段晚中生代岩 浆混合作用正是这一地区的伸展应力体制导致的岩浆活动。
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现象在区内分布十分普遍,如福建平潭岩体(李武显等, 2001)、浙江大衢山岩体(周新民等,1992)、青田岩体(彭亚鸣等,1991)等十分典型。 此外,湘南骑田岭岩体、广东佛岗岩体、大东山岩体、五华岩体和龙窝岩体等钙碱性花岗 岩中也普遍存在(孙涛等,2002)。它们主要以辉长-闪长岩小岩株、同深成岩墙或淬冷 岩石包体三种产状侵入或散布在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中(董传万等,1998)。基性和酸性 两端员岩石的形成年龄相近,如平潭岩体中角闪辉长岩115Ma,花岗岩125Ma(董传万 等,1997);漳州岩体中苏长辉长岩123Ma,花岗闪长岩123Ma,花岗岩100Ma(周珣若 等,1994);浙江梁弄岩体中石英闪长岩101Ma,花岗岩101Ma(陈江峰等,1991)。
双峰式火山岩(同期的复合岩流)是上述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在火山岩中的表现。 在浙江宁波、新昌、东阳、武义、缙云、龙游、文成、永嘉、松阳盆地,福建永泰-德 化、永定盆地及赣南临江、东坑、白面石和菖蒲盆地中,广泛分布着由同时代的基性、酸 性火山岩构成的复合岩流/双峰式火山岩(亓润章等,1989;周金城等,1994;陈培荣 等,1999;许美辉,1992;孔兴功等,2000;冯宗帜等,1991 )。浙江新昌(周金城等, 1994)、福建永定雷湖—藩坑等地,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端员以包体形式呈椭圆状或近于圆 形、长条状、纺锤状、哑铃状和撕裂状等复杂的塑性形态存在于酸性火山岩中,两者的接 触边界凹凸不平,表明混合时都处于可塑的岩浆状态。火山岩地区则常见玄武岩与流纹岩 呈互层或玄武岩在流纹岩中呈夹层的复合岩流,在南岭东段分布广泛。如菖蒲盆地火山岩 系(J2),玄武岩(12层)与流纹岩(23层)呈互层状产出。呈夹层产出的玄武岩广泛 见于浙闽沿海,但其玄武岩厚度较小(孙涛等,2002)。双峰式火山岩中的两端员形成年 龄相近,如永泰火山岩盆地中玄武岩107Ma,流纹岩108Ma(冯宗帜等,1991);白面石 盆地中玄武岩173 Ma,流纹岩165 Ma(孔兴功等,2000),表明晚中生代本区总体上处于 迅速拉张的大地构造环境。
4.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形成于中下地壳,通过破裂和伸展作用从深部(10~15 km以上)拖拉 至地壳浅部的一种穹隆状构造,由下盘核部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变质杂岩、上盘较浅变质 相或未变质盖层,以及两者之间的低角度剥离断层和与之平行的席状糜棱岩带所组成。其 形成机制与拉张环境下深部岩浆库来的流体和热异常引起地壳部分熔融上隆,所形成的花 岗岩窟窿有关,它是伸展构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Davis et al.,1978;Lister et al., 1993)。区内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有江西宜春武功山变质核杂岩(舒良树等,1998)和庐山 变质核杂岩(项新葵等,1994;李武显等,2001)。此外,尚有福建武平桃溪(张顺金 等,2000)、湖南衡山(陈跃辉等,1998)和关帝庙等变质核杂岩、热穹隆由于存在争议 而未被公认。上述变质核杂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出现在赣江断裂带以西缺少晚中生 代火山岩的内陆地区,核部岩石单元为早元古-早古生代变质岩、花岗片麻岩,盖层可以 是晚元古-白垩纪地层,具圈闭式外倾的穹隆型产状,最晚的岩浆活动发生在J3-K1, 包括该时期晚阶段的伟晶岩脉。因此,它们无疑定型于晚中生代,是中国东南部其他伸展 构造岩石学表现的一种补充(孙涛等,2002)。
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花岗岩穹隆状伸展构造(舒良树等,1998, 1999,2002b),由花岗质深成岩、韧性剪切变质岩和南北两侧盆地构造所组成,具三层 结构,由脆性形带、低绿片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 成。该变质核杂岩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 生代花岗岩类,南北两侧厚度较大。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展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 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影响 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山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运动学研究表明,其轴部为同轴变形,两侧岩层则朝山外倾滑,区域面理走向东西,拉 伸纹理指向南北,南北两侧的安福和萍乡盆地分别发生向南和向北的脆性层滑运移。 它发育在早古生代变质基底之上,被晚白垩世红层不整合覆盖。花岗岩和韧剪变形矿 物的40Ar/39Ar法和K-Ar法测年(舒良树等,1998)表明,该伸展构造开始于三叠纪, 其高峰期在早白垩世。
5.玄武岩
本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范围火山活动是伸展构造早期阶段的岩浆活动的表现(Harry et al.,1995)。区内发育有浙闽粤沿海火山岩带(K1)、赣杭火山岩带(J3-K1) 和南岭东段火山岩带(J2-J33)三条链状巨型火山岩带,展布位置与本区代表玄武岩浆底 侵的低TDM带(Zhou et al.,2000)重合。在每条火山岩带上均分布有若干个巨型环状火 山构造(谢家莹等,1996)。越靠近沿海,其形成年代越新,火山岩带更为壮观。在岩石 学上,上述三条火山岩带中流纹质岩石皆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玄武岩为拉斑质岩 石(孙涛等,2002)。三条火山岩带之外,如福建浦城西北和建宁西南,有零星火山岩分 布。其中部分火山岩SiO2含量为59%~69%,K2O为4.1%~6.1%,属安粗岩-石英安 粗岩系,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16~132Ma(李水龙等,1994)。由于它分布在浦 城-崇安-石城-会昌断裂带的西北侧,无疑与该断裂的脆性-拉张性(地矿部福建地 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98)活动有关。章邦桐等(2001)通过对该断裂带东南段会昌地 区赣州群茅店组底部中基性火山岩所进行的系统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后发现,该岩石具 高K2O/Na2O值(>1.0)、Na2O+K2O(>5%)含量、氧化系数(Ox >0.5),低TiO2 含量(<1%)、SiO2饱和度(CIPW标准矿物Q <3%)贫铁,以及富集亲石元素(Rb、 Sr、Ba、Th等)和轻稀土元素等特征,结合岩石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斜长石班 晶具钾长石环边及偶见榄石斑晶等矿物学特点,确定会昌地区火山岩属橄榄安粗岩系,岩 石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粗面岩组合。火山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年龄为108Ma,证 实了在华南板块内部存在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它与中墩组火山岩正好构成一条NE走向 的早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带——橄榄安粗岩带。说明该橄榄安粗岩带可能是古太平洋库拉板 块消减作用诱发的、距消减带较远的、最后阶段火山活动产物。
陈跃辉等(1998)通过对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的研究分析,将区内伸展构造 划分为裂陷伸展、热隆伸展和重力伸展三种类型。其中,热隆伸展构造又划分为浅层次热 隆伸展和深层次变质核杂岩两个亚类,前者的伸展构造核以广泛发育构造期岩浆岩为特 色,核部组成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含少量变质程度较低的浅变质岩;后者的变质核包括 大量的各种中、深变质岩,两者具不同的形成深度,但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均与岩浆活动 有关。三种类型伸展构造的分布总体上呈NNE带状展布,裂陷伸展、热隆伸展和重力伸 展由东向西逐渐更替,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向东、向洋迁移和俯冲速度减慢、俯 冲角度变陡所引起的热对流体制改变有关。
以上表明,本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存在的岩石学标志十分明显,大规模的伸展断陷活 动导致区内一系列的NE向、NNE向断陷盆地的形成,其形成机制与古太平洋向欧亚板块 东南缘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Gilder et al.(1991)在研究中国裂谷时空分布时曾指出, “中国东部中生代时弧后环境的伸展构造是伴随消减作用而发生的”。晚中生代中国东南 部岩石圈伸展的应力体制与同时期古太平洋板块消减模式的应力状态相协调,即从晚中生 代最初的低角度俯冲向中等角度俯冲转变(Zhou et al.,2000,2006),造成了上覆大陆 板块整体上由智利型挤压应力向马里亚纳型伸展应力体制转变(Uyeda et al.,1979),使 与俯冲共轭的内陆逆冲所中等加厚的地壳发生深熔作用和玄武岩底侵作用,在伸展作用初 期即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Zhou et al.,2000),与美国盆岭区岩石圈伸展早期阶段 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相一致(Harry,1995)。晚白垩世是南岭东段晚中生代伸展作用的晚期 阶段,其岩浆活动较弱,但在地表发育有一系列与伸展活动有关的红色沉积盆地和热隆伸 展构造,它们均分布在武夷山以西地区,红色盆地中有少量玄武岩夹层。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时期存在大规模伸展作用以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受古太平洋 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消减作用控制等不争的地质事实表明,中国东部自晚中生代以来 处于大规模的脉动式伸展环境(Karig,1991)。这种大规模的伸展作用直到新生代仍在继 续,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巨型重力梯度带(图4-3)以东大陆边缘产 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从北向南依次有:孙吴盆地(K1-N)、松辽 盆地(J33-K2)、下辽河盆地(J33-E)、渤海湾盆地(E)、翼中盆地(J-E)、黄骅盆地(E)、济阳盆地(J33-E)、华北盆地(E)、东濮盆地(E)、南华北盆地(J33-E)、沈丘 盆地(J33-E)、江汉盆地(K-E)、鄱阳湖盆地(K2-N)、洞庭湖盆地(E)和北部湾 盆地等(王鸿祯等,1983;李思田等,1990,1997;李思田,1995;孙加鹏等,1997, 1999;谯汉生等,1999),湘、赣、桂、粤则主要表现为“盆岭”构造和广泛的岩浆侵入(周姚秀等,2000)。盆地走向大都与重力梯度带一致,呈北北东向(图4-4)。

图4-3 中国重力场梯度带分布图


图4-4 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及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图

上述这些大型盆地断陷作用强烈,其地壳和岩石圈均发生了巨大的减薄作用(朱介 寿等,1997;袁学诚,1997;冯锐,1985;宋仲和等,1993;刘国栋等,1982;陈胜早, 1995),在中国东部形成了一条规模巨大的纵贯南北的NNE向低谷带,其西界为中国东部 著名的NNE向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图4-3),它将中国东部现代地 貌分为两大部分,沿重力梯度带发育有嫩江断裂和太行山前断裂;东界则发育依兰-伊 通、郯城-庐江、赣江、吴川-四会等大规模走滑断裂带。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 力梯度带东、西两侧地区具有鲜明对比,重力梯度带以西地区是稳定地块,向西岩石圈厚 度逐渐增大,主要受特提斯和印度板块俯冲作用的控制;以东地区岩石圈厚度逐渐变薄, 是中-新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地区(邓晋福等,1996),沿盆地走向发育大量的早中生代 和晚中生代的岩浆岩(孙加鹏等,1997),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 处,上地幔岩石圈及莫霍面均上拱,同时盆地热流值普遍偏高,盆地深部上地幔为 “过 热” 的上地幔(马杏垣等,1991),渤海湾盆地有相当规模的玄武岩浆喷溢,具有明显的 裂谷盆地特征(任纪舜等,1998)。因此,该重力梯度带是中国东部十分重要的边界,可 能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大致西界(孙加鹏等,1997,1999)。沿低谷带东、西两侧边界 分布有一系列的Au、Ag、Cu、Pb、Zn、Fe等内生金属矿产(刘元龙等,1993);低谷带 内展布有能源资源量巨大的含油气盆地,仅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就提供了中国石油产量 的80%(李思田,1997);依兰-伊通、郯城-庐江、赣江、吴川-四会断裂带则在区域 上控制了中国东部众多大型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田,如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田和相山火 山岩型铀矿田,以及东北连山关铀成矿区均分布在该大型走滑断裂带内,东北燕辽成矿带 东段铀成矿区、松辽盆地东北缘铀成矿带等则分布在上述低谷带内。
由于豫西和辽西等地有白垩纪-古近纪盆地穿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 带;武陵山及秦岭东段山岭地带也有白垩纪-古近纪残留盆地出露。因此,任纪舜等(1998)认为,该梯度带极有可能形成于新近纪晚期,大致与现代西太平洋沟-弧系同时 形成。
从本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形成时代来看,江西武功山伸展构造起始于三叠纪(舒 良树等,1998),赣南白面石盆地中的双峰式火山岩为晚侏罗世,陂头A形花岗岩的成岩 年龄为178Ma(孔兴功等,2000;范春方等,2000;陈培荣等,2002),表明南岭东段, 中生代早期即早中生代就已经发生了地壳伸展,而不只是限于晚中生代。中-新生代伸展 构造作用并非是一个连续的线性伸展过程,而是一个由多个伸展期和挤压期所构成的非线 性脉动式伸展构造旋回。这种非线性的脉动式伸展构造旋回表现在:岩浆活动的脉动性, 每一期岩浆活动都有相应的伸展构造活动;每一次脉动式伸展间断中发生的挤压作用均造 成了断陷盆地沉积间断,形成了上、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与古近纪等地层间的不整合接 触,尤其是晚白垩世末,局部地段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现代构造地质学 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是具有变形脉冲的长期复杂的非线性连续过程(Sengor, 1991;Hsu et al.,1990;Hsu,1994)。挤压造山和伸展裂解,是一个非线性的连续而漫长 的过程,由各具特点的挤压、伸展和走滑等不同阶段所组成,由于大陆块体本身的不均一 性、边界的参差不齐以及周边构造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组合,且每一个过程出 现的时间尺度也会因为其所处的不同构造环境而有所差异。

自前寒武纪至中新生代,各个地质时期的岩浆活动受不同的地质构造环境和热动力条件所制约而具有各自的特征。辖域内侵入岩具有多成因、多源区、多时代的特点,但其在地理分布,形成时代及岩浆演化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时代组合规律
辖域内侵入岩的形成始于新太古代,终于中生代白垩纪,岩浆侵入活动共分四期,侵入活动高峰期为吕梁期、五台期、四堡期及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五台—吕梁期侵入岩包括傲徕山岩套及若干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面积约为121.5km2;四堡期只发育基性岩脉——牛岚辉绿岩;燕山早期侵入岩铜石超单元的东马山、崔家沟单元,燕山晚期则仅见闪长质脉岩,分布面积约为0.5km2。
2.演化的旋回性组合规律
岩浆演化具有旋回性与不可逆性,辖域内侵入岩的演化也不例外。按照区内侵入岩的组合规律,其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旋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旋回发育较完整,中元古代及中生代旋回发育不完整。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岩浆演化的规律。
相似性体现在:从区域上看,每一旋回从超基性、基性岩开始,至晚期酸性岩结束,早期侵入岩具有非造山岩浆岩的特点,晚期侵入岩具有同造山岩浆岩的特点;差异性则表现在岩浆来源与深度的不同。

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环境下的岩浆-构造活动特征
答: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环境下所引发的构造岩浆活动集中发育于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及康滇地轴一带。 位于西南东部的扬子地块区早期继承了晚二叠世的发展趋势。从中三叠世开始,东部持续上升,沉积中心不断西迁,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但以滨海沼泽和湖盆沼泽的含煤建造为主,分布较广,是本区主要的成煤...

火山岩类型与构造环境
答:从板块构造学说来讲,一般火山作用容易发生在盆地边缘、岛弧等与板块构造有密切关系的环境中(图7-5)。 图7-4 火山岩岩相模式 图7-5 板块构造环境示意 裂谷带是地表最主要的构造活动带之一,是沿大致平行断裂发育的凹陷地形,属于一种影响深、延展长的大型伸展构造(马杏垣,1982);由于热地幔或岩浆的上涌,岩石圈在...

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岩浆起源
答:在微量元素Nb-Y和Rb-Y+Nb图解(图5-11)中,园岭寨斑岩样品呈现出由岩浆弧(VAG)和同构造碰撞区(Syn-GOLG)向板内(WPG)演化的趋势,在R1-R2判别图解(图5-11)中,投点较散,不能有效判断岩石的构造环境,结合相邻的同时期形成的柯树北岩体西体,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应是板内拉张环境。在A/MF-C/MF图解(图5-12...

岩浆作用的动力学阶段
答:玄武岩的系列、组合具有典型的拉张环境的特征。玄武质岩浆活动有多期性,从古近纪开始喷发,新近纪和第四纪都持续活动。喷发活动相对集中在两大带,一是东北-华北裂谷盆地及其两侧的边界断裂带,二是东南沿海大陆边缘裂谷系(包括台湾岛弧期后的裂谷系)。以上是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过程在整体上...

岩浆活动及其演化特征
答:(二)岩体形态特征 1.火山岩的产状和形态特征 图1-13 南岭地区元古宙岩浆岩分布图 1—新元古界下部;2—中元古界;3—四堡期—雪峰期(中新元古代)岩体,包括花岗闪长岩体γδ2;4—华夏系构造 火山岩的产状和形态,与岩浆活动强弱、喷溢的地质环境、控制火山活动的断裂构造等有关。岩浆沿断裂...

岩浆岩形成构造环境探讨
答:一部分花岗岩脉体是英云闪长质岩浆早期分异的产物,是TTG组合岩石系列中的晚期分异部分。黑么岩体花岗岩具有高的碱质,K2O+Na2O>8%,K2O>Na2O,这些岩石具有过铝质A型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Pb同位素特征表明具有上地壳源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伸展构造环境岩浆活动有关。2)在TTG组合岩石系列中...

深成至浅成序列的构造环境
答:(一)控制岩浆活动的构造形迹特征 以巨型隆起褶皱控制岩浆活动为特色,又以东西向巨型隆起褶皱带控制岩浆活动为主,其次也有受南北向巨型隆起褶皱带控制。这些隆起褶皱带,往往是早期为隆起褶皱的封闭稳定构造环境,晚期产生纵张断裂带,即向开放构造环境转化。南岭东西向构造带是控岩的主要构造带,其中又以...

裂谷中晚期火成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答:新生代岩浆活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含较多中酸性岩石的钙碱性系列发展到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列(图1-35),岩浆成分中深源物质逐渐增多,代表了岩石圈拉裂伸展的构造环境,与日本海等东亚陆缘海及北美西部里奥格兰德裂谷岩浆作用的发展序列相似,而与东非型裂谷火山活动随时间发展碱性、基性程度降低,源区深度变小的趋势不...

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答: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羌塘陆块再度抬升,以致成为“世界屋脊上的高原”的重大地质事件,其最终结果是盆地中今天所能触及的多层次构造-地貌、构造河谷与水系、新生代构造盆地巨厚沉积、活动性断裂、新生褶皱、地震与火山活动等一系列地质遗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当然,作为羌塘盆地新生代...

岩浆岩特征
答:(1)南岭东段岩浆岩经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个阶段, 在区内形成了一系列呈EW向和NE-NNE向展布的岩浆岩带,并明显受特提斯和环太平 洋两种构造体制的影响。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的 控制,在区内形成了大量准铝和过铝质花岗岩(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