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奥匈帝国在德国的南线,是奥地利与匈牙利? 奥匈帝国一战时算是新兴工业国家吗

作者&投稿:端木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就是奥地利与匈牙利
其实在很久以前,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中世纪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并非罗马帝国,而是罗马皇帝的称号被教皇授予当时德国皇帝】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德国把宗教和皇权结合的危害一面和注重对外侵略的国策,导致德国名存实亡,分裂成各个邦,而法,俄这两个和德国相邻的大国也不希望德国统一而是想把他作为缓冲带。而在诸多联邦,其中以普鲁士【现在德国的原身】和奥地利【现在的奥地利】最强,到了俾斯麦时期,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北德意志邦联与巴伐利亚,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由这个时间开始,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国都被统一为“德国”。在俾斯麦推动下的德意志统一,主要靠普鲁士的三场军事胜利——普丹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间)。普鲁士以统一德意志,复兴德国为目标,开始了征战,首先普鲁士是唯一支持俄国镇压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并且一直与俄国保持友好关系,英法则漠视普鲁士的战争,使普鲁士对丹麦的战争赢得了外部稳定环境,从而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当时奥地利和普鲁士同属德国联邦】以为了维护《伦敦议定书》的名号击败丹麦,而欧洲各国认为两国同时出兵是普鲁士不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的保证,之后联军击败丹麦,两个公国由普奥共管。普鲁士利用两国共管两个公国的矛盾挑起战争,普奥当时实力相当,普鲁士甚至有落后奥地利之嫌,俾斯麦甚至带着毒药上战场,如果失败就自杀。果然普军大胜,俾斯麦处于对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的考虑,他不希望奥地利加入法国使他腹背受敌,所以没有进入维也纳对奥地利羞辱,他最主要的停战条件是【1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2同意组建以德国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同意了,最终,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德国。之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美两国后来居上,实力远超英法,但是殖民地和国际地位却远不如英法,美国工业强大,本土广大,且离欧洲很远。但是德国不一样,缺少原料和市场致使他想得到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但是这种问题不可能是靠政治手段解决的于是只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当时奥地利和匈牙利和并成为二元的奥匈帝国,虽然奥匈帝国内部隐藏矛盾重重【在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就可以体现出来】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和俄国有不可弥合的矛盾,德国在俾斯麦卸任后,放弃与俄国的传统友谊【因为俄奥之间矛盾,导致德国必须在两国之中二选一,而德国本民族肯定更倾向于和自己同文同宗的奥地利】。转而亲英,但是由于德国持续的扩建海军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德英的友谊很快裂,而法德矛盾根深蒂固,尤其在普法战争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导致一战爆发。 在一战中,德奥是盟友关系。而且奥地利很早就独立出德国【一山不容二虎】,至于奥地利独立和德国的关系请见上文。

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后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在其领土上新成立了四个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其部分领土被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南斯拉夫占领。

奥匈帝国是不是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

奥匈帝国不只有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还包括了: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奥匈帝国:又名双元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名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Empire)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
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奥地利帝国正式改组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的政合国,1867年后匈牙利从法理上已经脱离奥地利帝国独立,但两国的外交立场保持一致。1918年一战战败后解体。
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的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其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位于欧洲第三;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从奥匈帝国分裂出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奥匈帝国不算新兴工业国家,只能算新兴工业国家德国的忠实小伙伴。
奥匈帝国分两块:奥地利和匈牙利。
奥地利包括奥地利本土、捷克、波兰南部、斯洛文尼亚、意大利的特兰托、加利西亚。
匈牙利包括匈牙利本土、克罗地亚、斯洛伐克、特兰斯瓦尼亚、伏伊伏丁那。
匈牙利境内都是相对落后的农业区。
奥地利境内捷克是很早就非常发达的工业区。境内银矿、煤矿很丰富,中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很大规模的采矿业,还有很多手工业,军火工业发展也很早,斯柯达兵工厂闻名全欧洲。
但是其他地方的工业发展就落后一些,因为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期,重工业发达的地区都是煤矿、铁矿丰富的地区:苏格兰、洛林-阿尔萨斯、鲁尔、顿巴斯、捷克、美国东北部。而奥匈帝国境内铁矿比较缺乏,且缺乏海外殖民地,所以规模比不上其他国家。
奥匈帝国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明确表示尊重其领土完整,在日耳曼民族情绪高涨的19世纪后期,两国关系一直很好,而且都是帝制,都对于革命心怀恐惧。
奥匈帝国经济薄弱,政治结构几乎是中世纪式的,民族主义在19世纪让法国拿破仑横扫欧洲,英国殖民全球,德国、意大利走向统一,但是在奥匈帝国,人口5000多万,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都只有1000万出头,加起来不到一半,主体民族的虚弱,使得国家凝聚力很差,只能安稳过日子,经不起风浪。
经济最发达的捷克,由于捷克语得不到德语和匈牙利语的地位,一直心里有些不爽。
特兰斯瓦尼亚想加入罗马尼亚。
特兰托想加入意大利。
波兰想独立,恢复过去的荣光。

奥地利的旁边还有毛熊这个不大好相处的邻居。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毛熊出兵帮助镇压,但是到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出卖了毛熊,毛熊很不爽,所以坐视普鲁士暴打奥地利。后来在俾斯麦的斡旋下,签订了三皇协定,共同镇压社会主义革命。
奥匈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的荣耀,非常希望向巴尔干半岛扩张。
但是毛熊对于领土的渴望大家都懂的,尤其是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海峡,但是奥地利很害怕毛熊一边吃土鸡一边煽动泛斯拉夫主义把自己境内的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加利西亚等地给煽动起来。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奥地利已经发现,凭自己实力打不过毛熊,只有靠盟友,但是英法远水不解近渴,还很有可能把自己给卖了,只有同文同种的德意志帝国最可靠,最后奥地利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倒向德国。而德国又想开拓殖民地,想称霸。最后俄法结盟,德国更加支持奥地利,19世纪末,德奥与俄国关系已经很僵了。
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地利在得到德国的撑腰之后,挺直腰板向塞尔维亚提出无法接受的强硬要求,塞尔维亚则在毛熊的撑腰下,挺直腰板拒绝,列强一起参和,世界大战开打。

历史题。
答:交战的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 打 德、奥匈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比 打 德 南线:巴尔干塞尔维亚 打 奥匈 性质:是一场...

准确说明一战中俄国对战德国失败的过程及时间
答: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那个国家引起的
答:奥匈帝国。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

命运比中国还悲情的欧洲大国,十年间丧失近90%领土,故地分为8国
答:文/格瓦拉同志 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时间里,中国屡次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不仅割让了大片国土,还丧失了难以计数的利权,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国人不堪回首。其实跟中国相比,就丧失领土的比例而言,昔日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命运更为悲情。那么,奥匈帝国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它为何在10年时间里,丧失近90%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过程是什么
答: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

一战的停止运动是什么意思?
答:一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西线是英法对抗德国;南线又被成为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三条战线中,西线是最为惨烈的,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就是发生西线。一战最后在1918年以德奥战败而结束。

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影响: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格局形成了3条战线,下列哪些国家是同时在2个战...
答:【答案】:B、C、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分布在三条战线上,分别是:西线英法同德国作战;东线德奥同俄国作战;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和俄国。其中西线是一战的主要战场。其中跨两条战线作战的国家有:东西两线作战的德国,东南两线作战的奥匈帝国,东南两线作战的俄国,其中俄国在...

列举一战的三条战线及交战国
答:西线 英国 法国 对 德国 东线 奥匈帝国 德国 对 沙皇俄国 南线 奥匈帝国 对 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
答: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编辑本段]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