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是如何用餐的? 古代帝王的食谱大多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姚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皇帝如何吃饭,今天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皇帝为什么吃饭要太监一声声的传声下去直到御膳房。先让我们来看看清朝的皇帝如何吃饭吧。

清朝皇帝吃饭,那叫做用膳,一般皇帝不一定一天就是三餐,吃饭时间自然也不固定,有的只吃早晚膳,有的就要吃几次,比如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书中说,自己用膳都是吩咐一声传膳,然后太监就会走出一段距离之后,吩咐“传膳”之后,太监们就会一步步的把这个声音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太监排好队就把膳食送了过来。

清朝宫廷一般标准是120个菜,吃饭的时候,皇帝不是一个人,身边是一些宠臣,皇子之类的人物,等着皇帝吃完赏赐,所以皇帝的膳食一般吃过之后,还要赏给下人去吃,而且要站着吃,这都是规矩,曾经一个清室的格格在宫里陪了慈禧两年,这期间她就讲到,慈禧吃饭之后,会把自己吃剩的赏给她们,她们一群人站着吃饭。

到了咸丰死后,慈安和慈禧以及顾命八大臣联合执政时期,慈安为了节约开支,120道变为了64,后来又变为24,可是慈禧独揽大权之后,立马恢复了这个120道菜的制度,而且要在菜上摆上菜谱,比如掌厨是谁,叫什么菜。

关于用餐的餐具,一般就是金银,主要是表示皇家气派的作用,毕竟金银都是价值不菲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用膳要用太监一声声把声音传到御膳房呢?

一方面就是皇帝吃饭,不能耽搁,声音传诵比人工跑快多了,另外要让皇帝身边的人都知道皇帝要用膳了,该来陪同的赶来陪同,该来等着赏赐的赶来赏赐,另外这种传膳也是帝王尊贵的象征。



历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是国家机密,宫廷之外的人无从了解。清代内务府详尽地记录了皇帝的起居饮食,形成了近两亿字的膳事实录——《御茶膳房》档案,这是研究清代宫廷膳食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留下这方面的档案。从《御茶膳房》档案的窗口,或许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真实的清宫膳食制度和膳食演变,了解不同皇帝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皇帝一天两顿正餐
那么清廷皇帝一天吃几顿饭,都吃些什么呢?
根据清代典制的记载,皇帝每日两餐,分别为“早膳”和“晚膳”,确切地说指的是正餐两顿。在两顿正餐之外还有若干次点心或零食。一天吃两餐是北方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与北方的气候寒冷、昼短夜长有关,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满族八旗贵族入主紫禁城后长期实行一日两餐。到清末,宫廷里接通电源有了电灯,才逐渐把两餐制改为三餐制。
以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的御膳为例:
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盘金钟盖)。
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早膳: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一品、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花卷)小馒首一品(黄盘);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碗金钟盖);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五福碗)、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未正,黄新庄行宫进晚膳:燕窝鸭子热锅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鸡豆腐片汤一品(此二品五福珐琅碗)、奶酥油野鸭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攒丝烀猪肘子一品、火熏猪肚一品(此三品二号黄碗);后送小虾米油火渣炒菠菜一品、蒸肥鸡烧狍肉鹿尾攒盘一品、猪肉馅侉(原文如此)包子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随送粳米膳一品(汤膳碗五谷丰登珐琅金碗)。额食七桌:奶子八品、饽饽三品、二号黄碗菜一品共十二品一桌,奶子二品、饽饽十五品(内有攒盘炉食四品)共十七品一桌,内管领炉食十品一桌,盘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二方二桌。
酉初二刻,万岁爷宫门升座,同王子、大人等看烟火盒子。看烟火毕还行宫,伺候肉丝酸菠菜一品、鲜虾米托一品、醋熘鸭腰一品、锅鸡一品。
这一天总计:早点一品,早膳十一品、额食四桌,晚膳十八品、额食七桌,夜宵四品。膳单上经常见的“额食”又是什么餐食呢?有的学者认为“额食”是摆着看的,使御膳桌显得丰盛。从档案记载看,“额食”可以吃,不过把这些膳品放得离皇帝远一些。
皇帝就餐时间相对固定但灵活性很大,这往往取决于皇帝本人的需要。一般情况,早上四点起床洗漱后,喝一碗冰糖炖燕窝之类的饮品。早膳在上午七点至九点,晚膳在下午一点至三点,时不时在晚上七点至八点增加一顿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觉比较晚还会吃晚晌(夜宵)。北方的天气寒冷,昼短夜长,晚清之前宫中没有电灯,皇帝应该是早睡早起不贪黑的。从乾隆皇帝这一日的膳食时间表可以看出,皇帝除两顿正餐外,还会有不定时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随时准备好,皇帝想吃东西马上就能吃到。溥杰夫人爱新觉罗·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中记述,皇帝常常不固定进餐时间和地点,想用餐时御膳房必须马上供应。例如皇帝散步时,点心局要把许多点心和茶放在两个圆笼里,由五六个人担着,跟随在皇帝后面,皇帝只要说需要,马上端上来,这是御膳房挺头疼的事。
皇帝每顿正餐的种类相对固定,一般有热菜、锅子、蒸食、熟食、酱菜、主食、汤粥和甜品。在节庆活动和时令季节有一些特殊菜品,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中秋的月饼、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重阳花糕和腊月初八的腊八粥等。再如立春的春饼、谷雨的榆树钱饼、立秋的秋叶面(面片汤)和冬至的馄饨等。还有宫廷特有的膳品,如“吉祥菜”是晚清才有的一种菜品,一般由四品大碗菜组成,每碗菜上用燕窝摆出一个字,呈现“万寿无疆”或“福寿万年”之类博得皇帝高兴的话,类似今天生日蛋糕上用奶油书写生日快乐的祝福。“添安膳”最早见于咸丰时期,盛行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融通满汉御膳,形式更加隆重,标准大为提高。
节庆时,皇帝的御膳餐桌相当丰盛,但日常饮食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奢华。清初的饮食比较简朴,康熙帝“不食兼味”,一餐之内只食一种类型的主要食材,如果这顿饭吃猪肉就只吃猪肉做的菜肴,不再吃禽类鱼类的菜。到了乾隆初期,每餐也只有十八品,包括主食、酱菜和甜品。尽管御膳餐桌上这样多的菜品,皇帝吃久了宫中膳食也有吃腻了的时候。这和宫廷菜古板、遵循传统有关。如菜品不许任意搭配,八宝菜必须用固定的八种原料,不许用其他的。再如主客关系不能颠倒,烹制鸡鸭鹅等不允许加太多的调料,必须保持禽类食材的本味,调料品种相对固定单一等等。
清朝历代皇帝始终保持着满族饮食习惯。满族人喜食猪、牛、羊、禽类、兽类及各种江河鱼的肉,尤其嗜好猪肉;喜食猪油烧菜和口味偏咸的腌菜、酱菜;喜食蘑菇、木耳等山珍和时令瓜果;喜食奶制品和甜食;主食以面食为主,喜粘食。烹调方法有烧、烤、炖、煮、炒等。火锅是满族席中的主菜,据说风靡南北方的火锅就是满族等渔猎民族发明的,羊肉、猪肉、山禽肉、野兽肉皆可入锅,配以酸菜、粉条等,热气飘香,味道醇厚。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畜养与猎捕、种植与采集的收获是宫廷主要食材,基本上延续了满族的饮食习惯。顺治入主北京后的历代皇帝,随着统治地盘的扩大和汉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饮食喜好和口味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乾隆时期越来越重视膳食的宫廷风味。
清宫膳食主要有三种不同风味。一是鲁菜风味。明代迁都北京时的宫廷厨师大部分是山东人,清代入主北京后承袭了明代宫廷喜食鲁菜的饮食习惯。二是满族传统风味。满族饮食源于祖先半畜养种植半渔猎的生活,喜食猪、牛、羊肉和禽类、野兽类的肉,后经过清宫厨师不断改良,从而推出一种种满族特色的宫廷美食。三是苏杭菜风味。皇帝巡视江南时,各地献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南方各州府进贡宫廷的果蔬等食材,也使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喜爱苏杭菜。这三种菜系经过继承和改良,构成了清代宫廷膳食体系。

古代皇帝都是怎么吃饭的?~


这要看是哪个帝王,虽然说贵为皇帝,每一餐的食谱都是要山珍海味各种佳肴,但是也要看人,比如唐太宗节俭,所以他的食谱其实就很清淡,然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他的食谱就极尽奢侈,然而著名的养生皇帝乾隆,餐谱就偏向药膳。

每道菜并不是只能吃三口,那是大型活动,邀请许多大臣的特殊场合,怕被谋害才每道菜只吃三口。
由于李世民本来都很节俭,食谱大概可以推测出来,他比较喜欢吃竹笋,所以这个没对方肯定会有,主食是米饭,再来一个汤再来一个荤菜就完了。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那皇帝吃饭不是有很多嫔妃,有时还会叫宫女一起吃,那就这么几个菜怎么够吃?

然而这其实又是电视剧带给大家的误解,在古代皇帝吃饭时候是要一个人的,并且还有配乐,因为吃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除非是皇帝高兴时才会喊妃子一同用膳。正常情况下,他都是一个人吃饭。
再看朱元璋,其实食谱也是很麻烦的,他们要经过很多道程序,很多个人先制定出来食谱,别忘了,食物也是需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的,完了再去让皇帝选,选完之后出去选购,御膳房开始一道一道菜做,下来还需要装饰摆盘,做完之后再上来。那他的食谱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呢?一顿饭,鸡鸭鱼肉鹅,山珍海味全部都有,20多道菜,别说桌子放不下,有的菜是根本就没有动一下。

再看看养生皇帝乾隆,《枕上记》和《养生铭》是孙思邈对养生方法,乾隆就是参考这个,再加上乾隆晚年经常便秘,所以他的食谱是最为清淡养生的。
所以说就算是帝王食谱,那也是分个人的。

在各朝各代的帝王中,他们吃的御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答:用餐不容置疑全是丰富十分的,那么,各朝各代的君王,他们吃的御膳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资料显示,秦汉时期在我国的营养搭配礼仪常识早就十分健全了。从菜式到烹制,从用餐方法到宴席等,都有着十分苛刻的级别规定。周朝最知名的"周朝八珍",是2饭6菜构成的,分别是肉生抽浇米饭(淳熬)、肉生抽浇黍白...

在各朝各代的帝王中 他们吃的御膳到底是什么样的?
答:汉朝时,鲁菜、川菜和粤菜已经形成,皇帝吃饭规定必须要有八珍之味。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造成了宫廷食物水平的极大不稳定。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每个朝廷在食物种类、烹饪技术和饮茶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南方宫廷对食物和茶很讲究。虽然茶在北方很好喝,但它首先是南方的首选。更不用说中国历史上...

古代君王精挑细选吃穿不愁,平均寿命为何不超过40岁呢?
答:那么想要当上皇帝,就必须杀掉在位的皇帝,毕竟一山不容二虎,而皇帝身边有武功高强的侍卫杀皇帝非常的不容易,想要不知不觉的杀掉皇帝,那么只有用毒才能达到这个要求,以至于后来皇帝的餐具都变成银做的,因为在古代银可以试毒,甚至是在用餐前,让太监把菜尝一遍后,用人试毒。古代有能力的皇帝,并不...

朱元璋曾饿晕在路边被一个大娘所救,后来他是如何报恩的?
答:概要 朱元璋的一生是草根逆袭的最大代表,放过牛仔、当过和尚、在街上吃饭,各种社会基础经验没有毁掉他,反而磨练了他。 所以最终他成了一代帝王。 我们从朱元璋小时候就开始说话。家乡蚱蜢灾害 朱元璋祖上三代和我祖上三代一样是农民。 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只能守护自己一亩三分地。 公元1343年,...

古代帝王每天面对几千后宫佳丽,他是如何选择妃子侍寝的呢?
答:清朝的后宫侍寝制度是“翻牌子”就是每天晚上一般由皇帝的贴身太监端来一些牌子,牌子上面分别写着后宫嫔妃的封号,皇帝翻到谁就让谁侍寝,然后再有贴身太监去通知被翻到牌子的妃子,让妃子做好准备,而且需要太监抬进去。具体就是首先妃子要沐浴,然后光着身子躺在红布毯里,再由太监裹住全身,然后让太监...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包括什么?
答: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

祭祀先代帝王的礼仪是从我国哪个帝王开始的?
答: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古代帝王官员出行怎么进行交通管制?
答:而对于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一些安排,就没有皇帝那么讲究了,因为皇帝是住在皇城之中,很少出来的,所以说出来一次都是非常讲究的,而古代的官员一般都有自己的官府,他都居住在自己的家里面,但是其出来的时候的排场还是非常大的,通过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官员在出行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有用人抬的轿子...

皇帝年号是怎么取的,皇帝的年号是怎么取的?
答:直到汉武帝时期,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挟自己的文治武功想超越前代帝王,以示不同寻常,于是首创了年号,为“建元”。一般来说,年号的来历有以下几种: 1、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如乾隆,乾隆的使命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国力,让国家进入全盛时期。“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