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辩论,王朗更有道理,为什么获胜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作者&投稿:叔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是提倡臣子忠于君主的,在当时的时代而言,这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要是人人都起来造反,这世界就乱起来没完了。所以这一道德观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因此被当时的人普遍接受。

但除了第一个王朝,其他王朝的老大,都是干翻了上一任老大才上任的,要是一味坚持忠君观,恐怕不好解释。再者,要求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还忠于头顶上那个暴君,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于是又有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谁当皇帝的依据,是“天命所归”,是上天的旨意。老天爷的权威要强过皇帝,在“天意”的指导下,造反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王朗对诸葛亮,那叫辩论说理;诸葛亮对王朗,那叫人身攻击。《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的回目是“武乡侯骂死王朗”,说得没错:王朗是被骂死的,但从辩论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输,反而占尽了上锋。

诸葛亮第一北伐,不论双方的政治立场而仅从两国关系来看,这一次的确是诸葛亮侵略,王朗说他“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没有问题。所以诸葛亮要回应他是“奉诏讨贼”。诏只能出自于天子,而曹丕与刘备显然互相不认可对方的帝位,诸葛亮这一句意味着刘备才是正统,所以。王朗当然要从曹丕代汉的合法性开始立论。

他的立论可谓稳扎稳打:首先天命不归于一姓,这就否认了刘备以出身论正统的原则。之后王朗历数汉朝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天下民不聊生,而这一切是谁终结的?是红太阳曹操。曹操指给百姓解放的道路,曹操领导汉朝走向光明。到曹丕这一代,汉帝就把位子禅让了。注意,禅让是合法程序,是汉献帝亲自为之的,而且曹丕称帝后孙权、匈奴、鲜卑等外族都来派出使者发来贺电,“处中国以治万邦”的功业两次说明了曹丕的天命。

王朗的立论,有理有据,而且还有节:“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这是把台阶都给诸葛亮准备好了!王朗一代文人,这么大年纪,他对诸葛亮好言相慰,诸葛亮就算内心是拒绝的,也不至于把话说的很难听吧?毕竟面对两军将士,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

先开口就要先立论,需要有论点、论据,洋洋洒洒,如长江、黄河之水滔滔而下,看似奔腾汹涌,实则不然。后开口的,只需要在论点、论据的任一点上找到破绽,就可以摧枯拉朽,抽心一烂。所以,如果不是准备充分,一下子就能把对方辩驳到哑口无言,待对方反驳时,就会穷于应付被对方攻击的己方论点、论据的漏洞,气势反而被压下去了。

王朗说的是很有道理,可是为啥还被诸葛亮骂死了?原因就是诸葛亮采用了一个方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王朗自我标榜正统、天道之类的,这既是他的说理的根基也是他的弱点。你记住一句话:如果你把自己标榜的太有道理,碰上高手你会死的很惨。

诸葛亮骂王朗的话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你活了七十多岁了,还是个有奶就是娘的货,你一看亲爹(汉)被仇人(曹魏)打到了,你居然不帮你亲爹说话,立刻认了仇人当亲爹,还骂养育你多年的亲爹;你这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古代骂人最狠的话,尤其是对士人)。

这就是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两军对阵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环境。不是谁讲的话再历史上有道理,而是谁能把对方说死——很明显,诸葛亮赢了。



因为王朗从一开始就落入了诸葛亮的套里面,他反复强调的是“现实”和“利益”,而诸葛亮则是站在“道义”和“原则”上。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面,“孝顺”是为人子女必须遵守的规矩。出了这个框,无论你做再多的事情,都会被人抓住这一点来指责。你赚了很多起,但是你这个人不孝顺。你为公司为社会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你这个人不孝顺。你对兄弟姐妹,家族亲人很好,但是你这个人不孝顺。

所以你再优秀再突出,都无法摆脱“你不孝顺”这个桎梏,然后再根据“四舍五入定理”,你不孝顺等于你人品不行,你人品不行等于你做人失败,你做人失败等于你一无是处,最后得出结论,你是一个人渣。

诸葛亮和王朗的辩论就是这个理。在那个时代,“忠”是为人臣子理应尽的本份,诸葛亮就是抓着这一点不放,批评王朗“世食汉禄”却“助纣为虐”,意思就是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吃刘氏的饭,今天却反过来帮别人反咬主人一口。你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是会被天下人耻笑的,就算死了到地下都没脸见汉朝的历代皇帝和你王家的列祖列宗。

所以说,虽然我们都知道,王朗说的是事实,在那个时候,曹魏已经是实力最强的国家,蜀国和吴国都比不上魏国,但是不管他说得再有道理,都摆脱不了他“不忠”这顶帽子,所以他被诸葛亮骂死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最后诸葛亮祭出了人身攻击的招数,王朗被揭了很多黑历史。诸葛亮且以蜀汉为汉室的继承者自居,把王朗当逆臣贼子呵斥。最后就是以文人干武事,指责王不干正事,咱找曹真打仗,你出来找骂还不快滚。

这个问题是历史上的传说,具体情况可能因为时间久远而难以考证。不过,从一些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并非仅仅在辩论中获得胜利,而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非常出色,才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在辩论中,诸葛亮能够获胜的可能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辩论技巧,能够在辩论中运用着各种智谋和计策,使对手难以反驳。此外,他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也让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演义嘛,作者想让谁胜谁就胜。事实上王郎才是胜利者,他并不是被骂死的,八十多岁善终,外孙司马炎当皇帝,晋统一全国。而诸葛亮五十多就累死,其主阿斗最后也投降了。谁才是赢家?

诸葛亮王朗撕逼,平心而论王朗和诸葛亮谁说的更有道理?~

这一幕是影视剧中虚构的场景,虽然最后诸葛亮吵架赢了王朗,可是论谁的话有道理还是王朗。只能说王朗没有诸葛亮脸皮厚吧!因为诸葛亮可是练就了见谁都不脸红的本事。

起因是诸葛亮北伐,曹真就来找王朗,希望他给出一个对策,王朗仗着自己70多岁年纪大,见识多,对这场仗可是信心满满,还说自己可以用一番话就让蜀国的士兵投降。
到了两军对战的时候,王朗就喊话了,让诸葛亮出来和他谈话。诸葛亮其实早就看到了王朗的旗帜,心里想的是这王朗估计又要搞事情了,自己得想办法随机应变。果然,王朗见诸葛亮出来了就和他打了个招呼,然后凭借自己的口才开始怼诸葛亮了:“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诸葛亮也不怕他,随口就回了一句话“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这句话也在暗示曹军都是贼,我就是来讨伐你们的。

其实王朗一开始就让自己站在高位,因为曹魏这边无论哪方面都比蜀汉强大,这让他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这场仗打不打无所谓,对方肯定打不过自个儿,所以他一开始怼诸葛亮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点出发的。

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对上的人是诸葛亮,他哪里管什么魏国强还是蜀国弱,直接从道德上批判王朗,让他丢了老脸。王朗想到一开始自己吹的牛逼,这下子可真的是没脸见人了,最后被气的坠马死了。

辩论是一门需要学习一生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的辩论去论证,才会出现真理。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辩论也无处不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和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是有不同观点与认知的。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怀疑别人的观点,而正是有辩论解决这些分歧,我们可以真正了解真相,让人去更加相信真相。

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它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人们所熟知,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其中有一段就是两军交战前,孔明与王朗两个人的辩论。为什么说他们两个人的辩论精彩,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这场辩论发生的背景,就是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之际。

在这场战争中,王朗先发制人,通过指责孔明北伐名不正言不顺。认为天下是变化的,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明君应该取代昏君,带领百姓安居乐业。王朗指出汉王朝昏庸无能,无所作为,无法带领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可以国泰民安,就不会出现新王朝取代汉朝的局面
王朗说的这些话确确实实没有错误,很多人也都很认同他的说法,汉王朝在后期的发展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君主也并非明君。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在理,为什么还是输了?

诸葛亮一共提出两个驳斥王朗的理由,其一是他作为曹操的帮凶,帮助其篡朝。王朗为汉朝效力时,面对汉朝的昏君,王朗不对其进行劝诫,而是任事物向着消极方面继续发展。在抵抗汉军之时,他位居权位却首先投诚,充当佞臣,使人所唾弃。

其二就是诸葛亮代表蜀国,蜀国作为汉朝正统继承者,其目标是完成汉朝遗志,出兵北伐,收复失地。而王朗作为一个叛臣,本是效力于汉王朝,后投奔曹操,不忠于自己的君主。
后人都认为王朗活活被诸葛孔明给气死了,其实不然,孔明的辩论术确实很厉害,但王朗也并不是完全因为诸葛亮的辩论。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其一是因为王朗作为佞臣,在诸葛亮说他时,他内心的羞耻心被勾起。其实他投诚曹操也有其不得已之处,汉王朝末期君主昏庸,百姓生活困难,王朗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是无法将自己的志向发挥出来。因此他投靠曹操,想一展抱负,但是孔明在说他是逆臣贼子时,他心里还是不能接受的。

其二是王朗在当时已年逾古稀,老年人体质较弱,这种较大的情绪波动是他的身体所不能承受的。其三是王朗一开始认为自己的辩论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任何可以破解之处,即便是聪智如孔明也无可奈何,但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并没有从这上面寻找突破口,而是选择从他本人身上作为反驳理由。这是王朗始料未及的,诸葛亮这样一转移,便占据主动权,而王朗也更在意诸葛亮所说的他的缺点。

辩论术是一种很考验人聪明才智的一种学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国还是中国。都备受人们推崇,我们也要了解学习这门学问,提高我们对待事情的逻辑性,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王朗对骂诸葛亮句句在理 王朗最后为什么输了
答:阵前诸葛亮狂骂王朗,说正是因为有了王朗这样毫不作为的朝臣,才会导致恶人作恶多端,引发了汉朝苍生的祸端,一下子将火力引到了王朗身上,尤其是那句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还有关于王朗生平,诸葛亮的一番话直接堵住了王朗想要争辩的话,比如王朗本就是汉朝大臣,因为“举孝廉”才入朝...

王朗之死:诸葛亮骂王朗的奇葩结局
答: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气死王朗,纯粹是情节的需要,一方面,王朗是个佞臣,另一方面,诸葛亮痛快淋漓地大骂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最后竟至于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当然正史没有这样的记载。实际上,这一节纯粹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历史上真实的王朗既不是"谄谀之...

singles杂志王朗之死:诸葛亮骂王朗的奇葩结局
答:诸葛亮骂了王郎诸葛亮责骂王朗的故事王朗的死是因为诸葛亮骂了王朗。骂归骂,王朗生气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三国时,曹魏与蜀汉交锋,曹真引兵到长安,渡过渭河,下寨。曹真、王朗和郭淮讨论了退兵问题。王朗说:在未来,球队可以纪律严明,标准可以发挥。老人出去时,只用了一句话就把诸葛亮训服了,士...

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历史上真实的他是怎样的?
答: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

摘抄三国演义中褚葛亮的精彩句段
答:诸葛亮骂王朗……王朗对孔明说:“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王朗首先说出一大套理论,甚至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诸葛亮听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求一篇诸葛亮的故事
答: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

诸葛亮的故事?
答: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

关于诸葛亮
答: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后如礼;其...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答:田先生的见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暂且不作评论,我以为刘备托孤之语,是真心,还是假意,抑或是另有打算,今已无从考证,诚然是千古之谜。现在要检讨的问题,不是刘备要不要诸葛亮当皇帝,而是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个台阶,由宰相登上龙椅。这个问题古今从未有人作过思考。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从来...

有关诸葛亮故事大都脍炙人口
答: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