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旬子性本恶?

作者&投稿:住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首先提出人性本善观 虽然,在孟子之前儒家之中也有过多次的论辩,但孟子是儒门的亚圣,他的言论自然是分量最重,影响力最深最广的,因此他的性本善学说一提出,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定论。与孟子挑起这场论战的是与他的学生告子,也许就是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进行的。 告子先讲述了当时儒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看法——人生之初其性本无善恶,犹如同水一般,你决定使它向东流,它就向东流,你决定使它向西流,它就向西流。孟子立即就水性来驳斥他说,水是有性的,那就是向低处流,让它向东与向西,那是人为的结果。人性也是如此,它的生性本来就是善的。孟子立论的根据,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人皆有之的心,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和大善。所以说,人生下来就是性善的,善是人所固有的本质,不是由外部加工出来的。人之所以后来又有了恶行,那是因为其善的本性产生了流失。一切教化都使人返朴归真,都是寻找与归还于人之本性的自我。 50年之后的战国后期出了另一位孔门大儒荀卿,是他与孟轲对立地论战起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善,而是恶。他的立论根据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这些恶不能让它任意恣睢,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与陶冶。只有这样,人的一切行为才皆有礼度;人有礼度,这也正是教化的结果。他举例说,一根木材,要想使它直苗苗地成为可用之材,须用隐栝对它施行蒸烤矫正,然后才能取得;钝的金属器具也须要磨练,才能使其尖锐锋利。如果人天生下来就是那么善,那还要教化工作做什么呢?“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礼义是生之于圣人的制作与教化,而不是生之于人之性。荀子把后天的这种教化工作,都称之为“伪”,即人为的意思。他有力地批驳了孟子的因为流失才使性善变成了性恶的说法。你孟子所说的流失,不也是人为的过程吗?如果按照你的逻辑,人生之初的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等恶性也是经过人为过程才有的了。他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谓之伪。” 荀子人性本恶观偏重逻辑性 客观地说,荀子的说法恐怕比孟子说法逻辑性要更强一些,虽然它同孟子说法一样,都没能深究出人生之初性善、性恶之详,都没能够破解出这个至今仍然两悬的千古之谜。但是不管怎样,性善、性恶这两个鲜明对立的两大营垒,便自此鲜明地树立起来了。不过,荀子的说法虽比孟子能自圆其说一些,但由于思、孟学派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正宗,所以荀子的论辩不管怎样有理、有力,始终没能动摇孟子性本善之说。因此,后来一直流传到今的《三字经》,一开头便说:“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性善学说的立论根据不足,论证的逻辑也不够严密,这是现实的存在,因之,人们还是时不时地冒着非孔、非孟的名声,对其提出质疑。先是有西汉时期的陆贾、刘向等人为其完善,帮助孟子写出了些更为充足的理由来修补漏洞。陆贾说,人虽生性本善,但须辅以“察己”功能才步步向善。人能察己,所以受命者顺,顺之谓道;不能察己,善性就会流失。此亦即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有人反驳陆贾的“察己”功能说,指出盗跖也能察出盗之为害,但他还是一个大盗;贪官也能察出贪之为害,但他还是一个贪官。因此,这个“察己”功能,无助于性本善的立论。 为皇家编纂诸子百家丛书的刘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完善与补充。他首先将人生之初的性作了细化,说性情是个完整的东西,必当有性与情两个方面。性为阴,在身内不向外发展;情为阳,与外物接触并形之于外。孟子说人性善,是指其内在的、潜能的方面,故而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而谈到情,它是外在的,是与外物接触并行之于外的,因与外物接触才有“造次、颠沛”的不善行为。有人反驳刘向的观点说,难道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就不与外物接触,就不形之于外吗?当然,这些心也是行之于外的,因此刘向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汉代另一位大儒董仲舒一反常态,开始作折衷论与调和论,他说孟子与荀子的说法都对,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于阳,情生于阴(与刘向之说法相反)。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孟子见其阳,故曰性本善;荀子见其阴,故曰性本恶。有人驳斥他的折衷论说,既然阴阳、善恶并生于人的一体之内,那么,世上就没有纯善和纯恶之人了吗?看起来,董仲舒也如同世上所有的调和论者一样,其结果总是费力不讨好的。 人性本善恶俱有观 在汉武帝时大力推行盐铁国营新政的公孙弘,则新起宏论,完全不同意孟、荀各执一端的偏见,他著述十篇,大谈人生之初就有性善与性恶之分。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性善的。举例而言,西周的先人后稷,孩提时候就以种五谷和树木为戏,孔子也是童年之时就玩弄俎豆等供器,学作祭祀之礼。那是谁人教化的?无人。是他们天生就禀性为善的气质所使。恶人也是如此,殷纣王从小就是暴戾异常,所以他的庶兄微子说:“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意思是说,纣王小时候的恶劣行为,便是众王子都做不出来的。 来源:博览群书

~

怎样评价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旬子性本恶?
答:性相近 习相远, 简单讲就是本性都差不多,但是不断熏习以后就会相差越来越大。而性本善观念,认为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善的,只是后天染污以后,才会有恶的表现。反之,性本恶观点,则相反。所以孔子是认可性本善的,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也讲 良知,良心。这都是指人们返本归元后表现出来的纯善的本...

怎样评价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旬子性本恶?
答:客观地说,荀子的说法恐怕比孟子说法逻辑性要更强一些,虽然它同孟子说法一样,都没能深究出人生之初性善、性恶之详,都没能够破解出这个至今仍然两悬的千古之谜。但是不管怎样,性善、性恶这两个鲜明对立的两大营垒,便自此鲜明地树立起来了。不过,荀子的说法虽比孟子能自圆其说一些,但由于思、孟...

如何区别和理解孔子和孟子分别对人性的看法
答:儒家发展中对人性的看法主要有:孔子是没有直接谈人性的善恶的,只是注重教导大家来从善。儒家的人性论是从孟子开始显现化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一生出来一无所知,最根本的是善的。孔子儒家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虽然提出了这个观点,但他从来...

评价性相近,性本恶,性本善
答:孟子和荀子同属儒门,经过众人的思辩和历史的考验,性善论最终胜出,代表了儒家思想,我们都把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者也认同孟子。性本善和性本恶,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究竟孰优孰劣呢?我们可以放在现实生活中来检验一下。记得以前有一部...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答:孔孟思想差异:价值观:孔子(性相近)、孟子(性本善)治国理念:孔子(仁礼德法)、孟子(仁政)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历史观:孔子(克己复礼的保守观)、孟子(进步观)孔子:仁 礼(一般看到仁爱,德治啊,都是孔子)还有就是教育 有教无类,全面发展,私学孟子:道德规范...

如何看待孟子的“性本善”论?
答: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人,他的性善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孟子和孔子的异同
答: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2、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3、孟子抛弃了中庸之道,表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而孔子“忠恕”温良恭俭。

儒家的人性论指什么
答: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在孟子之前,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说人的本性相近,但仍有"智"和"愚"的差别。在孔子的仁学中含有人性善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明确提出人性善的学说,把性...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君舟民水”。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如何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答:在人性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的差别。他并没有直接说人性本善,但从“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显然认为人的道德依据是内在的、不用求诸于外的。孟子继承并高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