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每章的分析是什么?

作者&投稿:慈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1章: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第2章:

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声显得手忙脚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

第3章: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会不受生理反应的控制。所谓学习,就是在人出生后,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改变本能方式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学习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现在和过去的鸿沟,现在和过去的桥梁是记忆。

第4章:

在很多人眼里,乡巴佬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私”,比如“自己门前扫雪,不为别人的房子霜冻担心”;爱占小便宜,不为别人的事操心,现在屡遭诟病的腐败问题可以归结为“隐私”。

第5章:

道德是指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群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劳把西方社会称为群体模式,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差异秩序模式。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第6章:

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出生社区。亲子(Parent-child)指的是它的结构,生殖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的角度看,抚养孩子的目标终将结束,家庭的功能是暂时的,而国家和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长期的。

第7章:

情绪是一种刺激性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兴奋。如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变得固定,那么身体就不会有紧张。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感情是破坏性的、创造性的。感情往往发生在尝试新的反应和阻碍旧的反应。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来的关系。

第8章:

地方社会秩序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对方的小国里,无论老死,秩序只能靠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来建立。秩序的建立必须靠外力来维持。在法治社会,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地方社会,则是依靠“礼”。

第9章:

在农村社会处理案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是好事”。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不利于区分是非。长辈在处理案件时往往有道德上的考虑。现代法律给人的印象是道德因素越来越被排除。法官只能按规定审理案件。法律只是一种工具,中立,不起道德判断的作用。

第10章:

权力,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在社会冲突方面,即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统治者驱使被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社会有不同层次,政府和国家都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这种权力可以称之为暴君权力。

第11章:

发生于社会冲突之下的横暴权力,以及发生在社会合作过程当中的同意权利,在这一章费老又引入了教化权利。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显然不是冲突性的专制统治社会,也不是把每个人都当成相同分子的现代社会。

第12章:

血缘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人和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慢,那么血缘关系的作用就越强。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你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你的一生。

第13章:

权力的性质有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利,以及在第11章“长老统治”中提到的教化权力(或称之为长老权力),本章费老又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不同,它并不是依据传统的有效性,它是由社会变迁的时势所造成的,故名时势权力。

作品思想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据此,费孝通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还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团体界限明确,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他说:“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而是象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在此费孝通把中国人的“私”心放在这种格局下进行讨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天下。”

正是因为这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而乡土社会也就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团体道德观念”,“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因之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普遍性关系的确立,正是现代社会异于传统社会重要标志之一。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1920年进入苏州振华女校读书。1928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医学预科。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现正招生2024\/25 浸大国际学院副学士课程~

乡土中国每段段意概括
答: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6、人口宜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50字
答:《乡土中国》的每章概括如下:1. 第一章《乡土本色》揭示了中国的基层社会以乡土性为特征,乡下人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社会交往发生在熟悉的社区中。2. 第二章《文字下乡》讨论了乡下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和经验的局限,不重视文字,而更注重直接的生活经验。3.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进一步...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答:《乡土中国》每章概括如下:1、第一章《乡土本色》。主要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以土地为根在熟人社区中生活交往。2、第二章《文字下乡》。主要讲乡下人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目光狭窄知识有限,不重文字重经验。3、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主要讲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具...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答:《乡土中国》每章概括:《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结构,展现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面貌。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描述了中国乡土...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乡土中国每章概括介绍
答: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是什么?
答:《乡土中国》每章概括:1、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讲解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信用并不是并不是依靠契约。2、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文字的需要。3、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4、维系着...

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乡土中国》各章思维导图与知识点详解来了_百...
答:核心话题“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的重要概念,它以亲属和地缘关系为轴,个人主义与团体观念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章节深入剖析了这一格局下的道德观,如孝悌忠信,强调自我为中心,与儒家伦理紧密相连。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私人道德围绕着伦常关系,而团体道德如...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是什么?
答:1、《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与乡土社会有关,一般在社会学中经常会将社会分成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即礼俗社会、法理社会。2、《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应用到的时候不多,因为在乡下能够直接面对面接触。3、《再论文字下乡》:文字的产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一定的空间或...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观点与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如下:第1章: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