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政绩文言文

作者&投稿:汉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苏轼的政绩有哪些

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轼防洪受到神宗奖谕

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

筑苏湾堤

首创监狱医师制度

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

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2. 苏轼有什么政绩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正事想干成看来多么不易。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想干点正事的人看来都必须具有如此政治技巧。是难还是累?

如果说杭州至今仍能称之为人间天堂,苏轼的这项政绩工程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坚固的支点。

苏轼这次到杭州仅干了两年半多。元祐六年闰八月他转知颍州,时间更短,次年三月即离任转知扬州。虽然任期短,但所干为民大事不少,首先是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

3. 苏轼的主要政绩

主要政绩:苏轼的政绩及其影响苏轼在杭州任杭州通判,权领州守事,判官妓从良。

灭蝗灾任杭州通判,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杭州太守任,浚治运河。

上书裁减高丽贡使馆赐予之费,朝庭从之。上书振济浙西七州。

苏轼在颍州上《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二首》,以避颍州水患,皇帝准。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苏轼在扬州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

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

首创监狱医师制度。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

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扩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人物生平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4. 苏轼的为官政绩简介

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

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

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

5. 关于苏轼的为官的古文

千古风流话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

苏轼的一生创作颇丰,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大家,堪比宗师。散文方面,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古代政论散文,没人敢忽视《六国论》,若论游记,《石钟山记》、《后赤壁赋》均是情景兼备的美文佳作。在词的创作上他使词彻底摆脱了“艳科”这一传统外衣,成为唯一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古代文学样式,代表作《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至今仍家喻户晓。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苏轼对医药、水利、饮食也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毋庸置疑,苏轼是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依然争相从苏轼的身上汲取着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天才苏轼,大才苏轼。

6. 关于苏轼的为官的古文

千古风流话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

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

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

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苏轼的一生创作颇丰,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大家,堪比宗师。

散文方面,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古代政论散文,没人敢忽视《六国论》,若论游记,《石钟山记》、《后赤壁赋》均是情景兼备的美文佳作。在词的创作上他使词彻底摆脱了“艳科”这一传统外衣,成为唯一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古代文学样式,代表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36237作《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至今仍家喻户晓。

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苏轼对医药、水利、饮食也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毋庸置疑,苏轼是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依然争相从苏轼的身上汲取着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天才苏轼,大才苏轼。

7. 关于苏轼为官政绩的一篇300字小作文 在线等

苏轼在密州对农事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时时把阴雨晴雪等自然现象同当地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他或为久旱不雨、冬日无雪而忧心忡忡,或为甘霖普降、瑞雪盖地而欣喜万分。每遇天旱,苏轼总要按照当地风俗赴诸诚城南常山祷雨。熙宁八年(1075年)春,苏轼以“摩抚疮痍”为民祛旱之心赴常山祭山神。他的虔诚似乎感动了神灵,竟然祈雨立应:“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一场好雨自天而降,心系百姓的苏知州喜形于色。因为,随着旱情的解除,蝗灾则会减轻,丰收也就有望,这自然令苏轼兴奋不已。于是,苏轼欣然命笔,写下了《次韵章传道喜雨》一诗,抒发其与民忧乐的情怀。

8. 苏轼的文言文

是“瓮算”么? 出 处: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东坡 诗注云,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

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於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故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瓮算。” 译 文:有一个穷人家,只有一只瓮,夜哗缉糕垦蕹旧革驯宫沫晚就守着它而睡。

一天夜里,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贵,应该用多少多少钱置办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钱收养歌女,并且高大的车子车盖,没有不全部购置的。在心中想来想去,不觉快乐适意得手舞足蹈,结果就踏破了这只瓮。

因此现在民间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称他为“瓮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9. 《苏轼的文言文 大全

黠(xia)鼠贼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编辑本段]正音

黠:xiá 啮:niè 拊:fǔ 橐:tuó 嘐:jiāo 聱:áo 遽:jù 堕:duò

[编辑本段]词解

1.选自《东坡全集》,黠:狡猾。 2.啮:咬。 3.拊:拍 既:已经……之后 止:使。停止 4.使:让 烛:用烛火照, 这里作动词用。 5.橐:袋子 6.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7.见闭:被关闭。见:表被动 之:结构助词,不译 索:寻找 8.是:这 方:刚才 遽:立刻,就。 9.向:刚才。 10.是:这。 11.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12.致:招引。 13.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 14.登:捉取。役:役使 15.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卒:最后 16.见使:被役使。 堕:陷入 17.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18.乌:何,哪里 19.惟:只 20.识:认识 21.觉:醒悟 22.狩:狩猎 23.复:又 24.使:让 25.索:搜索 26.发:打开 27.覆:翻过来 28.走:逃跑

[编辑本段]译文

苏轼在夜里坐着,刚好有只老鼠正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制止它,(声音就停止了,)已经停止了又发出(声音)。(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有一个里面是空的袋子,有老鼠咬物的声音,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在咬的,怎么立刻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奇怪啊,这只老鼠真是狡猾啊!(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而不能咬洞。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却装咬了,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但是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什么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支配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动物的计谋中,(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哪里是智慧的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编辑本段]阐述的道理

《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但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猝不及防,而“见使于一鼠”的道理。



~

一个文言文
答:1. 一个文言文翻译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以,介词,译为用,把 2.苏轼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

说有文言文《名二子说》的翻译?急啊
答: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宋·苏洵《名二子说》)耕斋点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翻译,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翻译_百度...
答:真的是因为他的诗文,他肯定会承认因此获得重罚的。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把他从牢狱中放出来,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无论如何怎能够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文言文翻译 ...

集三岁即知读书文言文阅读
答:轼愿与闻焉。 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0.A 11.D(“不考虑民情”“一概”错误) 12.C(“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错,应该是冒着被怨恨、指责的危险,“付出的多”错误) 13.(10分) (1)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 (披、故、洞见、伏辜,各1分...

文言翻译求助: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答:呵呵,这个不难嘛。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登之与晦俱曹氏婿文言文阅读
答: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3)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没有向韩琦要官.原文为“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4)①...

宋史苏洵传文言文翻译
答:宋史苏洵传文言文翻译如下: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

东坡逸事文言文及翻译
答:2. 东坡逸事 古文翻译 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前来诉苦,说卖扇子的人欠了自己两万银子,便抓来了那个卖扇子的人,卖扇子的悲伤地说:“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严寒,有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桌上的办案时所用的毛笔随意...

取名字文言文
答:名二子说 【宋】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嘉祐集》)【题解】《名...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文言文翻译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原文
答: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到总角之年,进入乡里的学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在旁边偷偷观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他们是天子吗?那我就不敢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