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哪个风景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地名

作者&投稿:语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指的是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登鹳雀楼》,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诗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前两句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根据诗名可知指的是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鹳雀楼在其故址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建于北周时期,因鹳雀经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元朝初年毁于战火,重建于1997年。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景色壮美,历代文人墨客留诗者众多,其中以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尤为著名。

整个鹳雀楼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了晋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原诗如下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

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的诗句,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鹳雀楼 网页链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哪个风景地?~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座楼
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于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的是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鹳雀楼,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描写黄雀楼的诗句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的是哪一处的名胜?
答: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

更上一层楼指的哪个楼
答:更上一层楼指的是鹳雀楼。更上一层楼,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以这里的名楼指的是鹳雀楼。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哪个地方
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山西省的风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讲的是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指哪座楼
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指鹳雀楼 资料拓展: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哪个楼
答: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打一成语
答:成语是高瞻远瞩。解题过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也就是站的高才能望的远,根据意思所得到的成语,就是“高瞻远瞩”。读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意思: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

更上一层楼的全诗
答: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路,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什么名胜古迹
答:描写的是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修,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正确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是什么?
答:作品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词句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