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于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诸葛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

2. 文言文中于是的翻译

于是 yú shì

1. 如此。

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2. 亦作「于时」。连词。表示承接。

例:《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3. 在此。

例:《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肴之岩吟之下,我将尸女于是。’」

4. 当时;其时。

例:《新唐书 陈子昂传》:「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

5. 如此。

例:宋欧阳修《跋尾》:「君谟之笔,既不可复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于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6. 连词。因此。

例:《史记 郑世家》:「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

7. 语气词。相当于焉。

例:《公羊传 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

3. 古文中的于是怎么翻译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启: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史记.孙膑传》:“请救于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别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注意:“於”作叹词时读wū,不简化为“于”.在古文中,“是”的含义有: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荀子.王霸》:“若是则百吏莫畏法而遵绳矣.”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韩非子.孤愤》:“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组词“是以”、“是故”意义和用法同“因此”.《韩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③系词.王充《论衡.死伪》:“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

文言文以什么意思
答:2.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1.因为。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从,在,于。 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3.在。 时候。 如:不以此时引纲维。4.把,拿,用。 如:以沛公言报项王。5.凭借。 身份。 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6.并且。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来,用来。 如:作师说以贻之。8.因此,以致。

之在文言文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 “之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

引者困于酒,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答:引者困于酒,文言文的意思是宾客常乐于酒水之中。《苏轼喜酿酒待客》作者: 苏轼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是什么意思?
答: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的意思是:言语不在于修辞有多美,而在于恰如其分,恰如其分就是最合适的修辞。阳明心学 (转载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四部曲教育”,请勿擅自修改。)

《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原文选段: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译文:言辞所表述的意义为什么必须通过思辨才能听懂而不能一听就能确定其真意呢?原因就在于那个大道被不深刻、不全面的...

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7.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

诚于中形于外什么意思?
答:诚于中,形于外。解释: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答: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来说,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自甲骨文出现后,文言文的形式便一直流传,后来成为读书人的专用。“两”是数字,表示数量的词语。“则”是量词。是指成文的条数,现在经常使用,比如:新闻两则,这里与量词“篇”是相同意思。

若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2. 文言文中(若)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若字有两个读音,多种词性,意义也很多。一、读作rě,可组成“般若”( bōrě)一词,意思是智慧(佛经用语)。 二、读作ruò,作动词,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例如: ...

应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是什么
答:8.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