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中的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朝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谈读书》全文翻译: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

——佚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注释

1敏:聪明。2好:喜好。3耻:以……为耻。4知:通“智”,聪明,智慧。5厌:满足。6诲:教导。7谓:说。8漫浪:随随便便。9急:要紧。10盖:在句首,发语词。11士人:泛指知识阶层。12恒:恒心。13下流:下等,劣等。14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品赏析

本文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尝”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尝”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五年级上册语文25课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这两首古诗的意思翻译有吗?
答: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之后又害怕自己会忘记。余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第二篇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不会仔细看,心和眼...

古人谈读书一的翻译是什么?
答:古人谈读书翻译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作者简介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

古人谈读书二则翻译是什么?
答:翻译为: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古人谈读书二则...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文?
答:古人谈读书(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的翻译文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

古人谈读书(一)的翻译是什么?
答:古人谈读书(一)的翻译是:天资聪敏又爱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也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出自《论语》、《曾文正公...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答: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谈读书》其一翻译:天资聪明且又好学的人,从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且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这样才能算真正的...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答:本章为《论语》:述而篇 【原文】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译】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解读】没有天生就知道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答: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详细 首先,古人谈读书的第一个...

《古人谈读书》翻译(一)是什么?
答: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似的,追赶上了又担心会丢失。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赏析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翻译?
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智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捷地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欢古文化,并且善于追求知识的人。"学如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