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字从繁体到简体是怎样演变的 汉字经过6000年的演变,其中“马”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作者&投稿:壹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3000多年来,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于这些汉字,汉风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每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它们承担并记载着我们中华文明的进展过程,附着在一个字身上的内涵是无穷的。

  甲骨文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字,特别像一匹仰天长啸的骏马,这是最初“马”字,也是我们课本上常介绍的甲骨文时期的“马”字。距今已经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甲骨文的概念。据介绍,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徐州彭城书院院长、知名文化学者汉风先生介绍说,从甲骨文的样式上可以推断出来,在殷商时期的中国文字并没有统一,属于很杂乱的阶段。

  金文

  经历过甲骨文的文字特征,“马”字的金文表述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形状上简洁且相似。大家可以看看它的形状,比甲骨文的“马”字更清晰。

  对金文的描述,有关记载中是这样说的: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汉风先生认为金文逐渐有了正统字体的概念。

  篆文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马”字的演变更为具体,已经有了繁体“马”字的模样。这点从左面第四个“马”字上就能看到。

  所谓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使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篆文以后

  “马”字从篆文继续发展下去,相继历经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印刷字体、电脑字体。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古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它汉字均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了上述这些演变过程。对这些汉字,汉风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每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它们承担并记载着我们中华文明的进展过程,附着在一个字身上的内涵是无穷的。

  延伸阅读

  技术变革:深刻影响汉字演化

  从甲骨文、篆书到行、草、楷、宋,汉字演进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技术的进化史。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多样化、个性化,是计算机时代的汉字字体演变趋势。

  人们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汉字的演变。而在参加研讨会的很多专家看来,汉字的演进背后,也是一部技术的进化史。

  甲骨文的字体风格,明显带着刻画的痕迹。这跟它的载体“甲骨”的材质密切相关。篆书写成长体,则因为竹简是窄长条,使得字形不能往左右横向展开。一些表示四蹄动物的字,在细长的竹简上侧过身子,写成了头上尾下四蹄向左的形状。

  纸的发明,彻底打破了竹简的约束。书写者在宽幅的纸张上连续运笔,催生了行书、草书等新字体的出现,纸张成为汉字书法艺术的重要技术基础。

  雕版和活字印刷是技术影响文字的最典型案例,它使汉字字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类别——印刷体。

  宋体字不是设计出来的。最初的雕版都是由书法好的写手用楷书写在木板上,再由刻工来做,他们要快刻,而楷书的曲线不好处理,就变曲为直,宋体就这样产生了。所以宋体字的出现不是为了视觉美观,而是刻工们为了生活。”

  透过汉字字体,人们看到了如此之深的技术烙印。计算机时代的科技飞跃,又将给汉字带来怎样的明天呢?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马”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

一、马的拼音:mǎ
二、马的部首:马
三、马的笔顺:横折、竖折折钩、横
四、马的释义
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2、大:~蜂。~勺。
3、姓。
扩展资料马的相关组词:白马、马车、跑马、木马、小马、马路、海马、马力、马上、马匹、骏马、马蹄、戎马、马鬃
1、马道[mǎ dào]
旧时校场或城墙上跑马的路。
2、野马[yě mǎ]
哺乳动物。体形似家马。体长2米余。耳短小。鬃短而直。毛浅棕色。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带。群居。性凶野。产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趟马[tàng mǎ]
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演员通过动作表现骑着马走或跑。
4、马鳖[mǎ biē]
水蛭。
5、马竿[mǎ gān]
盲人探路用的竿儿。
6、马镫[mǎ dèng]
挂在马鞍子两旁供骑马人踏脚的东西。
7、马贼[mǎ zéi]
旧时称成群骑马抢劫的盗匪。
8、儿马[ér mǎ]
公马。
9、马褂[mǎ guà]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色的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服装。
10、赛马[sài mǎ]
马术运动之一。参赛者分别骑在自己的马上,以马跑的速度决定胜负。

马这个字产生的久远,字形演变多,说明马确实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牲畜、军需品、战略物资。从甲骨文开始,就有了马这个字,随后一路演变,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其中,到汉末楷书形成,马的繁体字基本确定,不再演变了。

马字的演变
以上只是众多写法中的代表,有些更细微的差别,可以百度搜索。

繁体字是怎样演化成简体的
答:繁体字一开始是象行字演变成篆书再演变为繁体 秦统一了文字就是繁体字的起始,不过那时的文子很少,存在通用字也就是今天说的通假字,(例如以前的用的 那里 和 哪哪 就是一个字“那”,意思也不容易区别)在后来人们便于区别意思又增加或减少了一些笔画,逐渐就成了今天的简体。

中国的汉字经过了什么漫长的演变
答: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答: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

汉字是怎样演变的?
答: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

繁体字是按照什么规则演变成简体字
答:简化字,主要还是采取了中国宋元以来就在民间流行的俗体字,少量是根据俗体字的简化规则新简化的,简化的规则一是偏旁部首的进化,如:金简化成金字边、骨字简化成月字旁。二是只保留大概形状,如龟就是只保留了繁体的形状。

汉字的启源和演变
答:数量: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复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复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

汉字的字体是怎么演变的
答: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

繁体字的形成有哪两种途径
答:具体如下:1、历史沿革: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2、便于使用: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但在某些...

汉字的形体是如何演变的?
答:因此自古以来,汉字中就始终存在着繁体和简体。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为数众多的简体字虽然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使用和传播,却历来被统治阶层视为不登大雅之堂,因而没有取得合法地位。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许多卓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从普及教育、方便使用进而提高全民素质的角度,大力提倡整理规范简体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