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过年风俗 台湾过年有哪些习俗?

作者&投稿:希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

其实一进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台湾过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因为早年生活艰苦,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

接下来就是“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

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

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的、交游很广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

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撤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老鼠娶亲”的说法来源于大陆,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画,曾普遍流传于民间。画面上从头盖红帕的“新娘”,到抬花轿、吹喇叭的执事等,统统都是鼠类,一个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十分惹人喜爱,为节日增添了许多快乐的气氛,紧张了一年,连老鼠都放假娶亲了,何况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种茎叶很长,稍带苦味的菜,由于它叶长、丝长,因此象征着长命。吃这七种菜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五辛盘”的旧俗遗风,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正是咏此。“初八团圆”是说回娘家过春节的媳妇,初八要返回婆家“团圆”,开始干活,不然会被认为有意为难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还会因此“兴师问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总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土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需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稞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

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女婿备受岳家的宠爱,俗称“娇客”,中国各地都是这样,闽、台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请子婿”之俗,称为“子婿日”,即岳家专门宴请女婿的日子。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谓之为“守岁”。据说如此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不睡”的闽南语是“不困”,而“困”与“困”谐音,所以“守岁”也是静待一个“不困穷”的新春来临。
台湾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台湾盛行收养异姓女子为“童养媳”。直养到十七八岁时,就与自己的儿子结为夫妇。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后设宴招待亲友,举行婚礼。家境一般者,则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避免触动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选择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谴。 新年歌。台湾民间用一首新年歌,来说明新春期间每日的意义:“初一早(开门大吉取于早),初二巧(女婿回娘家向岳父拜年,乃稀巧之事),初三天通巧(赤狗日任何人皆不利外出,弄不出什么巧事来),初四顿顿饱(客人都走了,剩下的菜肴自己吃),初五隔开(商家开门营业),初六舀肥(清除水肥),初七七元(古称人日,吃面线延年益寿),初八原全(暂时复原),初九天公天(玉皇大帝之寿诞),初十有食食(有吃没吃休息到初十),十一概概(大概如此),十二漏屎(吃坏肚子),十三食蚶糜配芥菜(吃稀饭配素菜),十四结灯棚(提灯笼),十五上元瞑(元宵节)。”

初一的礼俗。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 12O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发财。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快长大)。

对小姐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

初一也是元始天尊和弥勒佛的诞生日,还是释迦如来降魔之日。信徒们除祭拜自家的神佛之外,还各自带着牲醒,赴庙烧金、焚香、上供品祭拜。全家人着新装出游,称作“出行”或“行春”。取越走越能存钱的意思。但出行的方向,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配合天干地支等历书,找出吉方吉时。初一迈出的第一步,一定要朝吉方走。因为吉方有福神,会降福。对于凶方,不管有多么重要的事,都不朝那个方向走。

初一的禁忌极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这一天忌煎粿、(因粿类经油煎后,颜色变成赤色的,“赤”与“赤贫如洗”的“赤”同意,系贫穷之意,不吉祥。初一要吃干饭,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出行祭桥神。台湾中甫部至今仍流行“出行祭桥神”的习俗。即在新年开车出门的人,都会准备许多四方金及土地公金,每经过一个桥梁或隧道时,都要丢置一些在桥头或隧道口,以祈全年开车平安。

以前,人们必须准备香及金纸,至桥头焚香烧金祭祀桥神,以感谢并祈求桥神保佑通行平安。有的地方仅烧香,金纸用线绸线绑着放在桥头上,俗称“压金”,为替桥换新光彩之意。

现今在苗栗、台中、新化、南投等几个县;虽仍维系着这个习惯,但驾驶者连车都不停,遇桥头便把金纸一丢,毫无敬意可言,加上每一叠金纸数量不少,每每造成桥头的环境污染。

台湾元宵节盐水蜂火炮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一般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台湾还保留着闽南一带的传统信仰,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大帝是三官大帝(台湾俗称“三界公”)之一,三官指的是上元赐福夭官紫微大帝、中元赫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阳大帝。因此正月十五又叫上无节。还有一些称法,如“灯节”、“元节”、“小过年”等。

台湾过上元节的风俗礼节极多,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大过年”的春节。如吃元宵、逛元宵灯会、迎花灯、猜灯谜、拜三界公、迎玄坛爷。未婚姑娘要“听香”、“偷葱”,以求能有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已婚妇女则“钻灯脚”,希望生个胖小子,还有“关椅子姑卯、参拜“东施娘子”,讨个吉祥。元宵节到处都张灯结彩,舞龙弄狮,大放焰火,竞赛龙灯。有的地方还举办南音大会唱、诗歌竞赛、赛花盛会。通宵达旦,笙歌燕舞;大小寺庙香火线绕、锣鼓喧天,使春节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台湾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从正月十三日便开始“闹元宵”,也叫“小三夜灯”,第一天为“放灯”,第三天便呈“谢灯”。

每年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是台北万华龙山寺的灯谜大会和嘉义北港朝天宫的花灯夜市,吸引上10万人流前往,加上新闻媒体捧场造势,俨然成为台湾元宵节活动中心。不过,最富有特色的是台南盐水镇的盐水蜂炮和台北县平溪十分村大灯。

台南县的盐水镇在清朝时,曾是台南府与鹿港之间最大的驿站,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商务繁忙,如今虽不复往昔,却有个元宵节放蜂炮的习俗,使盐水镇远近闻名。台南一带流行的一句俗语是“元宵节上盐水,观蜂炮。”

据说,盐水蜂炮起源于驱瘟避邪。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日渐繁荣的盐水镇都为瘟疫所苦。缺医少药的镇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关圣帝君—一盐水人最崇敬的神明。镇民们选择农历正月十三(关圣帝君生日)那天,迎请关老爷绕境驱邪,并设计如蜂窝般的“蜂炮”助威,以期能以此吓走瘟神。连续三天后,果然抑制了瘟疫。百姓感谢神思,并祈求平安,乃在每年元宵节燃放蜂火炮。传至今日,已有180多年了,不但是盐水镇的习俗,也是盐水镇的特色。

元宵之夜,盐水镇很难看到花灯。摆在寺庙商店门口的却是一座座蜂炮炮架,炮架上布满了炮头朝外的冲天炮,迎接元宵时刻的到来。

庆典活动从午饭过后不久便开始了。先是镇民们抬着由关圣帝君率领的众多神明乘坐的3O多顶神舆,浩浩荡荡绕境游行。走完镇上的大街小巷之后,人们稍作休息吃过晚饭,到下午6时整,抬着神舆的队伍又出发了。这时,人、神、炮一齐狂欢了。神舆所到之处,主人焚香膜拜关帝君,然后点燃“蜂仔炮城”。瞬间之下,蜂炮倾巢而出,四处飞射,八面崩裂,只见火花四起,只听咻、咻、咻……蜂炮的呼啸声,伴随着人群的狂喊:“蜂!蜂来了!”在眼前、脚底、身过、背后、头上、前后左右上下。似乎被蜂炮紧紧裹着,无处可逃。这时整个盐水镇火树银花,全都沸腾起来。

在这样的蜂炮猛攻之下,观“蜂”群众必得全副武装——机车安全帽、毛线头罩、潜水护目镜、口罩、耳塞,整个头部围着严严实实。身上还必须穿着皮夹克、牛仔裤、布鞋、手套,不能让自己有一丝裸露。

抬着神舆的大汉们更要勇敢、敏捷。依照习俗,哪里的鞭炮响、蜂炮猛、就必须往哪里冲,冒险犯难,一路冲“蜂”陷阵,忽而进,忽而退,走走停停,万分惊险、刺激。

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铺,他们所建造的“蜂炮城”,搭得像城门一样,数目在十几万发以上,而且有冲天炮、连对蜂仔、水莲花、火狮、天马、地鼠、空中美人,五花八门,彩光熠熠。须动十几人,花三四天的功夫才能搭建完成。当神舆队伍经过这些店辅时,一声哨响,便把这家的“蜂炮城”抬往供奉关圣帝的伽蓝庙广场。祭拜之后,便由店家老板点着引线,刹那间,火花齐奔、声、光、色十全的蜂炮射向伽蓝店四周。枪林弹雨般的蜂炮,硝烟弥漫,震耳欲聋。庙外人山人海的人群,震慑于这强劲的烟炮,躲躲闪闪,寻找“安身立命”之处,庙内更是挤满了“避难”的人群。但人人都有狂欢的感觉,大呼“过瘾”。简直就是一个蜂炮狂欢节。

伽蓝庙前的广场,除了“蜂炮城”外,还竖立一根十几公尺高的竹竿,竿上系着一个葫芦状的“靶球”,上面有六个纸糊的洞口。若有人能点燃冲天炮射入洞内,引爆里面的鞭炮,不但可以得到奖品,庙里的人还会敲锣打鼓送他回家,风光十足。

不过,这天盐水镇的消防车得时时巡视街道。有趣的是,盐水人玩了18O年的蜂炮,却从没有发生火灾的纪录。因此,盐水人认定这是神明的庇佑,所以把蜂炮又叫做“平安炮”。

经过一夜苦战,多数人的“武装”已是千疮百孔,口罩被薰得污黑。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黑的。据估计,元宵这一晚上要放掉近千万元的各式鞭炮,但盐水人并不心疼。他们坚信“越放越发”。今年放了一千万元,明年会加倍地赚回来。他们的信念是“鞭炮响得越久,则越发,越兴旺。”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吃完之后,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压岁钱”,然后全家围坐在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谓之为“守岁”。据说如此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不睡”的闽南语是“不困”,而“困”与“困”谐音,所以“守岁”也是静待一个“不困穷”的新春来临。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台湾过年习俗~

台湾过年习俗有以下:
1、大扫除
传统认为每户家中都藏有福气财运,洒水、扫地与倒垃圾会将财神爷赶跑与扫走财富与好运,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所以传统习俗过年前全家会来个大扫除。
大扫除俗语说除旧布新,旧有的一年不管过得开不开心,透过大扫除将环境与自己的心情大扫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营造新的气象,让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过年期间则不可扫地,以避免把财神爷赶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过年期间必须等到初五隔日才可进行一次的清扫,扫地时要注意要"从外往里面扫",象征将金银财宝扫进来。
2、贴春联
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总忙着贴春、福与春联。很多人的春与福是倒着贴的,
其寓意春(剩余:台语念)到(倒)、福到(倒)与好运到。
家家户户换上喜气的大红春联后,顿时之间,处处充满喜气,而春联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满思古幽情的诗句,更添增年节的气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传统所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农历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会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过年这段期间,过年前为了感念神明们一年保佑人间的辛劳,会拜拜并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职与休假。
祭祀祖先与先人们,除了慎终追远,过年前人间吃团圆饭,对于自己的祖先当然也要贡奉丰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们的辟佑,让后代子孙可以愈来愈好,家族兴旺、子孙满堂。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又称「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民间传说为张单。灶神为五祀神之一,与司命、行神、门神、户神,同为司察小过的家宅神祇,负责监察各家各户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
一般认为,灶神会在旧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家家户户的善恶,所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祭拜时多会有糖果等甜点,希望灶神吃甜甜、讲好话,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为自己招祥避祸。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神灵,是台湾民间信仰,也是台湾人、台湾本省人独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阶中官阶最小的,
台湾人常会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与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时,另设香案,以简单菜肴为祭品,并焚烧纸钱,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于是位阶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设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里的最后面,与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间送灶王爷和地基主回天庭过年的时间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辞岁: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有馀,另外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
通常对除夕当天下午祭祀祖先的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祭祀前的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并要点大红色蜡烛,全家按长幼顺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求来年多福。
5、 办年货
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后,因为年关已近,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不论有钱没钱,都要采办一些过年时吃的东西或过年时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另外、一些应景的东西如春联、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为农业社会常常都是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要储存较多的食物,大过年的时候才不会食物柜乏;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大年初一超级市场就已开张营业,所以就不必准备许多食物,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改变,健康主义盛行,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贴春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辞岁


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答: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

台湾岛过年有什么习惯
答: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

台湾人过年吗
答: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

广西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答:3、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

请告诉我一些台湾的名胜风景,特产,风俗习惯,传统节日
答: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

香港澳门是怎样过新年的
答:香港新春节庆的习俗逛花_、尝贺年美食、到庙宇上香拜拜……在香港过春节,一样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年宵花市年近岁末,与本地人一起逛年宵花_,捧一些好运回家!花_里有各类应节花卉和盆栽,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桔子、带来“桃花运”的桃花,还有特别的小...

灞桥区常家湾村的风俗有哪些
答:常家湾村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非常出色,例如编织、剪纸、刺绣等。3、古建筑观光:常家湾村内的建筑群体保持了古代的风貌,游客可以欣赏到很多老式建筑。4、庙会:常家湾村的庙会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吸引很多当地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庙会期间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扭秧歌等。

郎溪龙村湾真的可以看龙头吗?
答:龙村湾过年的习俗是十分地道的,从腊月开始,村民们就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红灯笼,小孩子们会到处玩烟花爆竹,整个村子里弥漫着过年的气息。腊月的冷风吹来,河面上的冰慢慢地融化,带来春天即将来临的消息。这个消息好像在催促着龙村湾的村民们,让他们赶快扎起龙灯,准备好迎春的活动。传统的春节到来,...

陆丰过年风俗
答:陆丰过年风俗包括彩屯、炊果、拜正、吃七样菜、蒸年糕、买年货、大扫除、蒸发果、杀猪、洗平安澡、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烟花、含数回娘家等。陆丰市位于粤东沿海碣石湾畔。1. 彩屯:这是一种传统习俗,使用竹竿、竹尾或稻草、破布等材料捆扎在一起,以清除屋顶的灰尘和蜘蛛网。2. 炊果:在陆丰,...

清远过年风俗
答:清远过年风俗清远过年的风俗有:连山壮乡“舞火狮”、清新新洲抢花炮、英德大湾舞火麒麟闹元宵、阳山双凤舞。每年元宵节,连山壮乡都举行民间传统习俗活动“舞火狮”,用独特的方式庆祝元宵节日。清远过年风俗 新洲抢花炮活动一般每年举办一次,皆由民间自行组织举办,此风俗已延续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