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李渔文言文闲情偶寄

作者&投稿:晏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李渔 闲情偶寄 翻译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篇,自己对到原文看 李渔的《闲情偶寄 芙蕖》翻译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闲情偶寄》《柳》的翻译 【译文】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

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蝉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

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

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

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都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

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

凡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

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月光),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

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就都能得到它的好处了。《闲情偶寄》《木槿》译文 【译文】 木槿花朝开而暮落,作为它的一生也是很苦的。

与其易落,还不如不开?上帝这个造物主创造它,也可以说是不怕麻烦了。有人说:不能这样说。

木槿这种花,就是以花来现身说法,去儆戒愚蒙人的花。花的一天,好像人的百年。

人看人的百年,自己觉得很久,人看花的一天,就感到极为短暂了。不知道人之看人,就好像花之看花,人以百年为久,花岂不以一日为久呢?无一日不落之花,则无百年不死之人就可以知道了。

这就是人之似花的地方。可是花开花落之期虽少而短暂,还有个一定不变之数,朝开暮落的花,一定不会幻变而成为朝开午落,午开暮落;而人之生死,则没有一个一定不变之数,人有不及百年而死的,有不及百年之半或百年之二三成而死的;所以——花之落是有一定时间的,人之死却是没有一定时间的。

如果使人也知道木槿的一生,到晚上一定落,那么人的生前死后之事,就可以自己来把握了,可是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之不能够像花的地方。

人能这样看,那木槿这种花,就应当与萱草一起种。看到萱草则能忘忧,看到木槿则能知戒。

所以说木槿这种花,就是现身说法去儆戒愚蒙人的花。 《葱蒜韭》【译文】葱蒜韭才这三样东西食蔬菜里面气味最终的。

能让人唇齿芳香的是香椿芽;能使人唇齿和肠胃都带有难闻气味的是葱蒜和韭菜。明知道香椿芽香,吃着菜的人却很少,明知道葱蒜和韭菜臭喜欢吃的人却很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香椿芽味道虽然香却比较淡,不像葱蒜和韭菜味道那么浓。味道浓就被人喜爱甘愿忍受难闻的气味,味道淡就被人们忽视就算想起能引起注意也不被接受。

我从饮食中悟。

2. 李渔《闲情偶寄》原文意思.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13233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3. 李渔 闲情偶寄 柳 译文

李渔《闲情偶寄 柳》

【原文】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参考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久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那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床了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柳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枝条下垂,如果没有下垂枝条则不叫柳树了。柳条的可贵之处就在它长,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样子,只是下垂也没有什么好处。这种树是蝉喜欢接受的,很多鸟也喜欢聚集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感到寂寞,可以经常听到鼓吹的声音,柳树都是起作用的,特别是长得很高大的柳树。总之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悦耳。眼睛不一定能欣赏美好的东西,譬如在闭目休息的时候。而人的听觉则每时每刻都可以欣赏美妙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最可爱之处不在人坐着的时候,而偏偏在睡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鸟的叫声适合在早上的时候听,为什么早上的鸟声特别中听,人们通常没有很好地想过。鸟的警惕性随时都是很高的,卯辰以后的时间,人们都起床活动了,人的活动就会使鸟感到不安了。如果鸟一旦产生了虑患的念头,想畅快地鸣叫就不可能了,所以想叫也没有动听的声音,这就是白天听鸟叫的声音不太好的原因。早上人们尚未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不多,鸟还没有产生防备之心,所以还能叫得比较好听。况且鸟儿沉默了一个晚上,心里想叫的念头痒痒的,此刻就想好好表现一下,这就是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为何鸟声只适合早上听的原因。庄子不是鱼,却能知道鱼的快乐;笠翁(作者自称)不是鸟,却能够理解鸟的心情。所有的鸣禽都应该把我当成知己。种树有许多乐趣,但也有不便于雅人的地方:树的枝叶很密,不能透过月光。枝叶使人看不到月光,这是树的无心之过,不能责怪树。这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没有考虑周到。假如在种植之初,事先就考虑到这一点,让枝叶给天空留一点余地,让月光可以从缝隙中透入,那么昼夜都可以得到种树的好处了。

4. 李渔 闲情偶寄 莲 译文

最佳答案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5. 闲情偶寄的选文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

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中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②。

是犹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注释】①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② 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③ 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④ 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笋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①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间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

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购于市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②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

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

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

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 ,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 *** 。

疱之人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檀其长者,莫过于此。

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注释】① 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礼记》,意为甘美的的东西容易调味,洁白的东西容易着色。

②茹斋者:吃斋饭素食的人。茹:吃。

蕈①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

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

其有毒而能杀人者,《本草》云以蛇虫行之故。予曰:不然。

蕈大几何,蛇虫能行其上?况又极弱极脆而不能载乎!盖地之下有蛇虫,蕈生其上,适为毒气所钟,故能害人。毒气所钟者能害人,则为清虚气所钟者,其能益人可知矣。

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注释】① 蕈:伞菌一类植物,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莼①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

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助,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注释】① 莼:又称:“莼菜”、“水葵”,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春夏采的嫩叶可做“莼羹”,味鲜美。

明代袁中郎有文记莼说:“其根如荷,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再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菜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①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

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

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

6. 李渔 《闲情偶寄 菊》的翻译

李渔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花,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为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地酿土之苏,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婆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译文】

菊花是秋天里的牡丹、芍药。它们在品种繁多这一点上相同,在花色齐全这一点上也相同,在花期持久这一点上,菊花还超过了牡丹和芍药。自古以来种植方面的书,讲述其他的花都很简略,唯独在讲述牡丹、芍药和菊这三种花时很详细。人们都说这三种花可以等量齐观、平起平坐,我偏偏认为它们截然不同,区别就在前两者是大自然造出来的,后一个是人工造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牡丹、芍药的美,全都依靠自然,而不是人创造的。种植这两种花,不过冬天施点肥,夏天浇点水,如此而已,再也不用费什么劲了。当其开花的时候,色彩烂漫,绝不因为人对它投入的精力少而减弱它的娇美和色彩啊。菊花的美,却大部分依靠人力,较少依靠自然。种菊花的人,在它还没有种到土里之前,就要承担选种和碎石治土的工作,菊花种到土里,还有一些插标记、做记录的事情要做。花还没有发芽破土之前,就已经耗费了相当的人力。但是真正的辛苦劳累却在分秧栽种之后才开始,防旱啦,防涝啦,摘头啦,掐叶啦,去蕊啦,接枝啦,捉虫子、挖蚯蚓、防止病虫害啦,这都是在花还没开的时候,费尽人力,期待老天爷让花开得尽如人意。到花有了骨朵而又没开之前,还要时刻惦记防止雨淋、霜打,勤勤恳恳地束枝系蕊给花造型,不嫌劳苦和麻烦,不分昼夜地给花浇水,辛辛苦苦地一朵一朵地给花上色,这一切地辛苦劳累,都是为了用人力来弥补自然的不足。

为了菊花,种花的人从春天到秋天,从早上到晚上,没有一刻能休息。一定要这样,菊花才能长得丰满、艳丽,堪称美观,不然的话,就长相萎琐的野菊花没什么两样,只有装点篱笆的份儿。如此说来,菊花的美并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靠人雕琢出来的。既然是人的力量,却要归功于自然,把菊花与牡丹、芍药这两种不用花费辛劳的花同样对待,这不是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吗?我知道掌管花开花谢、暗中评判,从而决定哪种花好、哪种花坏的,一定是花神。

自从有菊花以来,高人雅士无不竭力赞美它,我却反其道而行,并不是我非要跟陶渊明作对。种菊花的人辛苦了一年才造就了菊花,不赞美他们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就是只知道花好,却不知花的创造者,饮水忘源,把取水的人丢在一边,能心安理得吗?以前题诗咏菊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我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替菊花报恩,是出于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想贬低它。

我曾经细心观察不辞辛劳种养菊花的老园丁,感慨于那些修身治学的文人学者。如果他们都能像园丁种菊花那样勤勤恳恳,不图安闲,磨砺身心,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呢?如果用园丁那样的恒心和耐性攻读诗书、求取功名,还愁做不了高官吗?只是文人们爱学问爱功名的心情,终究不如老园丁爱菊深切。有什么办法呢?



~

帮我翻译一下《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部》
答: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则善弈者耳。翻译:下棋可以消闲打磨时光,却好象难以用来行乐;操琴其实是用来修身养性的,不可能用来作为寻欢的;弹琴时必须正襟危坐方可以弹出琴的奥妙之处,而下棋必须像行军打仗一样严阵以待;当人们身心放松尽情享乐时怎么会像...

闲情偶寄
答:其中,最高者,在我看来非李渔莫属。他《闲情偶寄》下那些花,是“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的山茶;是“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而不幸而为色掩。如人生有二技,一技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的海棠;是“可囊可食,可嗅可观,可插可戴,是能忠臣其身...

李渔 闲情偶寄 水仙的译文
答:详细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水仙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他将水仙花比作水中的仙子,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水仙花的独特气质,还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水仙花的生长环境特殊,需要在水中种植,而它的花朵却能在水面上绽放,这种生长方式使得它在众多花卉中独树一帜。在翻译这段文字时,要特别注意...

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了两种自创的面食其中供招待用的是...
答: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闲情偶寄》李渔 ...

“自荷钱出水之日”文言文翻译是什么意思
答: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原文】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dài)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

芭蕉李渔的文言文翻译
答:李渔的《芭蕉》,出自其名著《闲情偶寄 种植部》。【原文】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合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

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著作是清代戏曲家李渔的?
答: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求白话文翻译下面整段
答:食物养人,全靠五谷。假如上天只生五谷而不生其他东西,那么人类一定会比现在更加长寿,保证没有疾病和夭折的担忧。试观看鸟儿吃谷物、鱼儿饮水,都是只靠一种食物过活,没听说在一种食物之外,还酿酒做菜,有着许多杂食的。禽鸟和鱼儿之死,大都是死在人的手上,没听说有因疾病而死以及天然老死的。所...

满庭芳李渔
答:满庭芳李渔的回答如下:满庭芳,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一文。这个成语的原文是“满庭芳兮飘兰桂,悠然动兮于中适。朝搔首兮夕梳发,羞颜笑兮未尝窜。低眉蔽兮无所谓,唯羞愧兮可与谁言?眇高头兮未有期,苍梧桐兮蔽日月。”这段文字的意境表达了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出处:这句诗...

闲情偶寄中 才乏纤洪 怎么翻译
答:才乏纤洪:指才情不分高低。(纤洪:巨细,大小。 )语出——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於善用。”原句解释:我认为技艺没有大小之分,贵在专精;才情也无高低之别,善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