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房企前10个月拿地总额降至11229亿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房企年报:拼规模扩张不再 降“档”求稳成关键

作者&投稿:重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金九银十”销售数据来看,当下房地产市场仍有待回暖,相应地,土地市场也处于低温状态。当下,地产商投资意愿、聚焦城市以及拿地支出计划早已改变了节奏,场上的玩家亦随之悄然生变,这从跻身今年前10个月拿地榜TOP100的房企变换中已可窥见一二。

11月2日,万科发布简报称,自9月份销售简报披露以来,公司新增开发项目5个,需支付权益地价款77.89亿元。此前一天,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百强房企拿地总额11229亿元,同比下降50.2%,降幅连续5个月维持收窄态势。

10强房企新增货值占总货值50%

今年10月份,7个城市扎堆进行集中供地,多城宅地以底价成交为主,房企拿地策略进一步分化。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超过九成50强房企10月份无投资,2022年至今投资暂停企业超过30家。三季度以来,拿地相对强势的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建发房产等房企,10月份也放缓了投资脚步,仅有保利发展、龙湖集团等规模房企加大投资力度,如龙湖集团单月新增拿地金额近90亿元,创年内新高。

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TOP10房企新增货值占百强房企新增总货值的比例已经达到50%。同时,跻身今年前十个月销售榜TOP10房企中,有6家同样位列新增货值榜TOP10内,重合度较高,说明当前销售仍正常维持的规模房企是拿地大户。

此外,从新增货值TOP10房企来看,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滨江集团、招商蛇口、万科以及绿城中国新增货值均超过了千亿元。总体来看,新增货值长期集中于销售TOP20的房企中,剩余的80家房企新增货值仅占25%。

在李宇嘉看来,当前具备拿地能力的房企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央企国企等稳健型房企;二是部分有央 国 企参股的混改房企;三是地方国资平台企业;四是部分优质民营房企。

地铁公司大手笔拿地

成土拍市场“生力军”

在今年的土拍市场上,地铁公司开始崭露头角,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9月28日,沈阳进行第二次集中供地,此次成交的10宗地块中,8宗均由沈阳地铁经营有限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获得,成交额约为43亿元,占总成交额比例接近九成。

另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2年1月份至10月份,广州地铁集团、厦门轨道交通、深圳地铁集团、苏州轨交集团、杭铁集团、沈阳地铁集团、合肥轨道交通集团位列拿地金额前100企业,合计拿地金额约572亿元。其中,广州地铁集团、厦门轨道交通拿地金额均超百亿元,深圳地铁集团、苏州轨交集团、杭铁集团均超50亿元。

“除了常规的商业模式外,地铁站建设对于地段的升值有直接影响。”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毕然向记者表示,地铁公司对于地铁站的建设进度有天然的优势,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工期的准确性要强于其他房企,有利于后期的招商引资。加上后期的运营优势,地铁公司愿意在当前时点进行布局。

资料参考: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毕然接受《证券-日-报》采访:《地产投资变奏曲:百强房企前10个月拿地总额降至11229亿元 地铁公司成土拍市场常客》



2021年行业逻辑生变房地产进入调整通道~

2022年1月11日整理发布:2021年行业逻辑生变,房地产进入调整通道。近日,中指研究院出炉了2021年度房企销售业绩榜单。纵览2021年房企销售
2022年1月11日整理发布:2021年行业逻辑生变,房地产进入调整通道。
近日,中指研究院出炉了2021年度房企销售业绩榜单。纵览2021年房企销售业绩表现,总体上延续了“高开低走”局势,尤其是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能显现,市场气温陡转直下,同比销售跌幅持续扩大。
这一次,房企的销售成绩单里“奇迹”缺场,房地产行业虚火褪去,房企销售均价也呈现出一些奇妙变化。
这些房企销售均价最高
其实,自三季度以来,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渐浓,“低迷”成为下半年楼市的主旋律。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2021年年内全国百城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元,同比下降7.4%。
年末收官,从已发布2021年销售成绩单的房企来看,房企销售额和销售均价的增长也受到不小影响。
据和讯房产统计,销售均价霸屏前三的分别是绿城中国、招商蛇口(001979)和中海地产,分别为22537/㎡、22314.8/㎡、19545/㎡。(房企销售金额、销售面积为商品房数据,其中涵盖了商品住宅、公寓、商办等产品类型,有的房企受到公寓产品销售均价较低的影响,或会拉低其整体均价;下同。)
此外,将房企销售均价数据与2020年同期做对比可以发现,以合约销售金额top10的房企为样本,销售均价下滑是普遍趋势,其中绿城中国下滑达13.4%,中国恒大跌幅达8.7%。但仍有房企逆势上扬,比如,万科销售均价涨幅达9.30%,保利发展销售均价增长8.81%。
2021,房企销售聚焦哪些城市?
2021年,更多龙头房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军三线、四线城市。
“最近5年,百强企业新进城市数量占比超过50%,这5年新进城市占总进入城市的50%以上,其中碧桂园、金地都是占比在60%以上,碧桂园新进三四线城市占比97%,金地新进三四线城市占比64%。”在“告别白金时代”的演讲中,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表示。
2021年,百强房企在二线城市的布局占比近六成。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表示,“50家百亿代表企业的二线城市业绩贡献占比为58.1%,较2020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需求得到小幅释放,2021年业绩贡献率为23.4%,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一线城市业绩贡献率为18.5%,总体保持稳定。”
在一线城市中,头部房企的占比率依然很大,以上海和广州为例:
在上海,融创中国、金地集团(600383)、瑞安房地产在销售金额层面,分别以311.26亿元、282.08亿元和254.43亿元获得销售金额榜前三名;销售面积榜方面,金地集团、招商蛇口和融创中国分别以76.06万平、68.31万平和54.56万平获得销售面积前三名。
保利发展以524.6亿元获得广州房地产流量销售金额冠军;越秀地产全口径销售金额达到568亿元,位列广州众多品牌房企之首;从销售面积看,越秀地产为例广州房地产销售面积榜单首位,而保利发展、碧桂园分居二、三。
此外,从区域来看,2021年百亿企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销售额贡献较大,占比分别为37.9%、13.9%、10.3%,合计占比62.1%。
2022,房企应该往哪走?
2022年,房企迎来还债大年,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走远。
未来,房企落子何方,成为房企走出困局、开启新机的关键。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陆铭曾指出,今年以来,政策及市场的双重夹击之下,房企普遍面临流动性危机。在土地市场实行两集中供应的首年,房企从第一批供地积极参与到第三批供地直接躺平不拿地,态度转变的背后,是对于踏错城市发展节奏的担忧。
应对这种担忧,陆铭支招房企,应到人口流入的地方去。
而根据近期各地公布的2021年统计年鉴、各地2020年统计公报、公开数据结果显示,当前,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十个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东莞、成都、苏州、佛山、杭州和郑州。
其中,8个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各1个,分别是郑州和成都。
丁祖昱也表示:“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应该聚焦在25个左右的城市上。以区域划分,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长江中游、关中、中原、山东半岛和海西等9个城市群。”

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大,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会更趋谨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是常态。

增收不增利 净利润率下滑明显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下,已有35家房企发布2020年年报。35家房企2020年营业总收入达10198.93亿元,较2019年增长20.85%;净利润合计984.03亿元,较2019年的1050.38亿元减少6.31%。从净利润率来看,35家房企中有25家出现下降,占比达71.4%。

具体来看,招商蛇口2020年营业收入1296.2亿元,较2019年增长32.71%;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2.53亿元,较2019年下降23.58%。信达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58.64亿元,同比增长32.79%;净利润17.44亿元,同比下降31.7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02亿元,同比下降35.12%。

对于利润下降,招商蛇口表示,公司规模扩大,报告期内房地产项目结转收入规模相应增长。但受行业利润率下滑及房地产业务结转产品类型不同的影响,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较上年有所下降。

大悦城净利润则出现亏损。大悦城2020年营业收入384.45亿元,较2019年调整后收入增长13.76%;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87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118.8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亏损5.01亿元,同比下降140.72%。

大悦城方面表示,归母公司净利润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本年结算项目中低毛利项目占比提高,商品房销售毛利率较2019年的38%下降约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宏观调控及疫情影响,公司部分在建在售项目销售价格未达预期,个别项目因疫情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公司对相应资产计提了减值。

荣安地产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11.78亿元,较2019年增长67.77%,但利润并未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归母公司净利润为17.42亿元,较2019年的18.89亿元下降7.75%。

监管紧绷 降杠杆成“必选项”

“三道红线”政策影响正在加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依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房企将被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分档设定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四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分别设限为0%、5%、10%和15%。

此外,除了招商蛇口、华侨城、瑞安房地产、路劲、合生创展、SOHO中国、大悦城、龙湖、信达地产、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等仍保持“零踩线”外,越秀地产、金辉控股、中国金茂、远洋集团、五矿地产、龙光地产、建发国际、明发集团、弘阳地产、佳源国际、世茂集团、中骏集团通过调整结构,升级绿色,跻身“零踩线”房企。

并不是所有房企都实现降档。目前来看,时代中国、美的置业、旭辉、花样年、正荣地产、新城控股、上置集团、禹洲集团、新力控股、中国奥园等维持黄档,首创置业保持橙档,富力地产、阳光100中国仍在红档之列。

远洋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将深刻影响行业发展趋势和房企竞争策略。从中长期来看,行业仍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市场规模虽有一定增长空间,但行业将进入慢增长周期,从财务杠杆驱动的高速增长迈向稳定均衡高质量增长。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且阶段性盈利下降的明确趋势下,现金充裕、财务稳健的房企将获得更多优质市场资源和发展机遇,注重企业内生力、稳健经营、打造极致产品与服务的房企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从富力地产来看,2020年公司加大变现力度,以加速去杠杆,虽然净负债率同比下降68.7个百分点,但净负债率仍高达130.2%。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集团将继续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投资或合作,以减轻项目风险,进一步降低总负债水平,改善资本状况。

“下一步,首创置业会继续把控负债,降杠杆,确保现金流的稳健。”首创置业副总裁兼财务总监范书斌表示,从长期来看,“三道红线”对房地产行业及房企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房企更加注重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优化资产结构,实现 健康 可持续发展。

范书斌表示,首创置业已经启动减债计划,全力降低杠杆水平,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未来公司将持续改善“三道红线”指标,争取尽快达标。

集中供地落地 资金优势是关键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发文对重点城市实施土地供应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原则上公告每年不超过3次。业内人士称,上述重点城市涵盖4个一线城市和18个热点二三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厦门、合肥、济南、武汉、成都、福州、郑州、无锡、苏州、沈阳、长春、宁波、青岛、长沙。

随后青岛、郑州等多地发文确认政策细则,天津、长春、福州、南京等城市明确年内3次集中挂牌的具体时间。3月15日,长春集中挂牌出让51宗首批经营性用地,总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刘水表示,上述22个重点城市均为核心一二线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住房需求旺盛。据统计,2020年22城商品房销售额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39.9%,22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占全国住宅用地出让金的比重为37%,占比均近四成。

刘水说,从此前数据来看,2020年百强TOP30房企在22城拿地金额占企业总拿地金额比重为56.5%。22个重点城市中,杭州、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等城市较受TOP30房企青睐。

雅居乐集团副总裁王海洋表示,集中供地政策是我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之一。雅居乐将加强对市场的分析,提前规划城市投资布局和拿地方向,以投资更多优质土地。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刘水表示,集中供地政策使得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增加,面对单次大量供地时,企业需要对城市发展趋势及板块价值进行科学研判。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两集中”和“三道红线”政策对行业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回归实业属性已有明确、清晰的趋势。

CRIC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下,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变得清晰,预计未来将步入无增长时代。从企业业绩预期来看,自2018年以来房企销售目标总体谨慎,目标增速回落,行业平均目标增长率由2018年的41%逐年回落至2020年的12%。

整体来看,在行业下行叠加“三道红线”新规的压力下,房企控负债、降杠杆压力增加,规模房企的业绩目标制定会更趋谨慎,整体的目标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预计随着房企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能降低,规模房企增速放缓将成为常态。

世茂集团:继续深耕大湾区 目标直指3300亿元

3月30日,世茂集团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实现收入1353.5亿元,同比上升21.4%;期间毛利396.7亿元,同比上升16.2%,毛利率为29.3%;核心业务利润191.4亿元,同比上升24.9%。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许世坛表示,2021年世茂可售资源超5500亿元,以去化率60%计算,销售目标为3300亿元,期望增幅达到10%以上。

销售超预期 谨慎购置土地

2020年,世茂集团全年合约销售额3003亿元,同比上升15.5%;累计合约销售面积1712.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6.8%。值得一提的是,期内整体可售货值去化率达63%,连续4年实现高品质增长。

从土地储备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世茂集团土地储备约为8175万平方米,其中2020年新增土地储备1535万平方米。

“审慎补充优质土地储备。”世茂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拿地,世茂集团奉行审慎而积极的投资战略。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土地市场成交降温,世茂集团积极把握机遇,增加土地储备1232万平方米,占全年新增土地储备80%。随着疫情受控及在较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土地市场在2020年下半年持续升温,地价居高不下,世茂集团补充土地储备趋于审慎。

截至目前,世茂集团拥有项目434个,分布全国逾100个核心城市。土地储备货值已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6%,可满足3年以上开发需求。在货值分布上,一二线占比72%,强三四线占比18%。具体来看,大湾区货值3950亿元,长三角货值3450亿元,华北区货值2500亿元,福建区货值2400亿元,土储优质均衡,抗风险能力强。

对于此前22城采取集中供地的新政,许世坛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升温的背景下,从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区域地价增幅明显,拿地竞争明显。22城集中三次供地政策是稳地价、稳房价重要措施,将给资金充裕、稳健和渠道多的房企更多机会,企业可以在稳定、理性的土地价格上获取更多优质项目。

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财务管理中心负责人汤沸表示,世茂集团长期坚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正现金流管理,资金较为充裕。同时,世茂集团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探索 地产基金模式,相信在后续集中供地上,世茂集团有拿地优势。

跻身“零踩线” 持续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监管层提出的“三道红线”指标,世茂集团表示,截至2020年底,世茂集团已全面达成“三道红线”财务指标要求,成功从“黄档”降至“绿档”。

具体来看,2020年世茂集团净负债率50.3%,较2019年的57.4%大幅下降7.1个百分点。剔除预售后的资产负债率68.1%,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达到1.16倍。

报告指出,世茂集团积极优化资本结构,通过适时适量配售股份和分拆物业管理业务独立上市,扩大股东基础,并增厚权益。此外,世茂集团债务结构 健康 ,现金覆盖短债比例高,融资渠道稳定。世茂集团境内5年期公司债利率低至3.2%,境外10年期美元优先票据利率低至3.45%。

“‘三道红线’指标已成为集团财务内部管理指标。”汤沸表示,世茂集团一直坚持稳健财务政策,坚持有质量的增长。近年来,世茂集团已推出一系列控杠杆、保收益、增回款的措施,主动控制负债率规模。目前,世茂集团虽已降至“绿档”,但未来仍会严控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汤沸表示,2021年世茂集团仍将通过提升销售去化力度、确保按揭回款、促进资金回笼等加强管控,同时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和预算,达成经营性现金流为正。

继续深耕大湾区

报告指出,为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监管层仍将加快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行业信贷。同时,“房住不炒”主基调不变,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下,预计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仍会持续,全国商品房销售节奏将轻微放缓。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整体将保持平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增加,城市分化会更加明显。

基于上述原因,世茂集团仍将继续深耕重点区域。许世坛表示,大湾区已经成为世茂集团最大的土地储备地区,土地储备占世茂集团所有土地储备近三成。同时,世茂集团在大湾区的土地储备多为高能级储备,其中近600亿元土地储备位于香港,广州核心区也有多个项目,虽然部分投资周期较长,但利润、前景都会比较好。

中国金茂:核心财务指标实现高增长

中国金茂日前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2020年,中国金茂营业收入约600.54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利润121.14亿元。

具体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酒店收入下滑,但房地产销售逆市增长。年报显示,2020年中国金茂实现销售金额2311亿元,同比上升44%,这也是中国金茂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从销售面积来看,2020年中国金茂合约销售面积1129.1万平方米,同比上升50.9%。

2016年至2020年,中国金茂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61.1%、42.8%、85%、25.6%、44%,连续五年位列行业TOP20房企销售额增速排行榜第一位。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在融资层面、土地资源等方面,中国金茂在同梯队房企中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国金茂提出2020年至2022年3年的短期业绩目标分别为3000亿元、2500亿元和3000亿元,冲击规模势头依然保持强劲。

负债方面,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短期有息负债为277.7亿元,货币资金为520.8亿元,剔除受限资金,可支配货币资金为434.6亿元,可完全覆盖短期有息负债,短期偿债风险较低。此外,公司实现净负债率41.1%,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6.7%,低于70%的红线。

中国金茂三项指标均满足红线要求,成功进入“绿档房企”。在负债结构优化后,公司融资平均成本也由2019年的4.9%进一步降至4.42%,其中发行22亿元中化大厦CMBS利率低至2.65%,25亿元中期票据利率低至3.1%。

潘浩表示,中国金茂偿债能力大幅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现金及银行结余(不含受限制现金结余)约为43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2.1%,公司利用增发新股、出售股权、债券融资等方式实现快速补充资金流动性。同时,通过联营合营等方式降低表内债务,2020年公司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56,较上年同期改善提升约0.89,现金流管理效果显著。

中国金茂表示,公司始终遵循以城聚人、以城促产的城市运营逻辑,积极推动两配套、两同步落地,改善城市形象,升级城市功能,城市运营成效得到充分认可。

截至2020年底,加上当年新获取的7个城市项目,中国金茂所运营的城市项目累计达27个。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年,来自城市运营的项目为中国金茂贡献21%的当期销售业绩,较2019年的14%有较大提升。中国金茂表示,城市运营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有效助力公司获取优质土地资源。同时,2020年公司成功进入太原、烟台、石家庄和泰州4个新城市。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茂在全国累计进入51个城市,持有约270个项目。

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金茂在一二线核心城市进一步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苏州、青岛、温州等7个城市全年销售额超100亿元。

除房地产业务外,中国金茂通过成立“地产 科技 ”创新加速营、简化创新投资流程、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建立创新管理专业序列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营造支撑经营创新的氛围,绿色战略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中国金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类认证或标识219个,并在绿色智慧能源方面广泛布局,已落地10个区域智慧能源项目和两大数据中心。

中国金茂董事局主席宁高宁表示,在签约销售金额跨入2000亿元规模的新阶段,坚持科学至上,坚持城市运营的发展理念,未来5年中国金茂将在全新双轮两翼战略指引下,强化 科技 创新,狠抓提质增效,构建公司“十四五”发展新格局。

华润置地:逆周期实现高质量成长

3月30日,华润置地披露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全年,华润置地实现营业收入1795.9亿元,较2019年增长21.2%。其中开发物业营业收入为1571.4亿元,同比增长23.5%;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127.9亿元,同比增长4.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华润置地实现核心净利润241.4亿元,较2019年增长11.6%。公司宣派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102元,同比增长17.5%;全年股息合计每股人民币1.252元,同比增长17.4%;全年派息率37.0%,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

华润置地长期稳健发展,体现出核心房企抗风险及逆周期增长实力,同时彰显为股东切实创造长期价值回报的大蓝筹担当。

行稳致远 综合竞争优势领先

2020年华润置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850.3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7.5%,增速较2019年提升2.4个百分点;合约销售面积14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按全年销售目标2620亿元计算,达成率为109%。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依照“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作为首批约谈的12家重点房企之一的华润置地,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9.7%,较上年增长约3.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29.5%,与上年基本持平;现金短债比为2.50,较上年下降约0.53。由此,华润置地2020年度指标全部达标,继续保持在零踩线的“绿档”阵营。

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现金及银行结余约894.5亿元,同比增长38.3%,现金短债比为2.50,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足,偿债能力较强。同时,华润置地凭借良好的信用评价和发展规模,更易获得多渠道和低成本融资,2020年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为4.08%,较2019年下降37个基点。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三道红线”的监管指标在此背景下产生,新的监管将改变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商业模式上,最终也会在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上得到验证。从行业主要的核心房企来看,2020年华润置地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30.9%,其中开发物业毛利率29.1%,投资物业(含酒店)毛利率66.4%。

一体多元业务生态战略释放价值

为顺应时代变化,房地产企业尝试多元化突围转型。

目前,华润置地已经形成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有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3+1”业务模式,打造城市投资开发运营生态圈。

从“十三五”的“2+X”商业模式,到当前“十四五”的“3+1”业务模式,重要变化就是强调轻资产管理业务(即华润万象生活)的重要性。华润万象生活于2020年12月成功分拆上市。

另一方面,近年华润置地不断发展代建代运营业务,截至2020年末,华润置地累计获取代建代运营项目超过140个,协同主营业务项目落地超过10个,其中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服务楼级别的多个标志性建筑。

地产开发方面,华润置地进一步强化多元化的资源获取能力,年内新获取项目69个,重点聚焦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四大区域以及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等一二线城市。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6809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480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布局与结构优质。

城市更新作为“十四五”规划重点方向,正迎来高速发展红利期。华润置地加码城市更新,主导多个大湾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旧工业区、城中村、旧住宅区、大片区统筹等多种改造类型,承担实施主体、前期服务商、城市更新项目顾问等多种角色。

此外,华润置地还是国内TOD领域最强的领军企业,截至目前已在31个地铁城市落地76个TOD综合体,覆盖地铁路线90余条,建筑规模超过3500万平方米,涉及地铁里程近3000公里。有分析认为,作为各大城市的商业价值汇聚交通枢纽,华润置地无疑能长期从中国经济发展中收获丰厚红利。(经济参考报)

房企土地储备“换仓”,缘何弃三四线回流一二线?
答:对于今后的土地市场布局,更有房企视三四线城市为雷区。8月23日,宝龙地产总裁许华芳在中报发布会上表示,基于市场情况,宝龙下半年会谨慎拿地,会在好的城市拿好的地,将适当降低三四线拿地力度。碧桂园一二线土储占比升至43.61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重仓三四线城市的代表碧桂园,今年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

2023年房企拿地排行榜
答:从新增货值来看,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占据榜单前3位。值得注意的是,前10名的房企中,有7家是央企、国企,2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仅1家为纯粹的民营房企。尽管行业资金压力犹存,但在部分热点城市加快供地节奏、降低拿地门槛等背景下,实力房企仍在积极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拿地规模,因此...

百强房企前8月销售额降了46%,仅10家销售超千亿,数据能说明什么呢?_百 ...
答:这个数据能够说明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确实遭遇了困境,也说明消费者的购房意愿确实降低了。百强房企前8月销售额降了46%,仅10家销售超千亿。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百强房企销售额均值为477.6亿,同比下降幅度高达46.2%。据另外一家研究中心统计,从累计数据来看截至8月底,销售额超千亿元的房企只有...

“两集中”供地新政落地一年 房企投资力度分化
答:最终,经过超150轮举牌,历时近120分钟,该地块被龙光拿下,溢价率高达44.96%。再如广州首批“两集中”出让土地于2021年4月26日至4月27日连续两天共六场集中拍卖中,实现成交总金额906亿元,共出让42宗土地,规模和热度可见一斑。经过两天鏖战,已出现几个“地王”。而就在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根据克...

成都第三批供地325亿收官 热度下降中的企业“众生相”
答:企业“众生相”说到本次拿地的企业,就不得不提及龙湖。不仅仅是因为它是26日拿地的企业中唯一的民营企业,还因为在两天的拍地里,该公司以总金额27.03亿元一共拿下3宗地块,成为拿地榜单中唯一进入前十的民企。继26日连续拿下天府新区万安街道地块、成华区跳蹬河南路9号地块后,龙湖于27日以3....

青岛地铁进入青岛房企10强以房养铁成潮流
答:青岛地铁跻身青岛地产销售10强 尽管在拿地金额方面,青岛地铁未跻身全国拿地金额TOP100名单,但在销售端,青岛地产俨然是青岛房地产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的销售排行榜里,青岛地铁力压华润、绿城、碧桂园、青特等一干老牌房企,以41.9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10位。漂亮的...

上半年300城卖地超2万亿 50家典型房企偏爱哪些城市?
答:近六成百强房企新增货值同比正增长 今年以来,房企更加热衷合作拿地。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4.6%,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5.9%,较1-5月有所下降。通过挂权益拿地总额下降可以看出,房企间合作拿地的...

2020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总结与展望(上篇)
答:十余城市楼市调控政策相继收紧下,商品房销售规模仍强力恢复,前8月销售额同比增1.6%。前8月房地产业开发投资额增长4.6%,但融资“三条红线”明确后房企对资金运用趋于审慎,开工、拿地等增速均会受到一定影响。 总结 1、前8月销售金额回正增1.6%,全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大概率创新高 ……略…… 2020年全年行业销售...

“万通六君子”最后一个地产人,也倒下了
答:在城市选择上,阳光100中国开始专攻二三线城市,把“不拿地王”作为底线,每个城市的拿地楼面价都有一个严格标准。 在如今看来,这样的优秀品质堪称行业楷模...只不过,前后泰禾、华夏幸福,后有恒大、富力等千亿规模房企,少有人关注前10月销售额仅27.95亿元的阳光100中国。 业内普遍认为,阳光100中国作为老牌房企,其...

...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地方城投平台拿地将迎规范化
答:2022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的影响,土地市场也有所承压。与往年拿地TOP10房企中总有几家头部民企的身影不同,今年土拍市场里,被称为“央国平”的央企、国企、城投平台成为绝对的主角。然而,财政部最新出台的政策,或将对当前“央国平”主导土拍市场的格局产生影响。 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