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里的朱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祝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朱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爱情就像放风筝,近了就放一放线,远了就收一收线。无论她离你多远,都在你的掌控中。这就叫欲擒故纵。

怎么欲擒故纵?
答:双方大军展开决战,孟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第一次决战中,兵败被生擒。而此时的诸葛亮却认为“军事”虽胜利,但“政治”却不见得已取得优势,赢了力,不见得赢了心。他想起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决定赢得更深、更远,以彻底解决“南人叛乱”问题的根本。因此,第一次生擒孟获后,为了让孟获...

欲擒故纵是啥意思(三十六计故事之十六——欲擒故纵)
答:四川省成都市南边,有一片葱郁茂盛的柏树林,树林里有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庙,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武侯祠。诸葛亮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很有学问很有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刘备建立蜀国,争夺天下用尽了心血,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七擒孟获就是当中的一个。公元223年4月,...

三十六计中诸葛亮都用过哪些计谋
答: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 笑里藏刀——陆逊在吕蒙白衣渡江对关羽言辞卑微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连环计——赤壁火烧连环 空城计——诸葛亮空城退乱 美人计——王允献貂蝉三十六计详解孙子兵法36计一、胜战计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 1、...

欲擒故纵故事
答:孟获坦诚表示,由于之前对蜀军实力不了解,才会落败。诸葛亮微笑着放他回去,再次交战。如此反复七次,孟获虽被擒获,但诸葛亮仍让他回去组织军队。孟获对诸葛亮的威严深感敬畏,表示南中之人再也不会叛乱,最终蜀军平定了南中,诸葛亮启用当地首领作为地方官吏。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其核心在于让孟获心悦...

欲擒故纵的故事二十字
答: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欲擒故纵的读感怎么写?
答:就这样,一连七次,孟获七战七败。孟获终于表示,自己输得心服口服,愿意死心塌地归顺蜀国。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典型的“欲擒故纵”之计,这是出于政治目的,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平稳的后方,只有后方稳定,蜀国才可以安心北伐。所以,他的政治目的是安抚南方蛮族。而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征服他们,或者消灭他们...

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他若不想出世何必了解天下大势?
答:最好的结局,便是彼此成全 当时的刘备,地小兵微,根本无力争霸天下。经过“三顾茅庐”的渲染,一个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明主形象立即出现在世人面前,加上汉室宗亲的身份,使得刘备在招揽人才方面有了自己的优势。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一个局,用来谋己、谋人、谋天下!刘...

孔明是那一个成语故事的人
答: 欲擒故纵指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当时诸葛亮为了折服孟获,对孟获采取了欲擒故纵的计策,先后七次抓获七次释放,最终折服了孟获解决蜀地的后顾之忧。为诸葛亮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俗语而非成语,...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之计吗?
答: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同意让诸葛亮前来拜见自己,但徐庶却希望刘备能亲自登门拜访。然而,刘备屈尊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这会不会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之计呢?一、诸葛亮淡泊名利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天下动乱之时,往往就是人才辈出之际。才子们或为了锦绣前程,或为了国家大义,纷纷投靠心仪的...

欲擒故纵这个成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讲说的的古代那个故事呢?_百度...
答:这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源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它的本意是:施计的人的真实意图是想拿下对方,但却看似先“放开”对方。跟“舍得”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原故事中孟获被诸葛亮七拿七放,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感到羞愧,并对诸葛亮从心底里服气,表示以后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