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普及教育的措施有哪些 陶行知先生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者&投稿:汤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是我们最关心的—个问题。依我看来,进行幼稚教育之普及要有三个步骤。

(一)改变我们的态度一般人的态度总以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学一两年,或迟学一两年,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很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因此,便不知不觉的漠视了他们的教育,把他们付托给老妈子,付托给街上的伙伴。在这种心理之下,幼稚园是不会发达的。我们要想提倡幼稚园必须根本化除这种漠视小孩子的态度。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关心幼儿的父母,明白幼稚教育之重要,并且愿意送子女进幼稚园。但是他们有一种牢不可破的成见也是要不得的。这成见就是不愿他们的子女与贫苦人家的子女为伍。他们以为自己的子女是好的,贫苦人家的子女是不好的。他们以为贫苦人家的子女进了幼稚园便要把他们的子女带坏了。
因此,幼稚园便成了富贵人家和伪知识阶级的专利品。我们应当知道民国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人中人是要从孩中孩造就出来的。教育者的使命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不应当把好孩子和坏孩子分开,更不应当以为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好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是坏孩子;尤其不可迁就富贵人家的意见排斥贫苦人家的儿女。富贵人家及伪知识阶级的父母倘不愿把新生子女做新中国被打倒之候补者,就应当把自己的子女和不幸的人家的子女放在一个幼稚园里去受陶冶。办理幼稚园的先生倘若不愿把幼稚园当作富贵太太们打麻将时用之临时托儿所,便应当把整个的幼稚园献给全社会的儿童。可是这样一来,幼稚园教师便须明白他们的使命,不是随随便便的放任,乃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
承认幼年生活教育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之出发点;承认幼稚园为全社会幼儿的教育场所,是普及正当幼稚园的出发点。我们必须得到这两种态度,幼稚园才有普及的希望。
(二)改变幼稚园的办法幼稚园的办法是费钱的,不想法节省,必不容易普及。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乡村与女工区。女工区的幼稚园,还可由工厂担负经费,纵使用费太多,尚易筹措。乡间是民穷财尽,费钱较少之小学尚且不易普及,何况费钱加倍的幼稚园呢?所以在乡间推行幼稚园好比是牵只骆驼穿针眼。我们必须向着省钱的方针去谋根本改造,幼稚园才有下乡的希望,才有普及的希望。
(三)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我们要想普及幼稚教育至少需要教师一百五十万人。这是一个最难的问题;因为不但是经费浩大,并且训练不得其法,受了办理幼稚园的训练,不一定去办幼稚园,或者是去办出一个不合国情的幼稚园,那就糟了。幼稚师范是要办的,但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专靠正式幼稚师范去培养全部的师资。我们现在探得一条新途径,很能使我们乐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幼稚师范院在燕子矶设了一所乡村幼稚园,叫做第二中心幼稚园,开办之初便收了三位徒弟,跟着幼稚教师徐先生学办幼稚园,张宗麟先生任指导。前天他和我谈起,幼稚园的徒弟制似可推行到小学里去,并且可以解除乡村小学教员的一个大问题一一生活寂寞。我说:“这是的的确确的。徒弟制不但能解除生活寂寞,并且能促进普及教育之进行。”普及小学教育及幼稚教育非行徒弟制不可。倘以优良幼稚园为中心,每所每年训练两三位徒弟,那么,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这是再好没有的办法。我看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徒弟,行行都普及。木匠到处都有,他是怎样办到这个地步的?徒弟制。裁缝匠,泥水匠,石匠、铁匠,和三万万四千万种田匠,那一行不是这样普及的呢?老实说,教学做合一主义便是沥清过的徒弟制。徒弟制的流弊是:劳力而不劳心,师傅不肯完全传授,对于徒弟之虐待。假使我们能采徒弟制之精华而除去它的流弊,必定是很有成效的。若把这种办法应用到幼稚园里来,我是深信它能帮助幼稚教育普及的。我和陈鹤琴先生近来有一次很畅快的谈话。他主张拿鼓楼幼稚园来试一试。鼓楼幼稚园是最富研究性的,现在发了宏愿要招收徒弟来做推广幼稚师资之试验,是再好没有的了。
以上所说的普及幼稚教育的三个步骤,不过是我个人所见到的,一定有许多遗漏的地方。关心幼儿幸福的同志,倘以别的好方法见教,那就感激不尽了。
(原载1928年2月29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4期)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扩展资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答: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普及教育额师资问题。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是他长期普及教育实践经验后的总结,是为了解决普及大众教育的师资问题提出的。近一个世纪的“小先生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前者是学生被动地学,后者是...

陶行知简介
答:陶行知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陶行知的资料有哪些
答: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避难日本。1931 年春,陶行知秘密回到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推动《申报》的革新起了重要作用。他发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长文,从民族出路的高度,提出了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问题和措施。发表一系列杂文,猛烈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提出“...

提出“富贵病、花钱病、外国病”的教育家是谁?
答:陶行知提出,新创办的乡村幼稚园,要改革这三种弊病,只有“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稚园化成平民的幼稚园”,幼稚园才真正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普及。\x0d\x0a首先,建设适合国情的幼儿园。陶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8%的人口住在...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读后感
答:想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对教育实情作出全面的调查与了解。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出理论,开展办学是在对中国教育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之后进行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国当时的教育形势,包括教育人口的构成、比例,学校开办的数量、地域……。正是因为拥有了事实与数据,陶行...

陶行知与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答:本文通过杜威与陶行游租知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神消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学陶师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学校与社会 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

为什么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教学方式
答: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楷模。青年陶行知留学回国,看到在教育界里面是有不少的办法和填鸭相仿佛,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就认定旧教育有改革之必要。于是,他提出把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

近代陶行知提出哪些观点要学生完成的作业教职员先完成
答:●《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陶先生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说明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 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陶行知回到上海,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主席复信...

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他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两人的思想体系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和侧重点。一、两人学前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1.立足国情,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是一名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主要从事平民教育。他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教育问题,提出要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并提倡把教育平民化。这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