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美学原则包括4个方面分别是? 园林艺术造型的原则是什么?

作者&投稿:夕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植物造景的多样统一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它们之间往往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存在着多样与统一关系。多样与统一即变化与统一,是进行植物造景的基本要求。在植物造景中,运用统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配置的植物在树形、体量、色彩、线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凡是同一树种成片栽植,最易形成统一的气氛。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常用单一树种大量种植形成气势恢宏的景观以震撼人的心灵,如竹林、竹海景观。
2.植物造景的协调性
比例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总结抽象出来的能满足视觉要求的具有协调性的物与物的大小关系,因而具有美的观赏效果。按照比例协调的原理,一般体量较大、立面庄
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如南京中山陵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在结构细致、玲珑、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叶小枝纤、树冠致密的树种,如在南京总统府煦园的周围就配置了诸如黄素馨、杜鹃、迎春、山茶、阔叶麦冬、沿阶草等植物,把煦园四周点缀得精致无比,如同小家碧玉般。
3.植物造景的对比性
对比是指事物正反对立因素之间的一种并列组合关系。用差异和变化的配置手法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对比美具有强烈的醒豁作用,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点,起到造型活跃的作用。在不断对比总结过程中就产生了知识,形成了愉悦的心理。在植物配置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气氛、突出主题或引导游人视线。运用色彩构图中对比色产生的原理,色彩对比强烈时,可创造跳跃、新鲜、醒目的效果。如樟树、法国冬青、龙柏等绿色品种配以紫叶李、红叶碧桃、红花继木等红色系品种;修剪成形的龙柏绿篱、海桐球等与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等相互搭配都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兴奋、热烈或奔放的感受。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
4.植物造景的意境美
在植物造景中运用植物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线条、比例、色彩、质感等造型艺术语言,构成特殊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联想和回味、并借此暗暗流露出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植物造景的意境创造往往是人们借助于植物抒发情怀,寓情于景。比如竹子婵娟挺秀、四季
常青;雪压不垂、风吹不折;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尤其是它那“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的气节更为人所称道。庭园点竹,令人顿感情调高雅,精神愉悦;竹海的疏而不漏、隔而不断,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园林植物造精中的美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这个我不知道。

园林植物造物造建筑的美美术园园长包括4个方面的风格。

园林植物配置时,必须遵守的形式美法则有哪些~

1、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

2、动势和均衡
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5、色彩和季相
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变化统一。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园林植物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式美法则

植物配置,是运用艺术技法把各种植物的所有要素组合起来,以美的形式使园林植物的形象美和基本特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造出美的环境。
园林在城市中的美,已为举世所公认,而植物正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园林植物对园林美的贡献,一般认为主要是向游人呈现出视觉的美感,其次才是嗅觉。有人认为东方比较重视嗅觉的美感,传统喜爱的花卉,大部分是香花,如兰花、白玉兰、茉莉、梅花等。艺术心理学认为视觉最容易引起美感,而眼睛最敏感的是色彩,其次才是体形和线条等。根据这些情况,赏心悦目的植物,除去特殊的癖好之外,最受欢迎的是色彩动人,其次才是香气宜人,然后是体形美、线条美等。因此千百年来,园林植物的栽培与选育者一直围绕着这些喜好或嗜好而忙碌着。
以自然美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植物、建筑景观创作,可称之为园林艺术。由于植物的生长虽然具有时间的变化,但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不易察觉,静的内容胜过动的内容,而且可以触摸,视觉能够感受,感受力持久且丰富多彩,将有形世界中的自然美再现于园林之中,甚至因集锦而提高了等原因,园林艺术可归入造型艺术的范畴。造型艺术的表现原则即为园林艺术造型的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
又称统一与变化的原则。园林艺术应用统一的原则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成、风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的程度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郁闷、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当中有变化(diversity),或是变化当中有统一(unity)。
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性,如沙漠景观、沼泽景观、高山草原景观等,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其中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谐调统一。
2.对比与调和的原则
对比与调和是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园林景观更需要有对比,这才能使景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又要有调和,以便突出主题,不失园林的基本风格。
(1)形象的对比与调和在植物造景中,乔木的高大和灌木的矮宽、尖塔形树冠与卵形树冠,有着明显的对比,但在都是植物、都从树冠上看,其本身又是调和的。
(2)体量上的对比与调和在各种植物中,有着体量上的很大差别,以其长成期一般生态的相差级数的不同来对比,可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如以假槟榔与散尾葵对比,也可以蒲葵与棕竹对比,很能突出假槟榔和蒲葵,而它们的姿态又都是调和的。
(3)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和色度两个方面的差异。差异明显的,如绿与红,白与黑,就是对比;差异不大的就有调和效果。植物叶色大部分为绿色,但也不乏红、黄、白、紫各色,而且绿色还有色度上的广谱范围,从淡绿到墨绿,应有尽有。植物的花色之丰富多彩也是无与伦比的。运用色彩对比可获得鲜明而吸引人的良好效果,运用色彩调和则可获得宁静、稳定与舒适优美的环境。植物造景时就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手法来创造主景或点景。
(4)明暗的对比与调和园林绿地中的明暗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明处开朗活泼,暗处幽绿柔和;明处适于活动,暗处适于休息。园林中很容易利用植物来构成有明有暗的景观,既能互相沟通又能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
(5)虚实的对比与调和植物有常绿与落叶之分;树木有高矮之分,树冠为实,冠下为虚;园林空间中林木葱笼是实,林中草地则是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才使园林空间有层次感,有丰富的变化。
(6)开闭的对比与调和在园林中有意识地创造有封闭又有开放的空间,形成有的局部空旷,有的局部幽深,是园林高于自然的方面之一。在那些真正的自然森林中,只有封闭,难有空旷之处,不免使人心寒胆颤,这是自然风景的可怖之处。园林环境中有封闭又有空旷空间,互相对比,互相烘托,可起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效果。
(7)高低的对比与调和园林景观很讲究高低对比、错落有致,除行道树之外忌讳高低一律。利用植物的高低不同,组织成有序列的景观,但又不能是均匀的波形曲线,而应该形成常说的优美的天际线,即线形无限优美的林冠线,在晚霞或晨曦的映衬下,悠远、宁静。
另外,利用高耸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整形绿篱种植在一个局部环境之中,垂直向上的绿柱体和横向延伸的绿条,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韵律与节奏的原则
诗词中要有韵律,音乐中要求节奏,在希腊文中,韵律和节奏都是同一个字即rhythmos,其原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之外,已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在园林中利用植物单体有规律的重复,有间隙的变化,在序列重复中产生节奏,在节奏变化中产生韵律。如路旁的行道树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植物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比较单调而装饰效果不大。两种树木,尤其是一种乔木与一种花灌木相间排列或带状花坛中不同花色分段交替重复等,产生活泼的“交替韵律”。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各种形式的变化,如方形起伏的城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平直加上尖塔形半圆或球形等形式,如同绿色的墙壁,形成“形状韵律”。又如丹麦用山楂、美国南部用法氏石楠(Photiniafraseri)作绿篱,前者秋季变红,后者春季嫩梢红色,这样随季节发生色彩的韵律变化者,可称之为“季相韵律”。
花坛的形状变化,包括植物种类的变化、色彩及排列纹样的变化,结合起来就是花园内最富有韵律感的布置。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大面积使用图案式花坛(parterre),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另外一种称为花境(border),植物种类并不多,但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而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中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曲交响乐的演奏,韵律无穷。
沿水边种植木芙蓉、夹竹桃、杜鹃花等,倒影成双,也是一种重复出现,一虚一实形成韵律。一片林木,树冠形成起伏的林冠线,与青天白云相映,风起树摇,林冠线随风流动也是一种韵律。植物体叶片、花瓣、枝条的重复出现都是一种协调的韵律……,园林植物产生的韵律可谓取之不尽。
园林景物中连续重复的部分,作规则性的逐级增减变化还会形成“渐变韵律”。这种变化是逐渐而不是急剧的,如植物群落由密变疏,由高变低,色彩由浓变淡都是取渐变形式,由此获得调和的整体效果。
4.主体与从属的原则
园林中景物很多,但往往人为地区分为主体和从属的关系,也就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园林属人工造景,出于经济的、环境的条件或苗木供应等各种因素的缘故,造园者往往只能注重某一景物或某一景区,而把其余置于一般或从属的地位。
在植物造景中,一般而言,乔木是主体,灌木、草本是从属的。强调或突出主景的方法,可以采用:
(1)轴心或重心位置法把主景安置在主轴线或两轴线交点上,从属景物放在轴线两侧或副轴线上。自然式园林绿地中,主景应放在该地段的重心位置上。这个重心可能是地形的几何中心,也可能是地域中植物群体的均衡重心,也可以是地域中各空间的体量重心。
(2)对比法在前述的对比技法中,形体高大,或形象优美,或色彩鲜明,或位处高地,或在空旷处独一无二,或在横向景物中“鹤立鸡群”者,一般都是主景,其余则为从属景物。
5.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在立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宜的则为稳定。
规则式园景是在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景物,其品种、形体、数目、色彩等各种量的方面都是均衡的,对称均衡给人以整齐庄重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园林景物不可能是绝对对称均衡的,但仍然要获得总体景观上的均衡。这包括各种植物或其他构成要素在体形、数目、色彩、质地、线条等各方面能体现出量的感觉,要从各方面权衡比较,以求得景观效果的均衡。这叫做不对称均衡,也称为自然均衡。不对称均衡赋予景观以自然生动的感觉。
在立面上看,一个物体或一处景物,下部量大而上部量小,被认为是稳定的。园林是人造的仿自然景观,为取得环境的最佳效果,一般应是稳定的。因此,在那些干细而长,枝叶集生顶部的乔木下应配置中木、下木使形体加重,使之成为稳定的景观。比如桉树,在风雨中摇晃起来,不稳定感十分强烈,当有中下乔木的树冠相烘托时,其摇摇欲倾之势就大为减弱了,稳定感明显地增加了。
6.比例与尺度的原则
所谓比例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其中既有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用数字来表示,而是属于人们感觉上、经验上的审美概念。例如日本的古典园林,由于面积较小,传统上的配置无论树木、置石或其他装饰小品,都是小型的,使人感到亲切合宜。大型园林如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宽敞轴线上,水池、草地、大乔木、纪念碑等都是大型的,使人感到宏伟。这种亲切感和宏伟感都是比例适当而形成的。所以运用比例这个原则,从局部到整体,从近期到远期(尤其植物体量的增大),从微观到宏观,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与客观的需要能否恰当地结合起来,是园林艺术设计上成败的关键。
尺度在西方认为是十分微妙而且难以捉摸的原则,其中既有比例关系,还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联系到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所熟悉的大小关系。
园林是供人赏用的空间景物,其尺度应按人的使用要求来确定,其比例关系也应符合人的视物规律。这对于做主景的植物等景物,设立在什么位置上这一问题就有一个尺度和比例的要求。依据统计分析,在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最舒适的观赏视角在立面上为26°~30°,在水平面上为45°。以此推算,对大型景物来说,合适的视距为景物高度的3.3倍,小型景物约为1.7倍。而对景物宽度来说,其合适视距则为景物宽度的1.2倍。造园者在园林中要设置一株孤立树做主景时,周围草坪的最小宽度就需以这一规律来限定。否则,就达不到对该树的最佳观赏效果。
观赏景物因视线的角度不同又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平视使人感到平静、深远;仰视使人感到雄伟、紧张;俯视则感到开阔、惊险。在园林中,创造不同的观赏视角,使高低上下、四面八方都有景可赏,使园林空间有丰富的层次,景色绚丽多姿。

如何设计园林景观
答:什么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基本要素:山水、地形、植物、建筑硬景观: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人造的。软景观: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自然的。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原则
答:3.5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

园林绿化工程师毕业论文怎么写
答:林植物造景历史探源入手,研究了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的原则及基本方法。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原则;方法1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宋、元、清初时期为我国园林园林植物造景是在园林造景艺术指导下,在满足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植物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技巧
答:因地制宜,因借得景。红花金果、青枝绿叶、幽香馥郁、色香染景,使人心境平和,神清气爽,舒心宜人。2、四时造景,体现季节性变化 借助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及自然气象的变换,来创造四季不同景色,使四季有景可赏。遵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设计原则,营造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体现季节变换的景观美景,...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
答: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理念是什么?
答:园林绿化设计的三大基本理论 1.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绿化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涉及了许多科学,例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涵盖不了园林绿化设计,所以要充分研究和了解实地详情,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科学也是“以自然为本”...

试述园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及其表现
答:造景中应用的园林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3大类。园林植物造景原则有根据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多样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平衡、均衡、韵律和节奏及统筹安排等原则。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绿量与景观质量不成比例、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没有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正确预见。最后...

植物配植应注意几点?
答:2.2植物造景 运用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要素(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 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 2. 3园林植物配置 按植物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 草皮和地被植物等)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3园林...

景观效应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以及扬州文昌路上的古银杏,都是胜杰一绝、乾坤大局的镇景之物。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谐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造景手法,创造富有季相色彩并具有丰富园林空间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给人以美(自然美和人工美)...

苏雪痕的的内容是什么?
答:植物遣景的艺术性方面,作者不仅就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即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对称均衡和节奏韵律,结合植物组景实例进行了阐述,而且对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植物造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评价。例如,广州部分,从分析鼎湖山的自然群落类型及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长期引种驯化的植物)开始,然后对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