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探  区域地球物理

作者&投稿:弓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概述

1985年在开展宝安等4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部分)调查工作时,以纵坐标20°带200km线为界分东、西两区,东区448km2面积采用1∶5万比例尺500m×50m测网;西区443km2面积采用1∶10万比例尺1000m×100m的测网,进行磁法测量普查。通过以上工作,共圈定磁异常47个。根据磁场变化特征,全区划分为8个磁场区(带)并进行地质解译。同时系统测定了该区各类岩石(矿)的磁参数,掌握了岩石的磁性特征。在电法测量方面,没有系统开展电法工作,仅在区内打鼓岭铁矿区和山仔下多金属矿区进行过1∶1万和1∶1000的电法剖面工作。此外,罗湖-深圳水库一带开展构造地质电法普查,及罗湖桥-南头开展水文与工程地质电法普查工作。2008年开展的“深圳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中,第一阶段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和活断层深部结构大地电磁阵列探测。邻近香港地区进行过区域重力调查,该区重力场通过632个站(包括499个陆地站和133个海底站)测取。同时根据数字岩区模式进行了岩区校正。

二、磁法测量

(一)区域磁性特征

1.地磁要素

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0年编制的地磁图中,获悉深圳地区的地磁要素为:

1)正常地磁场水平分量(Ho)为37958nT。

2)正常地磁场垂直分量(Zo)为22577nT。

3)地磁倾角(I)为30°40′2″。

4)地磁偏角(D)为1°24′1″西。

5)地磁场垂直分量纬度变化为13nT/km。

到1980年后,地磁倾角增大12′,对推断解释无影响。

2.岩石的磁性特征

(1)测定方法

1985年利用实测地质剖面和异常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以磁秤法第二位置的方式测定,并将仪器向南转一角度使仪器灵敏度提高至3 nT左右,测定标本的3个轴6个面共24次读数进行计算整理,对读不出数的标本视为无磁性。

(2)沉积岩磁性特征

1)泥盆系:泥盆系沉积岩分布于深圳市的中北部和东部,局部岩石具有磁性,主要为含铁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矿物为磁铁矿,呈浸染状,其磁化率几何平均值在(90~1200)×10-6 4π(SI)之间变化,剩磁较强,几何平均值为(50~6770)×10-3 A/m,一般能形成200~800nT。

2)下石炭统:石磴子组地表出露仅见于葵冲丰树山、高圳头等地,由灰岩和大理岩组成,磁测反映不具磁性。测水组主要沿深圳断裂带分布,其下段的下部磁性岩石由于铁质含量不均,磁性变化较大,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100~800)×10-64π(SI),剩磁几何平均值为(200-1200)×10-3A/m,最大可达12500×10-3A/m,一般可引起200~600nT连续的磁异常带;测水组上段上部的含铁砂岩、石英片岩等磁性比下段下部稍弱,其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30~380)×10-6 4π(SI),剩磁为(80~2600)×10-3 A/m,一般可引起100~200nT的磁异常。

3)下侏罗统:金鸡组和桥源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葵冲之北,金龟—罗屋田一带。岩性为石英砂岩和泥质页岩等,一般无磁性。但在金鸡组的局部地段因受蚀变、变质等作用,局部含磁性矿物富集,其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绢云母板岩等,经岩矿鉴定铁质含量为3%~5%,其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70~765)×10-64π(SI),剩磁较强,几何平均值为(70~2800)×10-3A/m,一般可引起200~400nT的磁异常。

4)下中侏罗统:塘厦组分布于布吉-横岗一带,岩石一般不具磁性,但局部地段因夹有中酸性熔岩而具有一定的磁性,或因侵入岩侵位围岩受接触变质形成磁铁矿,而具有磁性。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70~390)×10-6 4π(SI),剩磁为(50~500)×10-3 A/m,一般可引起100~200nT的磁异常。

(3)火山岩磁性特征

深圳市的火山岩分布于中部梧桐山、东部坝光-笔架山、七娘山等3处,岩石一般不具磁性。但局部英安-流纹质凝灰岩,由于含磁性矿物而具有较强磁性,磁性率几何平均值为(400~1300)×10-64π(SI),剩磁为(50~11000)×10-3 A/m,一般可引起100~300nT的磁异常。

(4)侵入岩磁性特征

1)中侏罗世大岭山序列:盐田坳单元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质混染岩等,一般属弱磁性或无磁性。其磁场普遍反映为较高背景值,强度一般为100~150nT,磁化率为(30~600)×10-6 4π(SI),剩磁为(30~170)×10-3 A/m,能在高背景的磁场上产生个别点的跳跃。

2)晚侏罗世龙岗序列:王母单元和屯洋单元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因局部磁性矿物富集而具有一定的磁性,其磁化率一般为(200~5000)×10-6 4π(SI),剩磁为(70~1700)×10-3 A/m,一般可产生200~400nT的局部磁异常;在屯洋单元西南侧大梅沙一带具较强磁性,磁化率为(200~1700)×10-6 4π(SI),剩磁为几十10-3 A/m至4000×10-3 A/m,此处出现明显的磁异常,实测强度为200~500nT。

3)早白垩世高潭序列:主要分布有白芒、南头、赤澳、下径心、鹅公等单元。其中白芒单元普遍具有一定的磁性,而南头单元仅在北侧与元古宙变质岩接触带的局部地段见石英正长岩具有较强磁性。白芒单元经岩矿鉴定含磁铁矿,通过重砂分析磁铁矿含量达23g/10km。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630~12000)×10-6 4π(SI),剩磁变化较大,几何平均值为(60~1600)×10-3 A/m。

4)晚白垩世樟洋序列:主要有大新、插旗山、半天云等单元,岩性以花岗斑岩为主,一般不具磁性。

(5)变质岩磁性特征

变质岩分布于西部福永、梅林至深圳水库一带,磁测岩性主要为石英片岩、云母片岩、黑云母斜长变粒岩和混合花岗岩等。这类岩石一般不具磁性,反映多为平稳的负磁场,强度在-50nT至-100nT。

(二)区域性磁场分布与解释

深圳市的沉积岩一般以平缓的负磁场并局部有异常变化为其特征,而岩浆岩则常以正磁场出现。全区大致划分为8个磁场区(带)。

1.白芒-南头正、负磁场区

该磁场区位于西部九围一白芒-板田、南头一带。

1)白芒跳跃正磁场区:位于九围-白芒-板田一带,面积约180km2。强度一般为50~100nT正异常。该磁场区是由白芒单元侵入岩体所引起。

2)南头-福田低弱平缓磁场区:位于南头-蛇口-福田一带,以土50nT并以负值为主的平缓磁场与特征。磁场区的东北部一般为低弱平缓的正值,南部为低弱平缓的负值,其分布范围与南头单元侵岩体边界基本吻合。另外,南头与白芒两单元之间,地表为无磁性的元古宙变质岩,在其东部相应部位出现升高的磁场,推测在变质岩的下部两个单元侵入岩体可能相连;而在西部相应位置强度则为负磁场,推测两个侵入岩体不相连或埋藏较深,该处变质岩厚度较大。

2.黄田-西乡平缓负磁场区

该磁场区位于西部福永-西乡一带,北东侧与白芒跳跃正磁带相接,以-50nT至-100nT的平缓磁场为其特征。该区地表出露变质岩、混合花岗岩及第四系,经测定这些岩石均不具磁性,磁场带基本是变质岩系的反映,因此推测第四系覆盖层之下,仍是变质岩的分布区。

3.布吉-横岗正负跳跃低值磁场区

该磁场区分布于罗湖-布吉-李朗、横岗一带,西与白芒磁场带相连,东侧为赤水洞-横岗异常带,以±20nT至±80nT的跳跃磁场为其特征,地表出露塘厦组,磁场区南部为变质岩,北部有小面积的测水组出露,这些地层岩石一般为无磁性,但局部地段塘厦组含火山碎屑岩,具有一定的磁性,因此在低弱磁场背景上出现较明显的局部异常。

4.赤水洞-横岗正负伴生异常带

该异常带位于中部赤水洞-横岗一带,基本沿深圳断裂带(田螺坑断裂南段西侧、横岗断裂北段东侧)展布,走向北东。异常带由赤水洞和横岗4个异常组成,呈带状分布,正负相间,负值在北西测,其中有两个异常规模较大,长6~10km,宽200~1000m不等。峰值强度200~800nT,最小值为-200nT至负数百纳特(nT)。呈锯齿状跳跃,梯度大,连续性好,与断裂带分布有关。异常所对应的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据异常展布与岩石磁参数测定结果分析,岩层本身含有铁质,是由于受强烈的动热变质形成磁铁矿所致,同时异常带受深圳断裂带控制。

5.梧桐山平稳正磁场区

该磁场区分布在梧桐山周围,以强度100~130nT的平稳正磁场为其特征。出露的岩石为梧桐山群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一般不具磁性,这表明磁场的成因与出露的火山岩关系不大,而可能是深部磁性岩体的反映。在磁场区东部与盐田一小梅沙(中侏罗世或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升高磁场带相接,且与相接部位的磁场反映基本相同。另从区内岩石磁性资料分析,推断深部磁性岩体可能为中酸性侵入岩体。

6.盐田-小梅沙升高正磁场区

该磁场区位于东部盐田-小梅沙一带,向南延伸入海,陆地面积约13km2。以300~500 nT的升高正磁场为其特征。异常区出露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和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岩石磁性测定结果,普遍具较强的磁性,这表明异常是与对应的磁性岩石所引起。

7.盐田坳-屯洋正负伴生磁场区

该磁场区位于东部三洲田-赤澳-屯洋一带,磁场总体特征为正负伴生,负值在北部,正值强度一般为50~150nT,负值相对较弱,一般为-20~-100nT,个别达-200nT。该区主要出露中侏罗世盐田坳单元、晚侏罗世屯洋单元、早白垩世赤澳单元等侵入岩,北部边缘出露泥盆系沉积岩。以上岩体和地层一般属无磁性或弱磁性,这表明磁场起因与地表出露岩石关系不大。从磁场反映的特征来看,可能是深部磁性体的反映,推断有隐伏的具磁性的岩体存在。

8.坝光-南澳低弱负磁场区

该磁场区位于东部葵冲金龟-坝光-南澳一带,以-30~-80 nT的平缓磁场为其特征,与相邻磁场区有明显的区别,在其局部地段叠加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局部异常。该区出露的地层岩石,如火山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灰岩以及花岗岩等,一般为无磁性,显然这平稳低弱磁场区是其本身的反映。

三、电法测量

(一)打鼓岭铁矿区和山仔下多金属矿区

1.岩(矿)石电性特征

经对野外岩石露头采用小四极及小测深法进行电阻率及极化率测定,区内的大理岩电阻率平均值为657Ω·m,极化率平均值为22%;中粒黑云母粉砂岩电阻率平均值为1152Ω·m,极化率平均值为6.4%;绢云母粉砂岩电阻率平均值为1745Ω·m,极化率为14.7%;变质砂岩电阻率平均值为800Ω·m;绢云母片岩电阻率平均值为2049Ω·m;极化率平均值为16.5%;花岗岩电阻率平均值为590Ω·m;半风化花岗岩电阻率平均值为730Ω·m极化率平均值为153%;风化花岗岩电阻率平均值为1098Ω·m,极化率平均值为11.5%;块状黄铁矿电阻率平均值为0.2Ω·m;浸染状黄铁矿电阻率平均值为9Ω·m;磁铁矿矽卡岩电阻率平均值为16Ω·m。

由此可见,山仔下黄铁矿的电阻率最低,磁铁矿矽卡岩属低阻体,通常可引起复合联合剖面的正交点;打鼓岭的绢云母片岩和绢云母粉砂岩的电阻率及极化率均较高,而花岗岩、大理岩以及变质砂岩的电性差异不大。

2.电法异常解释

1)打鼓岭区:通过复合联合剖面法和激发极化法,明显地反映该区存在3个不同的电性层。测区南部普遍而有规律地反映为高阻层,曲线跳跃变化较大,是该区电阻率最高的一层,为大片晚侏罗世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出露地带;第二电性层位于测区中部,曲线稳定,为该区电阻率最低一层,并被大片第四系所覆盖,厚度可能较厚;第三电性层位于测区北部,电阻率介于上述两电性层之间,属中阻层,为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大理岩的反映。

2)山仔下区:该区只在铁帽分布地段布置了电法剖面工作,采用激电、联合剖面法。在引起磁异常的含磁黄铁矿、含铜黄铁矿的鹅公吉区出现激电异常和联合剖面的正交点。

(二)罗湖-深圳水库电法普查

1.电性特征

1)岩石电阻率特征:普查区主要地层岩石为下石炭统、元古宇变质岩、第四系等,应用小四极露头法,获得元古宙条带状混合岩电阻率常见值1678Ω·m;下石炭统片岩、千枚岩、片理化砂岩电阻率常见值2265Ω·m;砂岩、凝灰岩电阻率常见值2881Ω·m。

2)断裂破碎带电阻率特征:断裂破碎带的电性特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破碎带含水而形成低阻体;二是由于破碎带被硅化岩脉贯入形成的高阻体。

3)地层视电阻率特征:联合剖面视电阻率在元古宙地层中,由西部中阻区到中部黄贝岭至深圳水库堤坝附近为低阻区,再往东下石炭统跃变为带状、台阶状的高阻区,至东面莲塘附近第四系覆盖区又呈现为低阻区。

2.电异常解释

通过复合联合剖面法普查和电测深剖面测量,大致圈定了4组视电阻率低异常带,大致呈北东和北北东向展布,并推断为含水构造破碎岩带所引起。另外根据联合剖面视电阻率曲线正反交点、拐点和同步升降点连结轴,初步解释了罗湖断裂带13条北东向断层、两条北西向断层的分布位置。

(三)罗湖桥-南头电法测量普查区

1983年,该区开展的1∶2.5万比例尺的水文及工程地质电法普查,面积约100km2。通过电测深、复合联合剖面、自电、激发电位等方法试验后,确定以复合联合剖面法为主、电测深为辅的工作方法。因该项工作当时还在进行中,详情可查阅该普查报告。

四、浅层地震勘探和大地电磁阵列探测

2008年在进行“深圳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采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笫一期的探测目标主要有:横岗-罗湖断裂束、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丹竹头(观澜圩)断裂。应用美国劳雷公司生产的NZXP型24道地震仪、采用人工锤击震源。完成38条浅层地震测线,总长度10.469km。探测结果表明:横岗-罗湖断裂束是一系列走向北东的断层组成,倾向以北西为主,局部地段倾向南东,总体表现为逆断层,部分地段为正断层;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原报告称莲塘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为正断层;丹竹头(观澜圩)(原报告称温塘-观澜断裂)为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平移正断层。

另外,采用大地电磁阵列方法首次在深圳城市中心地带进行高密度点位的系统测量。应用了远参考道观测、数据处理采用人工选图和robust数据处理技术,获得优良级别的视电阻率曲线。根据大地电磁二维电性结构模型以及一维反演结果,结合地质情况分析:推测隐伏基底中元古代地层电阻率总体在100Ω·m,泥盆纪鼎湖山群地层、电阻率总体100~1000Ω·m,石炭纪测水组地层电阻率为10~400Ω·m,侏罗纪吉岭湾组火山岩电阻率为10~100Ω·m,第四纪沉积物电阻率为10Ω·m,白垩纪花岗岩体相对应的电阻率最高,总体在1000Ω·m以上。对断裂带探测,发现了4处区域性断裂和9处局部断裂。从北东向断裂构造在深部带状展布以及电性异常带在浅层位向局部集中的特征,可能反映了测区主干断裂在浅表分支、而深部趋于复合的展布特征。北西向断裂在仙湖段向南西缓倾斜而在石樟坑水库附近,则向北东陡倾斜。根据各剖面的一维反演结果,发现深部较普遍地存在低电阻率层,低阻层埋深一般在10~30km,局部可达更深层。

五、重力测量

据1997年前《香港区域构造背景:新重力模型的意义》一文的报道,毗邻香港地区进行过区域重力测量,其读数与1971年国际重力标准网相连。通过布格重力异常图的计算得2.62×103kg/m2的还原密度,代表着已知的岩石类型并接近于不同花岗岩体所测的平均密度。大于-30mGal最低重力异常值出现在元朗的南部和西部,大于-20mGal的低值带穿过香港北西部。在香港东南部,一个南东走向的陡倾负异常梯度带发育于沙田和港岛之间,最西端可以追踪到大屿山,异常等值线向南突出,重力异常值向海面持续升高,并在港岛东南15km处达最高值5mGal。在香港北部,显示出低重力梯度区的局部变化,如在元朗西部可见到一条北北东向异常脊,而北东向的异常脊则出现在沙田北部,其余北北西向和东西向异常脊也有所显示。

应用欧拉反褶积技术,无需事先知道地质构造资料或岩石的物理特征,即能判定源区的位置和深度。根据该区重力测量数据求得的欧拉解形成了线状、弧形和“S”形等异常。当构造系数取值1时,显示的异常最为清晰,并给出深度解范围为1~8 km;当构造系数取值2时,一些异常拉长了,并明显出现新异常。线性异常的长度变化范围通常为2~10km,宽度可达500m。这些线性异常一般被认为代表中地壳顶部和上地壳中的断层,4组近平行的主干线状异常被厘定为北东向组、南北向组、北西向组及东西向组。其中部分异常位于或临近地表显示的断层带,说明断层陡立地穿入上地壳;有些异常不与地表显示的断层带相对应,可能是代表未切至地表的断层。以线状异常组之间的交切关系分析,东西向断层最老,然后是北东向断层,北西向和南北向断层是最新的。北西部清晰的“S”形异常或许起因于北东向走滑断层之间的逆掩断层。

香港地区建立的地壳模型,下部由狭长的北东向长英质中下地壳组成,两侧为更富铁镁质的太古宙及元古宙岩区;上部则被约6km厚的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及显生宙所覆盖。这个构造模型与上述重力资料相吻合,并从岩浆岩的锆石中识别出显生宙至新太古代的残留年龄而得到证实。例如:九龙、沙田及针山一带的花岗岩具有最多的幔源组分和最少的地壳混染;而其北西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强的太古宙特性,而东南部的花岗岩则显示出渐强的元古宙特征。太古宇与元古宇之间的不连续面起到了通道的作用,使到幔源岩浆上侵至上地壳,并周期性地切穿上覆地层,表现在拉伸型花岗岩体的侵入,破火山口的发育及宽脉状杂岩的定位。

中下地壳的北部存在一个不连续面,基本位于深圳断裂带之下,欧拉异常表明该边界断裂走滑变形下延至可观的深度。该不连续面认为与华夏地块内的主干剪切带有关,粤东莲花山断裂带是中下地壳北东向主干剪切带在地表的出露,其形成时期最大可能是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作用在华夏地块边缘的区域应力影响,该断裂带反复活动,对中国东南部的地质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以往区域地质及物探、化探工作~

1953—1959年间,先后有中苏十三地质大队、新疆地质局、新疆有色地质局、新疆冶金勘探公司等单位在本区开展过1:100万、1:20万、1:5万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编绘了涉及工作区的1:100万、1:50万地质矿产图。由于所形成的各类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程度较低,存在问题较多,工作精度难以满足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要求,无太大的利用价值。

图1-1 研究区研究程度图

1972—1979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先后在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交了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报告首次系统、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了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分布等特征,并指出了找矿方向和成矿远景区,为该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系统、可靠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是区内研究程度最高、最系统的基础性地质资料。
1973—1983年,新疆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在伊犁阿吾拉勒山西段开展了以找铜为主的综合普查评价工作,编制了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结报告。该报告在系统总结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岩浆活动规律、成矿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划分了成矿远景区,指出了今后的找矿前景,但对本区内已发现的铜矿(化)点未作进一步的评价研究工作。
1979年,冶金部物探公司航测大队在新源地区开展了1:2.5万航空磁测工作,在工作区内共获得磁异常55个,其中Ⅰ、Ⅱ类异常主要集中于阿吾拉勒山南坡的中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现为东图津河组),认为该套地层是赋存火山岩型磁铁矿的成矿远景区。但该项工作对铜、铅、锌及赤铁矿型铁矿的研究较少。
1980年以前,新疆地质局、新疆有色地质局等单位先后在阿吾拉勒、新源铁木里克、坎苏一带开展过1:5万至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编有工作总结或说明书,指出此地区具备普查找矿的有利条件。但工作方法比较落后,其采样部位、粒度、布点原则及密度等试验近乎空白,所用的方法有效性差,且分析元素少,灵敏度低,贵金属元素未作分析等,地质找矿效果不显著。
1986—1988年,国家“305项目” 办委托青海物探大队完成了伊犁幅1:50万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圈出多处综合异常,显示该区具有寻找铜矿的良好前景。这一成果为本次工作选区提供了主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2000—2002年,新疆地调院在西天山巴斯台—式可布台一带(工作区西邻)进行了1:1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明了Au、Cu及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规律及成矿特点,圈定以铜为主的各类综合异常18处。2001—2002年筛选了以上地区的重点异常4处,采用地物化、地表工程、钻探等方法手段进行了检查评价。通过异常检查,在巴斯台地区发现了塔尔得套铜矿及甫太巴依乔克找矿靶区,显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该项工作的开展也为本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区的区域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地面物探和中-大比例尺化探扫面工作比较零星,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上述工作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较为充实的基础资料。

一、研究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研究区跨越新疆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88°30′~95°30′,北纬43°40′~46°00′,范围近6万km2,各地物探工作程度差异较大,资料不系统。这里仅根据收集到的物性资料,对研究区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研究区岩、矿石的密度特征
各时代地层的平均密度值一般随地层从老到新有规律地减小,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之间均有一定的密度差,各地层间的差异随地区和环境不同而经常变化。研究区内部分地区地层的平均密度如表1-5所示。

表1-5 东准噶尔部分地区地层密度统计表


续表

研究区内广泛分布泥盆系、石炭系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层的平均密度为2.78g/cm3。区内还广泛发育各时期的侵入岩,从酸性—中性—基性,其密度是逐渐增加的。东准噶尔部分地区侵入岩和火山岩平均密度如表1-6所示。

表1-6 东准噶尔部分地区侵入岩和火山岩平均密度表

(据新疆物探队)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火山岩岩层的平均密度高于沉积岩,基性侵入岩的密度一般高于沉积岩、火山岩。因此火山岩类和基性侵入岩可能产生高重力异常。
研究区内一些矿区各种矿石(或矿化岩石)与围岩一般有明显的密度差异,东疆及北疆一些矿石(或矿化岩石)的统计资料如表1-7所示。根据这些密度资料可知,利用重力勘探探测铜、铁矿床是有效的方法。

表1-7 东疆及北疆一些矿区矿石(或矿化岩石)的密度  [ρ/(g·cm-3)]

(据新疆物探队)
从表中可以看出含矿岩石或矿石的密度较大,一般均大于2.90g/cm3。
根据上述沉积岩层、岩浆岩和矿石的密度资料可知,各时代地层间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可根据地层的密度特征对比划分地层;侵入岩和沉积岩有稳定的密度差异,根据密度资料可圈定隐伏岩体;各种矿体与围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均有显著的密度差异,在地形条件好的情况下,可直接应用重力测量方法找矿。
(二)研究区岩、矿石的磁性特征
研究区内的沉积岩层,如砂岩、页岩、粉砂岩、灰岩等一般无磁性,区内广泛分布的泥盆系、石炭系火山岩磁性变化较大,在地表可以引起n×100nT呈锯齿状跳跃的异常,这是火山岩地层的明显特征。
侵入岩从酸性—中性—基性,其磁性也是逐渐增加的,花岗岩的磁化率(k)值为1400×10-64πSI(k),剩余磁化强度(Mr)值为420×10-3A/m,闪长岩的磁化率(k)值为2500×10-64πSI(K),剩余磁化强度(Mr)值为1000×10-3A/m,辉长岩的磁化率(k)值为2390×10-64πSI(k),剩余磁化强度(Mr)值为1540×10-3A/m。同种侵入岩的磁性比较稳定,因此,岩体或隐伏岩体可能引起幅度变化较小的磁异常。
铜、铁矿石的磁性较强,可以引起明显的局部磁异常。如磁铁矿的磁化率(k)值为6360580×10-64πSI(k),剩余磁化强度(Mr)值为1626950×10-3A/m。采用磁法找磁铁矿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根据磁性可以划分岩性,圈定岩体、构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直接寻找铁磁性矿物含量高的矿体。
(三)研究区岩、矿石的电性特征
岩石、矿石的电阻率特征是变化范围最大的物理特征之一,很难在如此大的区域内统计岩石的电阻率。但根据各矿区的物探工作结果可知,金属矿物含量增加,岩石的电阻率降低;破碎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小于完整岩石;含水性好的岩石电阻率降低。
一般的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的极化率小于2%,而含硫化物的矿石(矿化岩石)的极化率一般大于3%,随着硫化矿物的增加,极化率增大,在研究区内各铜、金矿床都有幅度不同的极化率异常。因金铜矿床与硫化物密切相关,极化率是本区金铜矿床的特别找矿标志,但极化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矿体品位成比例。另外,炭质岩层会产生明显的幅度较大的极化率异常,这是激发极化法直接找矿的最大干扰因素。
二、研究区矿床地球物理模型
根据上述物性参数特征,前人曾总结出本区综合找矿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磁、高重、高极化率和低电阻率”。但具体到不同的矿床,由于成矿地质条件的变化,地球物理模型也有细微的变化,根据物性特征及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而采用最佳的地球物理方法,则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研究区内一些已知的典型的金铜矿床的地球物理模式如下:
(一)典型金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1.北山金矿为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高硫型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矿体主要受构造和侵入脉岩控制,采矿结果显示,矿石含金品位与黄铁矿化程度有共消长关系,在获得高相位(高极化率)异常的部位,在探槽中采样,平均含金品位为7g/t以上。所以,与黄铁矿化有关的金矿体与围岩有明显的极化率差异。在矿区还进行了高精度磁测,磁测结果主要反映了岩性的变化。几种物探方法中,激发极化法较为有效。
2.黄南金矿为高硫型岩浆热液型矿床
金矿体与硫化物关系密切,在金矿体分布的区域,有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在老采坑处有突出的局部自然电位异常。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金矿床的电性特征(极化率)主要与硫化矿物含量有关,当硫化物浸染状分布在岩石中时,矿体和围岩的电阻率差异较小,极化率差异明显。矿体和围岩的磁性差异主要是岩性不同引起的磁性差异,岩石含金不会引起岩石的磁性变化,矿体和围岩磁性差异有时并不明显。因此,采用激发极化法和磁测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对金矿勘探更为有利。由于硫化矿物的存在,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产生自然电位异常,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作为金矿普查的方法。
从研究区各金矿区的成矿条件看,金矿体的成因有多种类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侵入体接触带型、陆相火山岩型等,产生的物性差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金矿的物探工作应定位为寻找高阻脉、接触带、破碎带、岩体等间接找矿工作,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硫化物含量较高,激发极化异常明显),可以进行直接找矿。
(二)典型铜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1)乌伦布拉克铜矿为角砾岩筒型矿床,矿体极化率一般在4%~10%之间,最高达15%~20%,磁化率在200×10-6~2680×10-64πSI之间,围岩岩性为火山碎屑沉积及钙质砂岩等,极化率一般小于2%,磁化率小于50×10-64πSI(k),矿体和围岩没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因此,在乌伦布拉克铜矿区的有效物探工作方法为激发极化法和高精度磁测。
(2)索尔库都克铜矿为夕卡岩型矿床,矿体极化率一般在10%左右,最高达66%;矿石密度一般为3.06~3.18g/cm3之间;含黄铜矿黄铁矿安山岩矿石或矿化岩石的磁化率(k)值为(3200~4437)×10-64πSI(k)之间,剩余磁化强度(Mr)值为(990~2730)×10-3A/m,围岩为安山岩、玄武岩等火山岩及侵入岩,它们的极化率一般小于3.5%,磁化率(k)值小于2700×10-64πSI(k),剩余磁化强度(Mr)小于900×10-3A/m,密度小于2.90g/cm3,矿体和围岩之间有明显的极化率、密度和磁性差异。本区找矿的有效方法为重力、磁法和激发极化测量,其中极化率异常与矿体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激发极化测量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
(3)绿石沟铜矿为夕卡岩型矿床,含铜矿体和磁铁矿矿体可引起3%~5%的极化率异常;矿石密度一般在3.12~4.34g/cm3之间;含铜磁铁矿化夕卡岩的磁化率(k)值高达624278×10-64πSI(k),围岩岩性为砂岩、灰岩、凝灰岩、花岗岩等,它们的极化率一般小于2%,磁化率(k)值小于1200×10-64πSI(k),密度小于2.81g/cm3,矿体和围岩之间有明显的极化率、密度和磁性差异。由于矿石中的磁性矿物含量高,高精度磁测成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根据以上实例,对比围岩和矿体的物性参数,可以看出铜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为“高重、高磁、高极化率”。采用重力、磁法和激发极化法都是寻找铜矿的有效方法,但各个铜矿床的成因不同,其物性差异会发生变化,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异常与矿体的密切关系也不同,因此,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方法勘探,突出某一主要方法可得到最佳地质解释。
三、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一)布伽重力异常特征
根据新疆东北部布伽重力异常图(图1-7),东准噶尔地区重力场具有明显的块状镶嵌与北西向条带状重力异常梯度带相间出现的特点。布伽重力异常值普遍较高,平均值为-110×10-5m/s2,最高为-70×10-5m/s2。区域重力异常主要由莫霍界面引起,据此计算的莫霍界面起伏变化较大,最大落差可达12km。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幔坳区,深约60km;布尔津-富蕴幔隆区,深约43km;二台幔坳区,深约50km;将军庙幔隆区,深约45~47km;北天山幔坳区,深约53km。在各区之间有非常突出的布伽重力异常梯度带,一般均为深大断裂的反映。研究区内有卡拉麦里、阿尔曼泰等深断裂及库普大断裂等大断裂,这些区域性深大断裂的长期活动,及其附近地区各种岩浆岩的广泛发育,为研究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成矿条件。

图1-7 新疆东北部布伽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

(二)航磁异常特征
按新疆北部航磁异常强度、走向、形态、规模及其所反映的岩相,侵入体类型和构造特征,可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大异常区。
1.乌伦古磁异常区
该区西越塔城,经和布克赛尔一福海—扎河坝—阿尔曼泰一带,异常区呈向南弯曲的弧形,西翼异常为北西—南东向展布,东翼为北西南—东向展布,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定向展布是本区的特点,反映了造山带所特有的构造规律,正异常一般600~700nT,局部可达1000nT,负异常一般-100~-200nT。
区内第四系和第三系分布广泛,主要地层有泥盆系和石炭系,岩石磁性研究结果表明,泥盆系因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发育,平均磁化率约1000×10-6,由于火山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就整个地层而言,磁性是不稳定的。石炭系火山物质相对较少,其岩性以粉砂岩、泥板岩等正常沉积岩为主,因而其磁性很弱。但由于中基性、基性、超基性岩的侵入较发育,这些磁性体往往为圆形、椭圆形的异常。因此区内高磁异常带反映了火山较发育的地区,其地层一般为泥盆系。而负磁异常则反映了沉积岩较发育的地区,其地层一般为石炭系。异常区呈向南弯曲的形状反映了该区在地质发展进程中的运动特点。在研究区的主要工作地段以早石炭世晚期火山岩为主,火山作用强度增加与金矿关系密切。
本区侵入岩、火山岩十分发育。近年来根据1:20万区域化探资料发现大量的Au、Cu、Ag、Pb、Zn元素化探异常。本区金、稀有金属和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
2.卡拉麦里高磁异常带
这些高磁异常带都是叠加在准噶尔北缘负磁异常带中的强度不大的高磁异常,并对应在重力高异常边缘,高磁异常区主要分布有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建造,具中强磁性(超基性岩为强磁性),该建造中赋存有金、铬铁矿等矿产资源。

地质资料
答:【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地质、矿...

研究区以往的地质矿产工作概况及评述
答:2001 年和 2002 年分别在本区东段双湖—那曲地区、2003 年在改则县北部地区、2005年在狮泉河及日土和改则地区,开展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及与矿产工作相配套的地物探、化探、遥感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新成果与新认识。另外,在羌塘油气地质工作方面,1991 ~ 2006 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了“中国西部大型盆...

南澳大利亚显山(Prominent Hill)铜金银铀稀土矿床
答:通过地质和物探(重力和磁法测量)等工作,2001年在该内围层南缘显山地区试探重磁异常的URN1号孔在108米沉积盖层下打到赤铁矿角砾岩,基质和碎屑均以赤铁矿为主,原岩未见及。在200~307米孔段打到平均品位铜1.94%、金0.65克/吨和银1.6克/吨,包括底部272~307米含铜3.85%、金0.82克/吨和银4.5克/吨。辉铜矿...

物探高中哪个最好
答:最好的物探高中是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在地质学科领域拥有深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物理勘探方面,学校拥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探知识和技能。二、...

深部找矿和深部矿床的有关概念
答:在新区找深部矿床,常利用区域物探的明显异常信息,如显著的高磁异常区,经地质分析,可能深部有大型磁铁矿矿床,必要时经钻探查证,如山东济宁地区的隐伏沉积变质型铁矿就是这样发现的。 除了找寻隐伏矿床外,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扩大找矿眼界,寻找可能存在的隐伏矿带,目前,在华北地块上已有多个地区发现隐伏的鞍山式铁矿...

设计书的内容
答: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及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

国内智能开采透明地质保障的物探技术,服务领域,哪家企业做的较好?_百 ...
答:目前,智能开采透明地质保障的物探技术服务领域,北京中矿大地和中煤科工集团西安院物探技术比较先进,尤其是北京中矿大地的“地震全波形反演技术”被中国煤炭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是目前矿井物探领域领先的物探技术。地震全波形反演(FWI)是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下介质物性参数反演方法。由于FWI利用了...

第1章 绪言
答:油页岩是一种待开发的能源,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陈国达,1951;侯祥麟,1984;赵隆业,陈基娘,王天顺,1990;王慎余,许家朋,王振海,1992;刘伯谦,1990;闫澈,姜秀民,2000;钱家麟,尹亮等,2008),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油页岩资源,将是大势所趋。正如煤田物探、油田物探一样,油页岩的勘探...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答:从评审验收合格之日起,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调查和大中型矿区的勘探地质资料,须在2年内汇交。其他地质资料,须在1年内汇交。 2.地质资料汇交份数要求 除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以及远洋地质、极地地质、天体地质的地质资料可汇交一式二份外,其他属于汇交范围的地质资料...

新疆东天山地区
答:“305”项目办在该区主要设置了一系列专题,在黄山铜镍成矿带、康古尔塔格金成矿带、镜儿泉铜钼金镍成矿带、黄山铜镍成矿带、星星峡金成矿带等开展了地物化综合研究及找矿靶区优选;开展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及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东天山构造格局、地壳演化及成矿系列研究,新疆东部区域物探资料综合研究及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