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三个核心要素 自体心理学

作者&投稿:朝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体心理学三个核心要素如下:

一、自体(SELF):

自体(SELF)的概念,在海因茨·科胡特之前,由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y)海因兹 ·哈特曼提出,他认为自体(SELF)不同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EGO),是后天由本我(ID)和超我(SUPER EGO)冲突而成的;自体(SELF)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二、自体客体(SELFOBJECT):

如果你用WORD软件来打出SELFOBJECT这个英文词,就会显示出红色下划线,提示你的英文拼写错误;如果你在SELF和OBJECT中间加一个小横线,红色下划线就消失了,显示为拼写正确。

在1971年出版的《自体的分析》一书中,科胡特在SELF和OBJECT之间,使用了小横线。在后期的著作中,小横线消失了。可以说,科胡特自创了一个英文新词;自体和客体间的界限消失了。所以,后继的自体学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自体心理学起错了名字,应该叫自体客体心理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和折服。

三、共情(Empathy):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早于科胡特提出了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虽然精神分析的前辈包括弗洛伊德本人,都曾经不同程度地提到过共情,但把共情放在咨询过程的中心地位,在精神分析体系下的理论流派中,非自体心理学莫属。

经典精神分析是试图将一个人内在的冲突意识化,同时消除其阻抗,转化其防御机制,进而完成治疗过程;于此,共情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工具或辅助手段,治疗的重点在于突破潜意识的屏障,使力比多和攻击性得以释放和升华。



心理学三要素???~

心理学三要素:知、情、意。
现代心理学的三大重点要素,展开来讲,是讲心理现象分成知觉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部分来研究,分析。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同一。
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同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扩展资料: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样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自体心理学


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中文名

自体心理学

外文名

self psychology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快速

导航

重要概念治疗与主体间理论区分评价

简介

1970 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科胡特接受的训练属于美国自我心理学理论,他赢得了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之声誉,于1964年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但最终促使他质疑精神分析理论(他曾以此做为科学依据)并借以获得声誉的,并非他的治疗策略,而是他的正直、以及他对许多患者的治疗僵局及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当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时,他坦然承认,他“越来越感到我[向患者]做出的解释很勉强,而患者的、有关我不理解他们之抱怨 ... 是有理由的”。在揭示他的自体理论时,科胡特撇开自己的经典理论,转而从患者身上寻找线索。特别是 25 岁左右的F小姐的个案,她坚持要求科胡特完全听懂她的每个言词。

科胡特作出假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共情性关联的“中断-修复”序列,必然存在于每个有效的治疗中;同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些共情中断被保持在某个“最佳”(而非“心理创伤性”)水平,则它们是无害的、而且实际上是心理建构的形成和分析治疗中的基本成分。

重要概念

自体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借助他的贴近体验式共情性观察模式,科胡特追踪“自体”的发展——但不是做为一个“概念”或心理表征(如客体关系理论那样),而是做为一个囊括整个心理结构的“主导”性建构,即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内在体验。他观察到,个别患者如前述的F小姐,被说成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后来又被称为“自体障碍”——他们表现出明确的综合症。

这些患者的特征包括极不稳定的心境,以及极为敏感于失败、失望、冷落,对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主要不是依据这些症状、而是依据出现在治疗中的某些未解决需要,他称之为“自体客体移情”。

自体客体

科胡特用“自体客体”术语,来表达对另一人的体验——更精确地说,是对另一人所提供的、非个人机能的体验——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因而,自体客体移情就是患者把分析师体验为[自身]“自体”的扩展或延续,即:体验为对某些重要机能的实现,这些机能在年幼时未得到充分开发、未被足够地转化为可靠的自体建构。

他终于发现,在共情性的治疗环境中,未获满足的、对承认、理想化、以及双生的早年需要,以镜映、理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移情的形式,再度出现。

三极自体

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与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无关,它由三个极组成:

夸大-暴露”需要

对理想全能意象的需要

另我需要

科胡特认为,“在分析当中,夸大自体会以三种形式复苏,这些形式分别对应发展的不同阶段:(1)经由夸大自体的扩张而融合。(2)比前者成熟的另我或孪生移情。(3)最成熟的镜映移情。

与之相应,自体心理学家把自体客体移情分为三组:(1)受损的抱负这一极会企图引出自体客体的肯定-赞同回应。(镜映移情)(2)受损的理想化这一极,会试图寻求可以接受其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理想化移情)(3)受损的才能与技能这一中间地带会去寻找一个能够为其提供本质上相似的安慰体验的自体客体。(另我移情)

在生活中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时,这些需要可能会被唤醒或抑制、满足或受挫,这些结果影响着三极自体的构成。

共情

科胡特认为,父母无法对孩子共情,以及孩子对这种失败的反应是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失去重要他人以及这个人提供的“自体-客体”(self-object,后来去掉了横杠,变成selfobject,自体客体)功能,会令个体变得情感淡漠、嗜睡、对生活感到空虚和失去活力,简而言之,就是抑郁。

对婴儿而言,自体从“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成长为“内聚性自体(cohesive self)”的过程,是一个让全能幻想逐渐破灭的缓慢过程(a slow process of disillusionment with phantasies of omnipotence),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逐点累积失望的过程需要婴儿的照护者对婴儿需求的共情同调(empathetically attune)。

相应地,为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处理先前失败的幻灭过程,科胡特强调共情,认为它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好的工具,能够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创造一种能够缓解早期自体问题的关系。

被科胡特称为“替代性内省”的共情让咨询师能够更快地与来访者达成共识,两人之间会有更强的联结,来访者会更多地感到自己从根本上被理解。科胡特认为,共情本身就具有潜在的疗效,但他同时告诫道:“精神分析师……应该能够对共情的态度收放自如,不损伤自己的智能和专业性;共情可能栖息于分析师自身未解决的全能幻想上,当它被对“立马见效”的期待所包围时要尤其注意。

对共情概念的引进并不是一个“创举”。心理学中共情时刻(empathic moments)的概念在科胡特提出前早已存在。然而,科胡特认为共情应该成为一种强大的诊疗工具,他拓展了共情的涵义,使之不再仅是若有若无的“感觉”和含糊其辞的“猜想”……他使共情现象得以被科学描述、传授,并积极使用。

恰到好处的挫折

当自体客体被需要却又不可得时,就会造成自体的潜在问题,这被称为“挫折(frustration)”——也即“在希望和需要父母亲接纳的正常阶段,遭受到创伤性的挫折(traumatic frustration)……这让自恋强烈受挫”。

作为对比,科胡特提出了“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他如此考虑:“就像儿童在之后要接触的社会环境一样,在早期母婴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可以忍受的失望……促使内在心理结构的建立,为自我安抚提供基础。

与此同时,科胡特认为有技术的分析师可以依据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原则来进行分析。

并非恰当的挫折,以及随之而来的适应不良,可以与弗洛伊德的创伤(trauma)概念以及他提出的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方法相对比。然而,恰到好处的挫折的作用是使自体得以重塑,而非解决戏剧性的冲突。

理想化

科胡特把理想化看作早期自恋中最重要的方面。“全能客体(omnipotent object,或者说‘理想的父母形象’,idealized parent image)的治疗性激活……也被称为理想化移情(idealizing transference),是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发生的,和理想化客体建立联结这个早期愿望的复苏。

“理想化移情这一术语可能和克莱因学派(kleinian school)中的‘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有重叠之处……”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理想自体客体(idealized selfobjects)”提供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中包含了来自理想他人的冷静、力量、智慧和美德。

另我/孪生需要

另我/孪生需要(Alter ego/twinship needs)是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感到与他人相似的需要。弗洛伊德在早期提出,“成双的念头……萌芽于无尽自爱的土壤,这种自爱来自统治着孩童心智的原初自恋(primary narcissism)。”拉康强调道:“普通交互情景中镜像时刻(mirror stage of a normal transitivism),攻击他人的孩童说他自己受到了攻击,看到他人跌倒的孩童自己也会哭“在1960年,“亚罗(Arlow)注意到,’根据成双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double),能够反映自体的他人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孪生、被镜映和成双的体验。”

科胡特指出,“对另我或者孪生兄弟姐妹的幻想(或者对类似关系的有意识的愿望)经常能在对自恋型人格的来访者的分析中遇到”,并把这种移情激活称为“另我移情”或“孪生移情”。

个人成长后,会变得能够接受与他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件事。

镜映需要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镜映需要被称为夸大表现癖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孩关于"我是完美的,且你爱我"的概念。镜映的自体客体是一种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

治疗

这是个共情性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相应于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它经由一个科胡特所描述的三步变化,使得治疗取得进展、自体获得所缺失的建构。

第一步,是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阻抗。

第二步,是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

第三步,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建立一种共情性的谐调。

也就是说,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与主体间理论区分

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理论,常被认为是相关、相似的理论。它们都反对把驱力看作主要的动力源,而把共情与内省作为其中心的引导性的原则。当然,这两个理论有其不同处,尤其是在临床应用方面。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体客体,如巴史克1984所描述,科胡特发现了自体客体移情,“他称之为自体客体移情,区别于客体的本能的移情,它代表着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他发现对自体客体移情的阐释和坚定,不会导致依恋(恋母)的形成,而是使来访者放松并促进了其雄心和理想的成熟……会引导其走向更满意更有意义的人生。”自体客体所提供的镜像移情和理想化移情可促使病人激发和找出自体客体经验,来补偿发展中的缺失。

主体间的理论则是以“更广泛地努力去建构经验”为核心。Atwood and Stolorow如此描述:“我们框架的进展引领我们更进一步,可以假设有另一个更一般更普遍的原则,即维持经验组织的需要,这是人类行为的中心动机。”主体间建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建构了他独一无二的组织原则,这些原则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操控了他的行为。每个人都自动化根据其独特的心理法则来建构他的经验。

主体间理论承认自体客体的重要性,但认为自体客体移情也是一组不变的建构法则。共情可以是了解和诠释病人经验建构的一个工具。

Wolf如是描述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治疗过程:“病人出于对自体客体的需要,而很自然地投注于治疗师,即自体客体移情发生了。这种移情经常地被很痛苦地打断——当治疗师不可避免地没有按照病人所需去准确地回应时。然后,治疗师会面向各个维度进行诠释,尤其和其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造成创伤性情境)相联系。这些解释和交谈会使双方的移情关系恢复,这将促成病人自体客体经验的更新,即有回应的治疗师所带来的自体客体经验会取代旧的挫败的自体客体经验,这强化了自体。病人把此经验整合进其社会性的自体客体方阵之中,学习无防卫地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找有回应的自体客体经验。”

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它对病人“反思的自我意识的获得”重视不够,而那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有关。

主体间理论对治疗过程则有不同的描述。它把治疗进程定义为“出自于对病人独特而无意识的建构原则的阐明和理解的结果,那些建构原则造就了病人与治疗师移情关系的中断。”这里不仅强调那移情关系的修复,更强调——且以此为中心,去理解那些原则,是那些原则造成移情的中断。

因此主体间理论与自体心理学理论在治疗性的改变上有不同的概念。Stolorow和他的同事们描述了治疗进程中的一种摆动:存在于自体客体移情维度上和反复移情维度上。在自体客体维度上,病人渴望着治疗师为他提供其过去没有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然而,在反复维度上,病人又害怕重复经历童年创伤。这两个维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可为解释病人无意识的建构原则提供良机。

Stolorow和他的同事如此总结主体间理论的治疗进程如下:“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是一条照亮病人无意识的途径,它通过了解病人如何无意识地、反复地呈现其经验和活动——这种呈现是依据其发展中的固定模式表现的。这样的分析,从病人主体结构的一个位置,始终关注着那个共同决定的影响——分析家所带给病人的经验建构上的影响,包括促进病人自我反省能力的运用和扩展,同时,逐渐地,分析师成为理解病人这样一个存在,使得病人过去的一成不变的那些建构模式需要适应他,这样带来整体上变化的可能性,自己和别人。

评价

自体心理学出现以后, 精神分析内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种评价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继驱力模式、自我模式、客体关系模式之后精神分析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自体心理学几乎否定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所有核心概念, 同精神分析理论已无本质的联系, 因此它不属于精神分析阵营。我们认为科赫特对自体的强调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精神分析模式的扬弃, 用自体模式取代了驱力模式并通过客体关系建构自体,是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指出,产生爱情行为的驱动力是什么?
答: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强调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成分。这一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认为爱情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代表了爱情中的性欲方面,涉及情绪上的强烈吸引;亲密则指在爱情关系中体验到的温暖和亲近感;而承诺是指对关系的维持和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这三种要素共同...

人体工程学定义中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哪一个要素?
答: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关注人在工作、生活和休闲环境中与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该学科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体健康、确保安全与舒适。人体工程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是:1. 人的因素:涉及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领域。这些学科研究人的解剖结构、...

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答: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这几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从时间、现实刺激的强度、社会功能是不是受损、是不是出现泛化来确定。 1、 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不强烈。 3、 社会功能不受损。 4、 不出现泛化。 有以上几条就...

自体心理学|自体到底是个什么鬼
答:所有描述这个主体稳定、流动的恒常的状态,都是用自体这个词来描述的。所以理解上很不容易。甚至于都无法描述。可以借助于画面、语言、感觉、所有的一切去感受它、靠近它。这个模型,心理学很难去表达,但是在另一个体系:佛学中就很容易表达。“本尊”的感觉。比如在某些佛学体系中可以理解为自体内聚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流派的第三势力。 它的基本理论核心是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的意义和价值,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提供重要的视角,也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1、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动力,是人类行为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推动人们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

心理健康的要素
答:自信在心理学上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成熟的自我意识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及心理活动,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自信水平的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生理特点(如性别、身高、体重等)会影响自信...

体育教学的三要素有哪些?
答:教师除了钻研教材的任务、目的和要求外,还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去分析教材,搞清教材的结构、动作要领、技术原理,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教材的内在联系。3、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主要是依靠这...

阿德勒的三个核心理论是什么?
答:2、课题分离:这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嫉妒、自卑、逃避等,都来源于比较。3、共同体感觉: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群体当中一个重要的一部分。共同体感觉分析 阿德勒心理学第三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追求别人的认可,而...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答: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重要条件。心理学动力学认为,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重要条件。要使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去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性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意志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意志的三要素是:1、设定目标 2、制定计划 3、为实现计划克服内外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