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五台山论道详解:后感

作者&投稿:佐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近精读到之五台山论道,看小说不过瘾 ,又去网上找未删减版视频刷,看的是心里震撼,过瘾。

话说到丁元英答应芮小丹帮助王庙村扶贫,以作为送给芮小丹的礼物,也就是以此来验证丁元英所说的文化属性后,丁元英为此专门去了五台山拜佛,并带上好友韩楚风,韩楚风按照要求带了20万,并额外带了10万。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去寺庙呢?

无它,以作为敲门砖试金石,以5五为起点,若有寺庙住持收下,则改换寺庙,如果运气不好,6次就用没了,韩楚风多带10万就是这个意思,增加2次机会,防患于未然。  他们俩很幸运,去到的第一家寺庙,三次请守门僧人送钱给到住持,主持都没有收下,这三次的金额分别是5万,10万,15万,守门僧人每次带给他二人的话都是“非也”,并按去的次数增加非也的次数。三次后,丁元英才拿出一封信给到守门僧人,而这封信件被住持看到后,邀请了二人见面。这份信件的内容也是足够狂气:

《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如果你是住持,大抵看了这首狂妄诗句也不免有些愠怒,于是直接问丁元英道,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这一段开始,论佛论经以为是全文最为精彩的部分,丁元英与主持来来往往问与答。  丁元英道,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这一段丁元英对真经的描述相当认同,真经可悟不可求,这是肯定的伍春。但是我又以为正因为有了求这个过程,才会为悟去做准备,毕竟谁也不是一步而来,而一步而来就悟得真经的,我以为也会根基不牢,容易涣散。  对于“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这段,大意是不必被表象所迷惑,而需要更关注内心,以为外在的不是关键处,内省处才是值得所做。  而不昧因果的人,则不在意幻生幻灭,不在意那些虚妄缥缈之物,超脱于一切。  智玄大师之后又道,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腔则耐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这里丁元英讲了一大堆,看着有些绕口,大意就是佛不可求,若佛可求,那么可求的就不是佛。而佛教分了次第高下,虽然对众生而言有制约作用,有抚慰众生灵魂的作用,但终究落了下乘。

这段话引起住持对丁元英的评价,如下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  我个人有对对主持所说的赞同处,也有不赞成处。赞成的是住持对于丁元英不拘一格的自悟境界,不赞成的是“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为什么退则凡尘呢?好吧,现在明白了,赞成住持说的这段话,丁元英虽然开悟,但是这个人盯埋内心的纠结一直相伴,也就是说依然了有牵挂,虽已明了,但是扔逃不脱绳索的羁绊。 

就写这些,如果一一注解,所写内容必然增加许许多多,我对这段对话很是喜欢,以为这段话如此长篇论述,体现了文字之美,论佛之深,但是又以为有些讨厌这样的文字,有拨弄人的视觉感观之嫌,看着精妙,听着精妙,而核心就是那几个字。可是又一想,如果只说几个字,又彰显不出作者之功底,彰显丁元英之睿智。

~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五台山论道一段为什么要删掉
答:1.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一角被塑造得非常深刻,他的人性和社会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2. 丁元英与韩楚风的五台山论道是剧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但该部分内容在后来的版本中被删减。3. 删减的原因之一是该剧情与当前推崇的价值观存在差异。4. 另一个原因是丁元英在论道中的某些言论和行为可能引起争议,...

《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台词是什么?
答:《天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台词如下: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五台山论道一段为什么要删掉?
答:因为这一段太过真实,如果播出的话可能有误导大众的效果,所以说把这一段内容就删掉了,当时丁元英去五台山,主要是想要求得一个心安,所以才去找大师开导,后来到了五台山之后见到了高僧,本来只是单纯的想要寻求一个让自己心安的办法而已,但是这个大师是得道高僧,而且也看出来丁元英的不同寻常,而且两...

电视剧《天道》中的剧情有哪些亮点?
答:《天道》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它的剧情涉及到经济、哲学、宗教、人性、法律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剧情亮点:1.王志文五台山论道:这是一场非常有思想性的辩论,王志文和其他人就“人性”这个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2.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这个观点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3...

天道:什么是得救之道?读懂之后,受益一生
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得救,就是自己救自己,即自救。那么,人为什么需要自救?为什么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我们知道,丁元英是一个精通佛道之人,他为了“扶贫这一壮举”,专门去五台山拜访智玄大师,并希望自己在那里能讨个“心安”。因此,全剧讲的“得救之道”,其实是基于佛学的角度进行诠释。从...

谁可以把天道里丁元英在五台山的词解析一下
答:丁元英在五台山的词解析如下:1.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解析:悟道不是靠嘴说说而已,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才能体会到。不要以为悟道就是听别人讲经说法,而是要自己亲身体验和实证。修行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外在的真经,而是为了内在的智慧和境界的提升。人生中的...

高分剧《天道》解读:你送我的礼物不是神话,是觉悟
答:丁元英跟芮小丹说他要去五台山问道,芮小丹听闻抱歉而遗憾地说她恐怕就不能陪他了,她本以为丁元英会表示一下遗憾,结果丁元英却没有。于是芮小丹嗔怪,你就不能顺情说句好话?丁元英回答: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 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

遥远的救世主:五台山论道
答:丁元英和韩楚风到五台山为“劫富济贫”的计划找大师论道,用一首诗敲开了住持玄智大师的山门。诗曰:《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生前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玄智大师立于门前,着灰色僧袍,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六十多岁,...

王志文带着20万元的现金,前往五台山求见“高人”,两个人到底聊了什么...
答:这一幕便是《天道》中堪称最经典的一段:五台山论道。如今15年过去,这部剧依然是无法超越的商业片。剧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是个悟性极高,手段高明的商人。王志文和高僧的聊天内容在《天道》这部剧里,王志文把男主丁元英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完全符合作家豆豆在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设定:三分...

您是怎么看待《天道》这部电视剧?
答:…能像这次一样看过电视剧后感到很有收获的情况亦不多。看过电视剧《天道》后,总觉得有回味,总是想发感慨,又恐理解得太肤浅、不到位,说出来让人笑话。但又一想,文化产品之于每一个人的作用本来就不尽相同,各自理解罢了。 看过这部剧以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写出点什么,然而,又觉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