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设计师 · 必读书单 · 入门篇

作者&投稿:明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门见山,先上书单。如若喜欢,长按保存。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1月27日,学弟找我推荐体验设计相关的书籍,于是我开始东寻西觅,但是翻遍了百度、知乎、豆瓣、谷歌,都没有找到一份令我满意的书单,反而发现了网上书单常见的三个通病:

如果说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是成功互联网产品的圭臬,那么以读者为中心(Reader-Centered)就是一份好书单的罗盘。

但作者在编写书单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不知不觉丢失了这块罗盘。

故而我们常常会在书单中看到这些不痛不痒的引言,“最近读了几本书,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给大家推荐几本不可不读的XX相关书籍”…更甚者,一上来就直接丢书单,这在我看来是作者的一种偷懒和没有以读者为中心。

专业书籍囿于作者的知识水平、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晦涩难读,如果不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就如同为了适应小鞋,削去脚趾。

轻则让人对书半途而废,重则让人对行业望而却步。

因此深谙此道的作者都会对书单进行难易度划分,但随之而来会涌现出另一个问题:你推荐给我的这十本书,我应该先读哪一本?

相信这是很多选择困难症的小伙伴的切身之痛。

在我的搜索结果中,出现了几份数年前的推荐书单,殊不知,当中很多书籍的内容都已经不合时宜,有的还推出了新版。

书单和软件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

鉴于以上通病,我转念一想,不如我来编制一个应时当令的全新书单吧!

正如,创业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任何行业都有重新创业的机会。

任何书单都有重新编制的机会。

于是我马不停蹄开始了行动,虽然最终大家看到的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页,但书单从 0 到 1 的编制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入围

就像金马奖选择哪些电影入围一样,第一步,我搜集了如下榜单、书单、文章中提到的所有书籍,入围评选池:

“豆瓣读书”用户体验类书榜

知乎上高赞的用户体验书籍推荐专栏

Medium 上的书籍推荐博客文章

第二步:评选

评选时我只简单地采用了两个漏斗,过滤出我想要的书:

我精读过的

内容难易度适合0-3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

之所以选我精读过的书,是因为我需要对我的推荐负责;之所以选适合 0-3 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书(行业经验 0-3 年),是因为这份书单就是为他/她们写的。

第三步:排序

最后一步比较难,因为排序需要因子。

但书籍的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写作目的不同…

让人难以找到一个通用的因子,一筹莫展之际,我灵机一动,想着不如,就选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因子:

这本书有多容易让读者读下去,也就是易读性 ( Legibility) .

既然选择了易读性这个定性的排序因子,那么结果必然会带有我的个人观点和倾向性。

如果大家对书单或者排序有意见,非常欢迎提出指正,我也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对书单进行必要的更新迭代。

预告片放完,接下来,正片开始~

尚老师评语:

接地气的敲门书

推荐理由:

作为了解体验设计的第一课,没有比《破茧成蝶》更适合的了。

很多设计师会一上来推荐一些外文译制书,但难以避免的翻译腔、偶尔跳脱的语言风格、无法引起共鸣的案例、艰深的专业术语等等,对初学者都不够友好,读者的代入感和兴趣都不易被激发。

踏入一个陌生专业的第一本读物,我希望是可以最大程度激发读者兴趣,从而留住读者的。

只有留住了读者,读者才会继续钻研探索,才有更多可能性。

娓娓道来的行文节奏、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面面俱到的知识体系,都让刘津老师和李月老师合著的《破茧成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样一本理想的“敲门书”。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Simple and Usable

尚老师评语:

说到做到的飞机书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叫 simple and usable,直译过来就是简单好用,它的内容也确确实实做到了。

篇幅方面:短小精悍,一共185页,坐一趟飞机的时间就可以刷完。

内容方面:从遥控器、手机、插座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切入,引发思考,引入设计法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深入浅出。

设计方面:全书都是一页文字一页配图,文字插图比达到惊人的 1:1。趣味十足,对读者极其友好。更惊人的是,它并没有因为大量的插图而降低内容的质量,反而通过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配图,让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达到了 1+1>2 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从来没有一本书可以像《简约至上》一样,表里如一到如此极致。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Don't Make Me Think

尚老师评语:

点人成设计师的宝典

推荐理由:

之所以把大名鼎鼎的《别让我思考》放在第三位,是因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网页设计和 App 设计的案例,对于没有设计过这类产品的读者难以产生共鸣,很容易看完之后雁过无痕。

但有了前面两本书的铺垫,第三本书我们就可以开始登堂入室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任何人,注意是任何人,成为体验设计师的书。

当然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把书里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亲身实践。

书中趣味知足的漫画配图、原汁原味的美式幽默还有犀利精炼的语言,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读完全书,让人感觉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学到了。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尚老师评语:

设计师的圣经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唐纳德·诺曼 ( Donald·A·Norman) ,在体验设计师心中是祖师爷般的存在。

唐老爷子一生功勋卓绝,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

不仅如此唐老爷子还著作等身,写出了《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享誉世界的佳作,现在挂在互联网人嘴边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情感化设计”等经典概念都是由唐老爷子提出和推广的。

唐老爷子在这本书中,放下行尊的身段,化身为一名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伴读人。

他从日常物品的设计出发,通过引发读者由浅入深的思考,来精准诠释复杂高深的专业术语。

《设计心理学 1》作为迈入这位鼻祖的设计殿堂的敲门砖,再合适不过。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尚老师评语:

设计师案头书

推荐理由:

实话实说,这本书我第一遍没有看懂。

当时的我对体验设计一知半解,也没有太多的行业经验。因此对书中提出的用户体验五层次的框架看得云里雾里,很多篇章的内容都是一扫而过。

但是,经过三年的工作体验之后,再回看,顿时让人恍然大悟。

因此,《用户体验要素》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恨它,是因为它对初学者的不友好,如果没有数年的工作沉淀,难以将书中的内容吸收领悟;

爱它,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看懂数字化产品的简洁框架,这套框架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实不相瞒,我的专栏《尚老师产品思维 21 讲》正是脱胎于这本书,我对它的钟爱,可见一斑。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Designing Design

尚老师评语:

高山仰止的白皮书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原研哉 Kenya Hara,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其实我觉得上面这一句推荐理由就够了。

补充一下把这本书放到最后阅读的原因,是因为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不同的人对两者的区别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我借用原研哉在书中的精彩论断: 艺术是情感表达,设计是解决问题。

在我们读完前面五本偏设计类书籍之后,沾染一点艺术大师的气质,能够更好地反哺设计,升华设计。

文中金句:

如果你也喜欢这份书单,请把它分享给更多的盆友~

我是你们的大脑教练尚老师,我们下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