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一一一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十十十横批东西南北东西,在哪里见到这样一副对怜?

作者&投稿:宇文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关于这副对联,有几个版本的传说:
一、吕蒙正版本:
相传此联为宋朝吕蒙正所作。吕少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家中缺衣少食,过得冷冷清清,吕蒙于是写下此联。这幅对联巧用“隐字”修辞,上联隐“一(谐衣)”,下联隐“十(谐食)”,配上横批“南北”,隐“无东西”,含蓄地表达早年“缺衣少食没东西”的困境。

二、张秀才版本:
很久以前,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县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但是这个坏县官却利用权势压制百姓,不许他们上报对他不利的实际民生。但是,消息还是传到了京城,皇帝于是派钦差大臣去查个究竟。
县官得到这个消息,派爪牙四处威吓百姓,要他们在钦差问话时,一定要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之类的话。他还特地派人给老百姓发些鱼肉,要他们在钦差来的那天挂在门口。
有一位张秀才决心要让钦差知道真实情况,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主意。
他找到县官说:“钦差大臣到来,小民想在自家门前贴上一副对联,让他知道我们这里丰衣足食的景象。”
县官问:“你怎么写?”
张秀才说:“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两字。”接着,他又解释说:“大人不是要我们告诉钦差丰衣足食吗?我的上联就是说穿的有二三四五套,下联说吃的有六七八九样,横额指住房坐北朝南好地方。”
县官一听,非常高兴,连连点头说好。
钦差到的那天,张秀才家门上贴出了这副对联。写法很别致:上联“二三四五”的上面空了一个字的位置,下联“六七八九”下面又空了一个字的位置,横额“南北”两字的前面后面也各空了一个字的位置。
当钦差大臣路过秀才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略一琢磨,便明白了它的意思,又用心暗访了一番,查明了县官的恶行,将他撤职查办了。

三、青年版本:
姑苏知府凶狠残暴,害得百姓衣食无看着,叫苦连天。
有一次,听说皇上要驾临姑苏城了。有个青年就在皇上驾到之前一天早晨,于南门牌楼上贴出一付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匾是“南北”两字。牌楼下人山人海,却无人能解其意。
第二天早晨,皇上驾到,看了对子后也不解其意。
皇上便下昭书了,谁能解此联,皇上将加倍重赏。
这时,那个青年上前说:“左联二三四五,缺一,取个一字的谐音,是衣服的衣,就是缺衣;右联六七八九,少十,取个十字的谐音,是粮食的食,就是少食;横匾上只有南北两字,东西南北方,没有了东和西,意思是百姓再无东西可言了。整付对联意思是:缺衣少食无东西。这就是知府老爷给百姓带来的好处,请皇上为黎民百姓说话吧!”
知府一听,吓得跪在皇上脚前直喊饶命,而皇上呢?虽然佩服对联的精妙,但想到这副对联是公开骂知府和影射自己的,也就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把火气全发在知府身上,命人把欺压鱼肉百姓的知府给斩啦。

 四、郑板桥版本:
六年级毕业抽测中有道题:郑板桥任县令时,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某年年关将近,郑板桥带随从私访,走到一农家门口,只见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郑板桥看后,让差役回去取些衣服、粮食和银两来。差役取来后,郑板桥把这些交与这一农家,农户的主人感激不尽,连连磕头。
问:郑板桥为什么要给农户主人送东西呢?
批阅试卷时,老师们被学生写的答案逗得前仰后合,怎么说的都有,还多半搭不上边。当然,也不乏聪明者或知道这对联的学生答得准确无疑,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