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刘行本进谏》译文

作者&投稿:红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刘行本进谏译文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位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进谏说:“这个人向来清廉,这次他所犯的过失又很小,希望稍微宽恕他一点。”皇帝不理睬。

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嫌弃我不能承担起股肱之臣的责任,把我放在您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您怎么能不听;如果是错的,应该跟我讲道理。怎么能轻视我不看我一眼呢?”随即把笏板放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于是就原谅了所鞭打的人。

原文:

隋主尝怒一郎,于殿前笞(chī)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

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hù)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出处:出自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2. 刘行本进谏翻译

《隋书·刘行本传》

刘行本,沛人也。父瑰,仕梁,历职清显。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遇萧修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同归于周,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言于帝曰:“臣闻设官分试,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及践阼,征拜谏议大夫,检校治书侍御史。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在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领治书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亦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沛国刘臻、平原明克让、魏郡陆爽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展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附《刘行本传》参考译文:

刘行本,沛县人。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而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周大冢宰宇文护推荐他任中外府记室。周武帝亲理朝政后,刘行本转为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连续升迁为掌朝下大夫。周朝原来的典章规定,天子不坐正殿而到殿前时,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拿到御坐前,则由承御大夫取过来送进去。到刘行本为掌朝,将要送笔给皇帝,承御又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对承御说:“笔不能给你。”皇帝吃惊看着他而发问,行本回答皇上说:“臣听说设立官位分明,职掌各有主管的事。臣既不能佩戴承御的刀,承御怎么能拿臣的笔。”皇帝说:“对。”因此下令两部门各执行其职责。不久,迁黄门侍郎。皇帝曾向一郎官发怒,在殿前笞打他。刘行本劝谏说:“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宽容他。”皇帝不理睬。于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边。臣说的如果对,陛下怎能够不听?臣说的如果错了,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岂能轻视臣而不理睬!臣所说的并非是私事。”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了夏侯福的笑声,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让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狎玩的人。”皇太子听了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

3. 文言文《刘行本进谏》中刘行本是个怎样的人

从刘行本进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敢于进谏,耿直的人。

刘行本进谏

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③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这个人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4. 刘行本传 全文翻译

刘行本,沛县人。

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而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

周大冢宰宇文护推荐他任中外府记室。周武帝亲理朝政后,刘行本转为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连续升迁为掌朝下大夫。

周朝原来的典章规定,天子不坐正殿而到殿前时,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拿到御坐前,则由承御大夫取过来送进去。到刘行本为掌朝,将要送笔给皇帝,承御又要取过去。

行本大声对承御说:“笔不能给你。”皇帝吃惊看着他而发问,行本回答皇上说:“臣听说设立官位分明,职掌各有主管的事。

臣既不能佩戴承御的刀,承御怎么能拿臣的笔。”皇帝说:“对。”

因此下令两部门各执行其职责。不久,迁黄门侍郎。

皇帝曾向一郎官发怒,在殿前笞打他。刘行本劝谏说:“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宽容他。”

皇帝不理睬。于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边。

臣说的如果对,陛下怎能够不听?臣说的如果错了,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岂能轻视臣而不理睬!臣所说的并非是私事。”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

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

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了夏侯福的笑声,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

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

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让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狎玩的人。”

皇太子听了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

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

5. 刘行本进谏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吗

刘行本进谏 李生论善学者刘行本进谏隋主尝怒①一郎②,于廷前笞之。

谏议大夫刘行本进曰: “此人素清,其过又小, 愿少③宽之。 ”帝不顾。

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 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

帝敛容谢之, 遂原所笞者。 (选自《资治通鉴》 ) 【注释】①怒:责备。

②郎:官职。一郎:一位官员。

③ 少:稍微。④笏: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捧在面前,用于记录向皇帝上奏的有关内容。

【文言 常识】1、说“谢” 本文中“帝敛容谢之”句中的“谢” ,在现代文中解释为“感谢” ,但在 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 “帝敛容谢之”当翻译为“皇帝收敛了怒容向他道歉” 。

又如“秦 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 《唐雎不辱使命》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话说“陛下” “陛下”指皇帝,这是多数人了解的。

那么为什么“陛下”可指代皇帝呢? “陛”是宫殿中的台阶, “陛下”本指宫殿中台阶下的侍从。在古代,臣下要进见皇帝,先得 通过“陛下”的侍从通报,久而久之,人们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译文】隋朝皇帝曾经责备一个官员,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奏说: “这个人 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

”皇帝不理睬他。刘行本在这个时候 站在皇帝面前说: “陛下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边,我说得如果对,陛下 你怎么能不听呢?我说得如果错, 应该把我送到大理寺处置我。

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 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后退下。皇帝收敛了容颜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官员。

【阅读训练】1、解释:①笞 ②少 ③置 ④安得2、翻译:①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 之。②若非,当致之于理。

岂得轻臣而不顾也?3、“此人素清”中的“素”与下列句中( ) 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丝 B、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可以调素琴 D、素不相识【参考 答案】1、(1)鞭打 (2)稍微 (3)放 (4)怎么可能 3、D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 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 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 ②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者从,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 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 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同“旋” ,掉转身。

②故:特意。③厌:满足【译文】王生爱 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 此而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 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 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 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 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 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 等年纪大了, 虚度了岁月, 即使想改过自勉, 恐怕也来不及了! ”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 (醒悟过来, )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 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阅读训练】1、解释: (1)志 (2)说 (3)逾 (4)盍 (5)迨 2、翻译: (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上述选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 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1、(1)同“识” ,记 (2)劝说 (3)超过 (4)何不 (5) 等到 3、阐明勤学苦练出人才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

4、要点提示:学 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

魏征进谏文言文请翻译
答:魏征进谏译文: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

文言文刘珝文渊阁
答:第二年,诏令以本官兼翰林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要事务。皇帝每次都叫他“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章说“嘉猷赞翊”。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功。加官太子太保,升任谨身殿大学士。 刘翊性格开朗直爽。自认为官僚旧臣,遇到事情不回避。员外郎林俊因为弹劾梁芳、继晓被关进...

要《晏子进谏》文言文全文翻译
答: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评论(1) 207 29 shirley灵 采纳率:35% 擅长: 娱乐休闲 文化/艺术 教育/科学 烦恼 为您推荐: 晏子使楚 晏子进谏阅读答案 晏子进谏文言文的百科 晏子进谏文言文翻译 晏子进谏分析 晏子进谏什么意思 晏子进谏的特点 晏子善谏文言文答案 晏子进谏采用什么方法 晏子进谏大意...

唐太宗新即位文言文翻译
答: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扩展资料 《太宗新即位》选自后晋刘昫等人所撰的《旧唐书》中的一篇文言文。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

刘仁轨字正则文言文
答:1. 名如其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人皆多刘而鄙戴。有老妇陈牒,至德方欲下笔老妇问左右曰:“次刘仆射,戴仆射?”曰:“戴仆射。”因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仆射,却将牒来!”至德笑领受之。 戴仆射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复闻谠言。在时...

魏征进谏文言文请翻译
答:魏征进谏译文: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

宋史郭劝传文言文翻译
答:1. 宋史郭劝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 在洛阳时,每次前往夏县扫墓,一定去看问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像事奉严父般事奉他,像保护婴儿般保护他。司马光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他自己说“:我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

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原文和译文
答: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原文和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谏成帝营...

隋书列传第六苏威文言文
答:等到太子被废黜,高祖皇帝怀念裴政说:“假如裴政、刘行本还在,共同辅佐太子,应该还不至到这种地步。” 3. 隋书.列传第十三董纯传文言文阅读全文 董纯传译文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董纯年少时很有体力,弓 马娴熟。在北周时历任司御上士、典驭下大夫,封为固始县男,采邑二百户。跟从周武帝平定北齐,以功拜仪...

文言文翻译刘仁赡字守惠
答:论者或谓子死不救,似伤乎仁,抑思仁以义行。此杀身所以成仁也。薛氏之言,非特全刘门之忠,且可厉将士之忠矣。 【译文】 南唐有一个叫刘仁赡的人镇守寿春,(当时)后周部队攻打寿春城,刘仁赡誓死守城。他的小儿子刘从谏乘船私自出城,希望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刘仁赡按照军法,要把他处死。监军到刘仁赡的妻子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