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谁说的?

作者&投稿:尉迟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早出自《孔子家语》。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走近一看是皋(gāo)鱼。孔子问他为何而哭,皋鱼回答了自己的三个过失,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皋鱼说他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列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而现在即使想好好孝敬他们,可他们却早已不在了!

皋鱼的回答饱含世事无常,时光残酷之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而相类似的,孔门弟子子路身上发生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相信也会令大家感慨万分:

昔者由(子路,字仲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lí huò)之实(指粗陋的饭菜),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

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但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米,子路觉得自己吃得差点在所不惜,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所以,他毅然跑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背回家给父母吃,一年四季,严寒酷暑,自始至终,从无怨言。

后来父母去世了,子路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他并不觉得快乐。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但现在,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也永远不可能了。

皋鱼,子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迹,相信于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心有戚戚焉”。它们如同当头棒喝告诫今人:百善孝为先,行孝须及时!要趁现有时光好好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其实,除皋鱼、子路外,古代还有很多大儒、诗人、文学家在其作品中也不无流露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对命运的无奈之感。以下谨摘录一二: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就写过《思亲诗》:

奈何愁兮愁无聊。恒恻恻兮心若抽。

愁奈何兮悲思多。情郁结兮不可化。

奄失恃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

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

恻恻:悲痛。:忽然。失恃:指失去了母亲(《诗经·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远。鞠育:指养育。(《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毛传:“鞠,养也。”)】

母亲已经不在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写诗怀念她。这句“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表达的正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

宋朝大诗人梅尧臣的《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写慈母生病即将去世前的情景,让人感动落泪:

予生五十二,再解官居忧。

昨者母疾亟,骨肉相聚愁。

橐中无一钱,缓急何可求?

母当临终时,嘱我贫莫羞。

随宜具棺殓,厚贷压人头。

死事定无益,生偿且无由。

泣涕听母言,心肠如剜钩,

小子虽不令,长养恩曷酬?

解官:辞去官职。(jí):急。(tuó):口袋。缓急:救急。随宜:草草。(wān):用钩子挖。不令:不肖。长养恩曷酬:怎么报答养育之恩?】

慈母看到失志的儿子垂头丧气,临终前,还不忘谆谆教诲:“即使穷一点也没关系,不要感到羞愧。”儿子早已泪流满面。母亲就要离开人世了,以后即使飞黄腾达,没有了一直鼓励支持自己的母亲的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己从未让母亲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长养恩曷酬?”该怎么报答这份浓浓的养育之恩呢?

还有宋时李吕这首《胡程寺》,写自己听到母亲去世噩耗时的情感:

上天一何惨,盛夏忽霜飞。

竟夺慈母去,焉用此身为?

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

一恨一洒血,何以报春晖?

盛夏忽霜飞:指重大变故。白云念: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彩戏:春秋楚国隐士老莱子年七十,常穿五彩衣,作婴儿状,以娱其亲。后因以“彩戏”指孝敬父母。春晖:比喻母爱。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突然去世了,该怎样报答这春风化雨之爱呢?“空余白云念,无复彩戏时。”作者徒留下满心的悲哀。

最后,还有一首非常感人的思念母亲与乳母的诗:

《梦保母如儿时》

宋·姚勉

忆昔儿时衣百花,阿母扶我上戏车。

两岁读书未离乳,书罢寻乳犹归家。

年方十三失阿保,弱冠慈母仙去早。

只今堂上独灵椿,念及庭萱怨露草。

夜来忽梦如儿年,阿保携抱慈母怜。

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

衣百花:穿着百花衣。此衣寓意富贵荣华,一生无忧。戏车:供表演的车。乳、阿保:均指乳母。:好像。弱冠慈母仙去早:指二十岁时,母亲就早逝。阿母、慈母:皆言母亲。灵椿:指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五代·冯道 《赠窦十》:“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庭萱:代指母亲,这里同指母亲和乳母(《诗经·伯兮》:“焉得谖(xuān,“忘记”)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古时游子远行,先于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记忧愁)。露草: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杜甫:富贵何如草头露?)。童颠:儿时没长头发,秃顶】

作者梦见儿时与母亲、乳母在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场景,发出了“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的感叹。可惜的是:现如今两位母亲都已早逝,那样愉快的生活到哪里去找回呢?只能永永远远地把它保存在记忆中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给父母的爱等不起,希望天下每个子女都能及时、好好孝敬父母,永远不要发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是谁的诗句?
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木希望静止,但风却一直不停止的吹动树木的树叶,子女想要赡养服侍老人的时候,双亲却都已经亡故离去不在身边了。该俗语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中皋鱼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当中皋鱼表达了自己的三个过失,表达自己因为年少求学忽视了亲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哪里?
答:“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起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等不及的父母这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或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文:选自《孔子家语·卷二...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哪部经典
答:原文为:“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孔子的名言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2、益者三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全文是什么?
答: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下句是什么?
答:此句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前一句是比喻,意思较明白。后一句的意思是:当子女想到去赡养父母的时候,老人已经撒手人寰,没有等到那一天。讲的是日月如梭,世事难料,尽孝须及时。译文: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

子欲亲而不待,上一句或下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答:上句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下句。此句的意思为: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要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孔子(皋鱼)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

...子欲养而亲不在 (待)。 最后一个字是在,还是待?哪个最正确?_百度...
答:最后一字为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起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而父母这时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话是孔子(皋鱼)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语》集录。明·...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答:释义:【树想静静地呆一会,可是风却让他不停地摇曳。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处:孔子集语 原文: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全诗
答: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哪本书?
答:也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一般是不正义的事。古语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