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组成与特点 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

作者&投稿:郗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岩石圈由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岩石圈的特点: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扩展资料:

岩石圈的矿石组成:

1、长石

是构成地壳的最主要的一类矿物,常见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具瓷状光泽,摩氏硬度为6,二向完全解理。解理呈正交者为正长石,多为肉红色。

2、石英

在大陆地壳中的数量仅次于长石,亦常见于各类岩石中。成分简单,无解理,贝壳状断口,具典型的玻璃光泽,硬度7,性硬,比重2.5~2.8。石英在自由生长时结晶成六面锥体,但在结晶岩中因晶体发育受空间限制,皆呈不规则形状。石英性质稳定,难于风化。

3、云母

假六方柱状或板状晶体,通常呈片状或鳞片状,单向极完全解理,易剥成具有弹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玻璃及珍珠光泽,硬度2~3,成分复杂多样,常见的有黑云母、白云母和金云母,在酸性岩浆岩、砂岩和变质岩中常见。

4、角闪石

成分复杂多变,常见的一种为普通角闪石,呈长柱状或条状,暗绿至黑色,硬度5.5~6,比重3.1~3.3,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常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岩石圈



岩石的基本特点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有机岩,而不是矿物。

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矿物聚合体,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有三态:固态、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态物质,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火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火成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在很大的覆盖压力下缓慢冷却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构造致密,容重大,抗压强度高,吸水率小,抗冻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檄揽岩等。
2.喷出岩
喷出岩是熔融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在压力降低、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筑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当喷出岩形成较厚的岩层时,其结构致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层较薄时,则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结构,近于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称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经急速冷却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轻质多孔结构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轻质骨料,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用作墙体材料。

二、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沉积岩是由原来的母岩风化后,经过风吹搬迁、流水冲移而沉积和再造岩等作用,在离地表不太深处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为层状构造,其各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层厚等均不相同,与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结构致密性较差,容重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较大,强度较低,耐久性也较差。
1.机械沉积岩
风化后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风、冰川等作用下,经搬迁、沉积、固结(多为自然胶结物固结)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砾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还有砂、卵石等(未经固结)。
2.化学沉积岩
由岩石风化后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胶体经搬迁沉淀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镁矿、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积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残骸沉积而成。常用约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积岩虽仅占地壳总质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约占地壳表面积的75%,加之藏于地表不太深处,故易于开采。沉积岩用途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制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筑堤坝和铺筑道路的原材料。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地壳内部高温、高压等变化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积岩变质后,性能变好,结构变得致密,坚实耐久,如石灰岩(沉积岩)变质为大理石;而火成岩经变质后,性质反而变差,如花岗岩(深成岩)变质成的片麻岩,易产生分层剥落,使耐久性变差。

编辑本段特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1]。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编辑本段组成
岩石圈可 岩石圈六大板块
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 度-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 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 和大陆碰撞带。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 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 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 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 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 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结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的下界是软流层的上界。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结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的下界是软流层的上界。

岩石圈的特点~

你知道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什么样的吗

一般认为,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厚度在120km上下。通过地震波(P波与S波)及其他物理方法探测发现,岩石圈在沿地球半径方向上被两个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不连续面)所分隔,上一个界面为康拉德面,下面一个界面为莫霍面。莫霍面将岩石圈分为地幔和地壳两大部分;康拉德面又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部分。上地壳主要发育在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上基本不存在。岩石圈垂向上的结构可简示为表3-1。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及结构有所不同,现简述如下。
表3-1 岩石圈结构简表


(一)大洋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
对大洋岩石圈的成分和结构认识主要是通过海洋钻探、洋底取样、对海洋玄武岩和海洋沉积物及蛇绿岩剖面的研究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来获得的。同陆壳相比,洋壳较薄,一般在0~10km之间。多数人认为,它是由玄武质层加上不厚的(1~2km)海洋沉积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海洋沉积物——洋底玄武岩——席状岩墙带——辉长岩及超镁铁堆积岩——上地幔顶部变形橄榄岩。而莫霍面是基性洋壳与上地幔橄榄岩之间的化学界面。
洋壳主要由洋底玄武岩组成,它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成分较均一的低K2O、TiO2、LREE及其他不相容元素,特别低Rb/Sr比和87Sr/86Sr初始值的拉斑玄武岩,来源于“亏损型”地幔。除洋底玄武岩以外,构成洋壳的还有部分洋岛玄武岩,它是一套岩性比较复杂的富轻稀土及不相容元素、碱度较高的碱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的组合,分布于大洋板块内部的洋岛中,来源于“未亏损型”或“富集型”地幔。
(二)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
大陆的上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及花岗岩类组成,为浅变质富含水的“湿”的绿片岩相。中地壳由相当于混合岩的物质组成,富含钾、钍、铀,为含水的“湿”的角闪岩相。下地壳是由麻粒岩相组成的富含CO2的“干”变质作用带,其中,下地壳上部主要由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底部主要由镁铁质麻粒岩组成,其化学成分接近于幔源玄武岩。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大多限于深为20km以上的中、上地壳内。K.H.Wedepohl于1995年提出了欧洲大陆的地壳结构模型(图3-1)。

图3-1 欧洲大陆地壳结构模式

(三)上地幔组成和结构
上地幔的物质组成是通过对天体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地幔岩石学的研究而获得的,其岩石成分主要是超镁铁岩和镁铁岩类,包括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橄榄拉斑玄武岩。上地幔的岩石和化学成分是不均一的,其原因可能既有地球初始形成时原始陨集物质(星子体)的差别,又有地球生成后演化过程中构造—物质运动的不均一性。路凤香曾据地幔岩石学研究并参考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中国东部上地幔的岩石结构模型(图3-2),从上而下划分为:
①莫氏面以上的深部地壳:主要由中基性麻粒岩构成,莫氏面自东北向东南沿海逐渐变浅;②上地幔最上部:莫氏面至软圈顶部,自北向南有变薄趋势,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靠下部有流体交代作用形成含金云母或含角闪石的橄榄岩;③上地幔软流圈:以尖晶石橄榄岩为主,夹有辉石岩条带及透镜体,具高温塑性变形,交代作用发育。在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石榴石二辉橄榄岩;④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互层:两种橄榄岩呈互层出现,被认为是地球早期阶段一次较广泛的熔融作用的残余,由于方辉橄榄岩熔点高于二辉橄榄岩,形成熔融作用的隔挡层,也可能相当于软流层底界的位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岩石圈内部的构造和变形是不均匀的,并且随温度、压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变化在板块边界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25~200km深度的俯冲带为例,通过热模拟和地震层析可以确定地幔楔和俯冲板块上部的湿度和水化条件。通过地震台网的系统观测可以获取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结构的详细图像。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带存在着明显的分段性,每一段落的物质组成、状态及温度、压力条件都有显著差异。

图3-2 中国东部上地幔结构剖面

大量的反射地震资料显示,陆壳的结构形式多样,随大地构造背景差异而不同。在地盾和地台区相对简单,在地槽区则在横向和纵向上都不均一,经历了多期的挤压和伸展的交替变化。逆冲岩片发育,以不同的方式相互叠置,显示出存在多个内部低速层的多层状反射体的形态。
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板块边界带,反映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多个方面。在这些边界带中,构造运动强烈,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显著,成岩和成矿作用活跃,常是主要成矿区(带)的所在地。

岩石圈的特点
答: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 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 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

欧洲等地发现的大石圈有什么神秘之处?
答:一位生物学家,曾在一个大石圈附近在夜间用超声检波器研究蝙蝠的行为。那一天,在太阳快升起之前,生物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是蝙蝠,而且石圈的石块也发出超声波来。当时参加组成非正式研究小组的有物理学家、无线电工程师、化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们合资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并选择离牛津市不远的罗尔莱特...

斯通亨治巨石阵
答:巨石阵(Stonehenge)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建造。位于距英国伦敦12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阿姆斯伯里。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

岩石圈的组成与特点
答:岩石圈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

天文学家万克·桑德斯是怎样解释石圈的含义的?
答:万克·桑德斯确信石圈是一个缩小的太阳系模型。当然,它显示的不是椭圆形轨道,而是平均的轨道距离。最里一圈的中心代表太阳,第二圈环绕的是水星,第三圈是金星,第四圈是地球,再外一圈是火星,接着是火星和土星之间有数十万的石块组成的小行星带。最后,不应忽略的是更外一圈的“脚跟石”,它...

岩石圈的特点
答: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主要特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在英国威尔特郡庞大规模的巨石阵圈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英国的索尔斯堡地方中「stonehenge」意思是「悬浮的岩石」。这些高达六公尺的石柱及两柱间的楣石,壮观得令人目定口呆。几千年来这巨石群经历人为的以及天然的破坏、侵蚀;仍然兀立不倒。它与其他巨石群有明显的分别,因为它是唯一经过人工雕琢的,而且其结构亦相当精巧。明显地每一块石也是经过精密的...

关于本区岩石圈结构单元的划分及其特点
答:在地质学上,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比较重视地质历史中的过程和状态;而现在岩石圈结构单元的划分,应该说,更重视目前的状态和结果。因此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不同。 因此,从本项目的岩石圈结构单元划分来讲,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就包括:①区域岩石圈的厚度;②区域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组成;③边界条件。 从上面的讨论已经可以...

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是什么?
答:水圈: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河湖以及地下水。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体部分,平均深度都超过4000米。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层结构,绝大部分由岩石组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一部分,是一个厚度不均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巨石阵是由多少或多大的石头组成的呢?
答: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 建筑结构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