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奥涅施斯克矿床

作者&投稿:薄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矿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该矿床位于俄罗斯西北边缘彼得拉扎沃斯克市北东方位,行政隶属于卡累利自治共和国南部奥涅施斯克湖西北沿岸。离同芬兰交界的国境线约25km。大地构造位置按传统地质学归属为波罗的地盾东南部,依地洼学说归为波罗的地洼区奥涅施斯克地穹系。

该矿区早在18世纪已引起俄国学者重视,当时此矿区古元古代湖相沉积之含碳板岩内发现星散状金、银、钴、铜矿化和铁矿化。由于区域内冰川沉积强烈发育,覆盖着基岩露头,影响着对已发现矿化的研究。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目的地开展航空和地面地质-地球物理探矿和研究工作,并在奥涅施斯克坳陷内发现了奥涅施斯克矿床的柯斯玛塞尔矿段和帕德玛矿段等。这种研究和发现,揭示了世界矿床中新类型的铀-贵金属-钒矿床的特有意义,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图6-12 格拉乔夫矿床铀成矿演化图

1.石英砂岩;2.粉砂岩;3.泥岩;4.浅色花岗岩;5.钠交代岩;6.铀矿体;7.断裂构造Ⅰ—新元古代前地槽阶段铀的原始富集作用;Ⅱ—早古生代地槽阶段花岗岩侵入体铀的富集作用;Ⅲ—晚古生代地洼阶段钠交代岩中铀预富集作用;Ⅳ晚古生代地洼阶段钠交代岩中工业铀矿化富集作用

T.B毕利宾纳、E.K.麦尔尼柯夫和A.B.萨威茨基详细研究本矿床,并在1991年末首次公开发表关于该矿床的地质矿化特征的论文,从而引起了世界地质界的重视。对该矿床成因有热液、淋积和复成因3种观点。对该矿床的归类,T.B.毕利宾纳列为不整合面型,认为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不整面型铀矿床相似,我们依含矿主岩岩性,列为交代岩类的钠长岩亚类中。

2.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多因复成依据

1)矿区地层及含矿主岩

矿区及区域内最老地层是太古宇的萨阿米杂岩和洛彼杂岩,它们组成矿区的结晶基底。其上为不整合地覆盖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富碳的火山沉积岩,岩性为富碳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板岩。可分为雅图利群、留吉柯夫群、卡列威群及文斯群。再上是里菲期沉积岩,不整合地覆盖在先成地层之上。这些地层的总特征是:①卡累利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岩极为发育;②岩性上富含碳质,局部为留吉柯夫群碳质钾质和钠质变泥岩和层凝灰岩。据Л.И.加尔多毕娜计算,岩石中碳的总量达250万亿吨;③多次且广泛发育着玄武岩,其次为辉石橄榄岩-玄武岩类的火山岩,以及超基性的侵入岩等。

铀矿化定位于古元古代图洛莫塞尔组和外奥涅施斯克组的岩性接触界面内,相应的岩层为粉砂岩及含碳板岩与下伏的白云岩交界的岩性界面。这种岩性界面对成矿极为有利,是处于两种物理机械性能和地球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岩性界面内,构成有利成矿的构造-岩性-地球化学障。铀矿体分布受此岩性不同的构造缝合线及附近的粉砂岩、板岩、白云岩和变玄武岩的构造破碎岩带的制约(图6-13)。

在卡累利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岩内,有些地层组的岩性层内,富含综合矿石的矿质元素,表明在岩石的沉积成岩阶段,已经形成初始富集。例如在凝灰岩、化学沉积岩和陆源沉积岩内,矿质元素的含量超出平均克拉克值的2~3倍。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康多帕施组的凝灰质沉积岩内,较稳定的富含V、Cr、Ag、Nb、U、Mo、Ba;在苏依萨尔组的凝灰岩和火山岩内富含Cr、V、Ti、Ni、Pt;在外奥涅施斯克组的碳酸盐岩内,富含B、Ba、Mn、V、Cu、Zn、Li;在杨戈塞尔组的陆源沉积岩内,富含U、Th、Cu、Au、Zn;在基性岩岩床内富含Ti、V、Cr、Ni、Pd,上述这些地层富含多种矿质元素,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石元素组合极为相似,故有理由地认为上述地层为矿质元素初始富集的矿源层。

含矿主岩是镁质碱性碳酸盐交代岩带,按交代岩的岩性成分从边缘至中心分为4个带:①钠长岩和(或)钠闪石-金云母-钠长岩的交代岩;②白云石-铬多硅白云母-钒云母的交代岩;③钒云母-铬多硅白云母的云母岩;④钒云母-铬多硅白云母的云母岩+硒化物-硫化物的碳酸盐-石英热液脉体。后两种交代岩是主要的含矿主岩。

2)构造形态及成矿构造

矿区断块构造发育,各断块之间由穿透断裂和区域性断裂相间隔。穿透断裂集中在太古宙基底的构造内发育。在矿区北部有库姆辛-帕维涅茨断裂,在西部有哈乌塔瓦尔和吉尔瓦斯断裂,在南部有杨尼西雅尔温断裂,东部有普多施山断裂。这些断裂的延深,据3.B.依萨尼帕和Г.Х.奥斯丹宁的地震研究资料约为30~50km。沿上述断裂发生的断块运动,形成断褶构造及随后的原始构造-热液活化作用。构造破碎和变质作用的时间,依最年轻的留吉柯夫群及铁镁质岩浆岩推算为22~21亿年前。所有上述作用的积顶点,成为含矿断褶构造变形带的基础,并在19~17亿年前伴随有原始活化作用。综合的铀-贵金属-钒矿化与成岩作用结束时间的间隔,依已有同位素地质年代资料推测不少于3~2亿年。

图6-13 奥涅施斯克矿床区域地质略图

(据T.B.毕利宾纳等,1991)

1.断褶构造带:a.已确认的,b.推测的,c.湖区下的;2.断褶构造带在太古宙岩石内延伸的破碎带、糜棱岩带和片理化带:a.已定的,b.推测的,3.断褶构造带的糜棱岩带、变余糜棱岩带以及它们在太古宙岩石内的延伸;4.主要的转换断裂及断块断裂:a.已定的,b.湖区推测的,5.断裂构造产状;6.里菲(文德)期沉积的侵蚀残积;7~13.由古元古界的卡累利杂岩中火山沉积岩组成的褶皱构造:7.文斯群;8.卡列威群;9.苏依萨尔组;10.外奥涅施斯克组;9+10.留吉柯夫群;11+12.雅图利群;11.图洛莫塞尔组;12.杨戈塞尔组及能山组;13.萨里奥尔群;14.已确认的构造不整合面;15.太古宙上壳层岩石及花岗岩类:a.罗皮杂岩和萨阿米杂岩,b.新太古界斜长微斜花岗岩和微斜花岗岩;16.矿床:a.石墨.b.综合矿床:Ⅰ.中帕德玛矿段,Ⅱ.查列夫斯克矿段,Ⅲ.科斯玛湖矿段;断褶带号及名称:①库扎兰多夫带,②丹姆比茨带,③努里茨带,④斯维亚图欣-柯斯玛塞尔带,⑤匹格玛塞尔-乌宁茨带,⑥乌宁茨带,⑦里施玛塞尔克德拉塞尔带,⑧齐夫德带,⑨杉达里带,⑩皮亚洛克带,(11)穆诺塞尔康乔塞尔带

奥涅施斯克坳陷的基本构造是短轴褶皱构造和相对平缓产出的古元古界及走向为NW325°~3400的陡倾断裂制约的断褶带的构造组合。现已划分出11个断褶构造带:即库扎兰多夫带、丹姆比茨带、斯维亚图欣-柯斯玛塞尔带、乌宁茨带、里施玛塞尔-克德拉塞尔带、丹姆比茨带、努里茨带、齐夫德带、杉达里带和皮亚洛克带等等(图6-13)。所有断褶带划分及填图,均依重力物探和地震资料确定的。

含矿的断褶构造带,由几个窄长的北西向线型延伸很长的背斜构造组成。背斜核部是古元古界图洛莫塞尔组的白云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两翼为古元古界外奥涅施斯克组的碳质板岩和粉砂岩组成。褶皱构造有等斜状、梳状和扇状形态,在强烈褶皱地段变为不谐和褶皱。断褶带以陡倾断裂为界,且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有断裂破碎岩带和构造糜棱岩带为标志。在断褶带内的褶皱构造中,有断续的构造缝合线分布和破碎岩带、构造破碎岩透镜体及角砾岩带,有时出现构造糜棱岩带。它们组合成不均匀的平移断层、逆冲断层和逆掩断层性质的断裂构造网。断裂构造与断褶带的关系,有切层的也有顺层的两种关系。顺层断裂的渗透性最好,它们在平面和剖面图上为等斜状、树枝状和雁列状形态产出,并有角砾岩和构造破碎岩的缝合线为标志。这些断裂构造带控制着镁质碱性碳酸盐交代岩带和矿体的定位,矿体主要在非致密的构造破碎岩及角砾岩发育地段分布。切层断裂、逆冲断裂和平移断裂明显可见,并构成含矿的断褶构造带格架。

铀-贵金属-钒矿体的定位,受图洛莫塞尔组和外奥涅施斯克组间的界面构造控制(图6-14),还受背斜陡倾翼内的粉砂岩、板岩、白云岩和变玄武岩中的构造破碎岩及构造缝合线的制约,以及受伴有缓倾斜的逆掩断层的背斜翼部制约。最有利的成矿构造是缓倾的糜棱岩带和伴有陡倾构造破碎带和矿前交代岩带的片理化岩带。部分矿体赋存于与粉砂岩及板岩相接触的白云岩或变玄武岩的构造裂隙中。

3)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侵入岩浆岩基出露。在区域内有新太古界斜长微斜花岗岩和微斜花岗岩及花岗杂岩出露于东、西和北部。未见其铀含量数值的公开发表。太古宇花岗岩已强烈破碎,并经受了石英-赤铁矿化和绿泥石-水云母化等蚀变作用。

矿区内火山岩发育,以古元古代卡累利期的层凝灰岩为主,归属为留吉柯夫群的层位。此外还有大范围分布的玄武岩类火山岩,以及部分的辉石橄榄岩-玄武岩类火山岩和超铁镁质侵入岩席等。这些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岩对含有矿质元素的地层起着加热和热源作用,使矿质元素进入成矿溶液成矿。

4)矿体形态及近矿围岩蚀变

矿体呈雪茄烟状、串珠状或带状形态产出,有的在断面内呈楔状形态(图6-15)。矿体埋深为150~180m,厚度达40m,延长达2.5km。

铀-贵金属-钒矿体集中在复杂构造的镁质碱性碳酸盐交代岩带中心部位,并受断褶构造的制约。成矿作用与近矿围岩交代作用的演化息息相关,依其演化进程划分为下列4个阶段:①褶皱变质-交代的镁质碱交代阶段,形成钠闪石-金云母-钠长石交代岩和钠长岩,以形成镁质钠闪石-石棉、滑石和滑石岩为终结,形成温度在400~300℃之间,形成时间依镁质钠闪石-石棉和霓石的钾-氩法测定年龄约在1800~1780Ma前;②褶皱后热液交代的镁质碱性碳酸盐阶段,以形成白云石-铬多硅白云母-钒云母的,铬多硅白云母-钒云母的,含云母-钠长石-白云石的和其他一些交代岩为特征,在此阶段形成钒铀矿化。交代岩形成温度为300~200℃,形成时间依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的铀-铅同位素测定为1760Ma±30Ma,按铬多硅白云母钾-氩法测定年龄为1770Ma±50Ma;③褶皱后热液交代的碱性-碳酸盐-石英阶段,以广泛发育着碳酸盐-石英-硒化物-硫化物的网状脉为特征。这里集中形成了贵金属矿化,以及自然金、自然银、钯、铂、铋及其他等矿物。形成温度为150~120℃,形成时间依沥青铀矿铀-铅同位素测定为1740Ma;④矿后热液交代阶段,形成各种成分的硫化物-赤铁矿-石英-碳酸盐脉、硫化物-碳酸盐-石英脉、长石-绿泥石-石英-云母脉、石英-重晶石脉等。它们的形成温度为150~100C,形成时间依白云母钾-氩法测定年龄为1540Ma,和方铅矿铅-铅法测定为600Ma。以上所划分的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阶段,与构造活化作用合拍,所有的贵金属矿化脉均赋存于碳酸盐-云母交代岩与云母交代岩体之间的界面内。

图6-14 矿床块段略图

(据A.B.布拉温、T.B.毕利宾纳等,1991)

A.柯斯玛塞尔地段;B.帕德明地段;1.辉长-粗玄岩,辉长辉绿岩,少量辉绿岩;2.碳酸盐-云母片岩,云母-碳酸盐片岩,杂色片岩;3.含石墨的粉砂质泥岩;4.粉砂岩夹粉砂状白云岩薄层;5.硅藻土状和海藻状白云岩,块状和角砾状白云岩;6.主要断裂;7.矿体(断面):a.在图6-14中的,b.在图6-17中的;8.钻孔;9.矿床特征性断面的块段边界(①柯斯玛塞尔地段,②帕德明地段)

图6-15 帕德玛矿段示意性地质剖面

(据T.B.毕利宾纳等,1991)

1.海威漂砾砂沉积;2~4.外奥涅施斯克组下段岩层:2.杂色碳酸盐云母板岩;3.含石墨的粉砂质泥岩和碳酸盐云母长石的粉砂岩夹粉砂质白云岩;5.图洛莫塞尔组硅藻状和海藻状白云岩,局部角砾状和洞穴状白云岩;6.糜棱岩和微褶皱岩的缝合线;7.角砾岩和多次破碎的破碎岩;8~10.近矿的和矿化的交代岩:8.铬多硅白云母-钒云母的云母片岩和石英-碳酸盐-硫化物-硒化物和混合热液岩;9.(钠长石)碳酸盐钒云母铬多硅白云母的交代岩;10.钠长岩(钠闪石)金云母钠长石的和石英-钠长石交代岩;11.不同成分的沉积岩层界线;12.不同成分的交代岩发育的界线;13.钻孔

5)矿石物质成分

铀-贵金属-钒矿石为综合性矿石,其物质成分十分复杂,具有许多矿物和多种元素组合的特征(图6-16)。首先是钒,赋存于云母岩中,以钒云母和金云母,以及赤铁矿和其他一系列矿物产出。其次是铀,以沥青铀矿和铀石及少量晶质铀矿形式产出为主。再就是贵金属元素金、银、钯和铂,分布于铅、铋和铜的硫化物、硒硫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硒化物内,此外,还有自然金、银、钯、铋和铜等矿物。在矿体边缘有辉钼矿、黄铜矿和闪锌矿,可作铜、钼和锌矿石利用。矿石的矿物组成超过80种金属矿物。帕德玛矿段矿物组合分布规律见图6-17。

矿石的化学成分显然是复杂的,除上涉及V、U、Au、Pd、Pt、Cu、Mo、Zn、Pb和Bi作为常量元素外,还有不定量的Cr、Ni、Co、Hg、Sn、Re及另外10种有益元素。由于该矿床的多矿物组分和多种元素组合的综合矿石在储量为超大型矿床规模,在俄罗斯或其他国家均属首例发现。

该矿床综合矿石成分的独特性,同矿床的碱性闪石——石棉、滑石和滑石岩矿床的断裂构造交结有关,它们都分布在统一的铀-贵金属-钒的断褶成矿构造带内。可以认为,碱性闪石-石棉的和滑石矿化,也分布于图洛玛塞尔组强烈角砾岩化的泥岩、粉砂岩和白云岩内,而矿床的矿化赋存于更上层位的图洛玛塞尔组与外奥涅施斯克组的地层界面内。

在原生内生的综合矿石上部,均经受了古风化的表生破坏作用,表现在形成石英-云母的和赤铁矿-高岭石-绿泥石的风化壳。这些表生矿化叠加在先成原生矿石之上,而且不能明显的划分出来。在柯斯玛塞尔矿段发育的铬-钒云母岩内形成的风化壳中,E.B.鲁曼采娃(1984)划分出下列带,自上而下为氧化带、氧化-还原带和还原带。氧化带内有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及水云母、赤铁矿、钾钒铀矿、钒钙铀矿等。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发育有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金、银、细分散状沥青铀矿等。在还原带内是黄铁矿、黄铜矿等。风化壳延续时间为300~200Ma。应强调指出,风化壳沿断褶构造带发育,具有线性延伸特点,并与含矿交代岩有关,使其重结晶和产生次生富集现象。综合矿石明显在氧化-还原带地球化学障内富集,或在强烈赤铁矿化带与硫化物带岩石之间的界面内富集。

内生矿化的矿物组合及外生矿化的矿物组合,在矿体剖面的结构上各具自己不同位置。矿体的基本体积是碳酸盐-钒云母-铬多硅白云母的交代岩,也是钒和铀的储量主体部分。脉状和角砾状的贵金属矿石,集中分布于交代岩体的中心轴面部位,以石英-碳酸盐-硒化物-硫化物脉和网脉产出,并富含铂族元素、金、银、铜和钼为特征。这些元素在氧化-还原带内达到最大富集,并位于脉状和网脉矿化之上部。

图6-16 奥涅施斯克矿床矿物形成顺序略图

线的粗细大致反映矿物的分布量

图6-17 帕德玛矿段74号中段矿物组合分布图

(据Леденева H.B;Пакуавнис Г.B.)

1.原始含石墨的浅色粉砂岩夹白云岩薄层;2.石英-长石质粉砂岩;3.下部红色白云岩;4.大的顺层断裂;5.伴有线性细脉带的大脉;6.矿后断裂;7.云母岩,表示含钒云母的富集等值线,用%表示:a=0~60,b>60;8.氧化钒矿物(黑钒铁矿、黑钛钒矿、黑斜钒矿及其他矿物);9.铀钛矿化(钛铀矿、V-Fe-Ti矿物);10.晶质铀矿沥青铀矿组合(含铀石);11.铀石分布区;12.含贵金属(Au、Ag、Pd)的硒化物组合;13.硫化物矿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

3.矿床形成条件

成矿物质来源,据含矿围岩和矿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对比,认为主要来自含矿地层本身。铀源来自富含碳质的康多帕施组的凝灰质沉积岩、外奥涅施斯克组的粉砂岩和板岩及杨戈塞尔组的陆源沉积岩等3个地层组的不同岩性层。钒和贵金属元素来自康多帕施组、苏依萨尔组、外奥涅施斯克组、图洛莫塞尔组和杨戈塞尔组等5个地层组的岩层。这些矿源层中铀、钒、贵金属Au、Ag、Pt、Pd等,及有色金属元素Cu、Zn、Mo、Cr、Ti等的质量分数,高出地壳克拉克值的2~3倍以上。此外,还可能有深部幔源的热液铀、钒和贵金属来源和新太古代花岗岩提供部分改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与地洼阶段的长期多次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密切联系。

成矿作用的动力源和热源,密切地与古元古代的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有关。含矿的交代岩的成矿作用和交代岩的演化阶段,均与构造活化期次合拍,详细情况在下节的成矿演化中论述。

成矿的富集空间条件,是不同方向的断褶构造带的结点与古元代代图洛莫塞尔组同外奥涅施斯克组之间的隐伏不整合面的组合,为矿床定位的场所。矿体和富矿段的定位,还与岩性层(粉砂岩、石墨片岩、白云岩、变玄武岩)的物理性质(多孔性、可塑性)及不均质性的岩层间的界面构造有关。

4.成矿作用的演化

铀-贵金属-钒矿床成矿作用的演化,与矿床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演化息息相关。从前述区域揭露的地层看出,有明显的3大构造层的剖面结构:底部为新太古代结晶基底,由萨阿米依杂岩和洛彼依杂岩组成,属地槽构造层,其形成年龄为2500~2400Ma以前。中部为古元古代卡累利期火山-沉积岩,包括有雅图利群、留吉柯夫群、卡列威群和文斯群等地层,属地洼阶段激烈期构造层,形成时间为2000~1900Ma以前。上部为新元古代里菲期沉积岩,属地洼余动期构造层,其形成时间为650~570Ma以前。各大构造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构造不整合面相间隔,上述2500~2400Ma、2000~1900Ma和650~570Ma均相应为地层构造不整合面时间。雅图利群前的不整合面,表现为古风化壳存在,太古宙花岗岩强烈碎解,并经受了石英-赤铁矿化和绿泥石-水云母的蚀变作用。在文斯群沉积前的不整合面(2000~1900Ma前)也有明显的风化壳,但只有局部地方存在,表现为先前的陆源沉积和碳酸盐岩层的赤铁矿化和水云母化作用发育。文德群前的风化壳为650~570Ma,广泛发育着高岭石-水云母化,故不同于先前的其他不整合面。此外,在雅图利群与留吉柯夫群之间,还有风化壳存在,表现为石英-云母的和石英-绿泥石-云母板岩、石英-赤铁矿白云岩的透镜状夹层,以及有强烈赤铁矿化和绿泥石化蚀变的辉绿岩(称之为红色赤铁矿化的辉绿岩)。在文斯群前也有局部的风化壳分布,但基底部的陆源沉积岩和碳酸盐岩赤铁矿化和水云母化强烈发育。

T.B.毕利宾纳等(1991)认为,卡累利期及其以后地层均为后克拉通构造层,雅图利群和留吉柯夫群为原地台层,卡列威群和文斯群为准地台层,里菲期沉积为地台层。文斯群和里菲期的火山-沉积岩,由于强烈经受风化剥蚀作用,只在区域的西北部尚有保存,里菲期的岩层在东部区域尚存残存。我们从后克拉通的卡累利期的火山-构造活化作用强烈广泛发育,以及形成产状平缓的短轴褶皱的断褶构造带网状分布,认为矿区及其区域在古元古代2500~2400Ma前开始,已产生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即已从地槽阶段转化为地洼阶段。文斯群和里菲期岩层强烈被剥蚀,残留无几,表明地壳在元古宙末前一直以隆起上升为主,地洼阶段一直延续至今。

铀成矿作用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成矿演化过程,有古元古代卡累利期地洼阶段早期沉积-成岩的原始铀-贵金属-钒矿化的富集(2200~2100Ma前),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期热液再造成矿的工业富集和地洼阶段多次淋积叠加改造成矿的富集。因而矿床形成具有明显的内生和外生多次成矿叠加的多因复成矿床特点。主要成矿时代为1800~1700Ma,是在文斯群前的不整合面(2000~1900Ma)之后,即在主含矿层位的留吉柯夫群形成之后多次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引起的多次热液再造成矿作用所成,其后又有多次与构造-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古风化壳作用导致的多次淋积改造叠加成矿作用(1400~1300Ma,650~570Ma,240~220Ma)复合而成的富矿化(表6-5)。

表6-5 奥涅施斯克矿区地壳演化、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地洼阶段早期(卡累利期2200~2100Ma)沉积-成岩阶段铀-贵金属-钒的原始富集。前已述及,表现在含矿层位的成矿元素含量,均在地壳平均克拉克值的2~3倍以上。在康多帕施组的凝灰质沉积岩内,富含V、Cr、Ag、Nb、U、Mo、Ba等元素;在苏依萨尔组的凝灰岩和火山岩中,富含Cr、V、Ti、Ni、Pt;在外奥涅施斯克组的粉砂质板岩中,富含V、Cu、Zn、Mo、U、Ag、Pd;图洛莫塞尔组的碳酸盐岩中,富含B、Ba、Mn、V、Cu、Zn、Li;杨戈塞尔组的陆源沉积岩中,富含U、Th、Cu、Au、Zn;而在该组的基性岩床中,富含Ti、V、Cr、Ni、Pd等。可以看出,含矿层位的多种矿质元素的富集,与综合矿石的矿质元素成分极为近似,充分说明矿床的成矿作用早在早元古代卡累利期岩层的沉积-成岩阶段,已有初步的成矿富集作用。

矿质元素在沉积-成岩期的初步富集之后,经受了多次的热液再造和改造成矿叠加富集作用,其中主要有两期(1800~1780Ma、1760~1730Ma)热液成矿作用。它们的形成与地洼阶段大范围出现卡累利期后的基性岩浆作用和深部幔源流体有关,并形成一些高温的矿物组合,矿化分布明显受线性断褶构造带制约。矿石中含铈和镱,轻稀土元素和镱含量高达1000g/t,而重稀土元素铈含量低,只有6~10g/t。碳酸盐-石英-硫化物-硒化物脉内的方解石氧同位素组成δ18O=15.9‰~18.3‰,接近于热液碳酸岩成分。矿质元素在富含CH、F、CO2的还原流体作用下产生迁移和沉淀,内生矿化形成温度在400~120℃区间,而矿后热液活动在低于150℃环境。

在多次热液成矿作用之后,又有多期次的淋积成矿作用改造和叠加,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形成一些富矿的矿化。在矿区地壳演化中经历了多次风化壳作用,形成多个地层构造不整合面,古地表水长期下渗至深处,在粉砂质板岩与碳酸盐岩的不同岩性的界面上和不整合面处,广泛发育着钠的带进带出现象及赤铁矿化普遍发育。矿质元素多在赤铁矿化近于消失处的氧化-还原过渡带和碳酸盐-云母交代岩和云母岩的还原带内分布和富集。淋积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400~1300Ma的里菲期前,650~570Ma的文德期前和240~220Ma的中生代前的各个构造活化期,因富含氧的和矿质元素的地下水淋积作用,在含碳岩层内和辉绿岩席内,形成矿质元素的次生富集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