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景

作者&投稿:凭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写景优美的古文

写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经注》!

如其中描写三峡的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

还有《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2. 文言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

桃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3. 关于“景”的优美的文言文段落有哪些

1. 《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空缺之意)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见曦(阳光)月。至于夏水襄陵(水涨上山坡)。虽乘奔御风(乘奔马、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流冲)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鸣。属引(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沾衣裳”。

2. 《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3.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4. 《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5.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为类。

6. 《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知识延展:

1.原文: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3.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

文景之治的措施和结果文景之治的措施
答:关于文景之治的措施和结果,文景之治的措施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主要措施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答:一.饱经战乱,人心思定 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和大变革时期。那个时期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直到战国末年秦国以绝对的实力花了十年的时间发动了统一战争灭掉六国,从而一统天下。中国实现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似乎和平的曙光开始降临。但是暴秦所实行的暴政并没有让...

“文景之治”被誉为盛世,盛世之下的百姓生活如何?
答: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文景之治下的盛世,是王朝统治集团的盛世,而并非老百姓们的盛世,并不是全天下人的盛世。这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朝廷贵族骄奢淫逸,有着花不完的财富,而老百姓却是饥寒交迫,被残忍的剥削,生活苦不堪言。在老百姓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表现
答:文景之治的表现如下:1、善待老人:圣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文帝在位的时候对于老人是格外关注的。每月都会赏赐定数量的米、肉、酒水、帛、絮,让老人可以吃得饱,穿得暖。2、节省徭役:中国古代,农民需要服役,但是服役不仅辛苦,有时候还会让人民错过耕种。文帝下令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免费以便民。3....

文景之治是怎么形成的
答:大汉建国之初,高祖就致力于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惠帝、吕后继续秉承这一政策,从而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打下了基础。文帝即位后,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再经景帝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仁孝宽厚。即位之初,就连续下了两道诏书振贷诏与养老诏,表明他爱护百姓、...

文景之治的弊端:汉武帝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状
答:上乃言曰:「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在石闾山祭祀地神,向天下人忏悔自己即位以来实行扩张政策,穷兵黩武,造成国库空虚、百姓不堪重负,民不聊生。轮台诏,也成为汉武帝一生的点睛之笔,正视自身错误,积极...

赠刘文景古诗的意思
答: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处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

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
答: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一、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

浅谈“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
答:当然由于国力不济,文帝时对匈奴的战略上是以妥协为主的,这不是软弱,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力无法轻易言战。汉文帝去世后,刘启顺利接位。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凭着他年少气盛,是干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削藩。经过上两代帝王的不断分封,到景帝时,天下几乎已无地可封,而且各位藩王的势力在不断壮大...

文景之治对后来汉朝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文景时期君臣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据说一年只有400件。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文帝纪》载:“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文景时期吏治政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