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境不惑,离相观心

作者&投稿:歧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时间】2021.11.23-29

【姓名】张栩宁

【第四课】内在世界---探索终极真理的实验室

【分享】

1)对镜不惑,无有内外

心智研究的外在世界,是内在思维内容的外在显现,如镜中花水中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身体也是一样,不是我们自己的。基于这个基础上,通过实证功夫,跳出身体、绕过身体,在潜意识状态下的专注 与投入,通过全息视觉对世界全知全觉的认识,在全息视角下,你可以知道一切的缘起、因果、人与人 人与世界的关系,找到源头的自己并发现宇宙世界的真想,所以是无惑的、无有内外的。对境有惑的根本原因是:脑智研究的外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强调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基于“身体是我的”基础上,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用当前视角对世界的观察,它是有内有外有分别的。有分别就有好坏、善恶、对错就有矛盾冲突、就会有疑惑。当然,选择全息视角,或者当前视角,还是身体的某个系统,来观察这个世界,都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没有对错。只是选择的视角不同,你对世界的认知就会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就像我们看别人,你是选择看优点还是看缺点?还是选择有优点也有缺点才是完整的人?还是认为一切都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好坏?还是认为 其实没有你我他之分,别人就是我的一部分?  我想,观察角度和认知不同,态度会不同,从而关系也会不一样。

2)离相观心 明心见性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做到这点确实不太容易,但是又是至关重要。 以前的我,一直是“逐相安心”,上中学时,以为考上了高中就可以安心了,上了高中以为考上大学就安心了,上了大学以为找份好工作就安心了,有了份好工作以为买了房就安心了,别人多到的,我要做的更好,别人有的我想更好,但是所有这些欲望实现之后,只是短期的安心。过来一段时间,这份安心逐渐减弱,因为又有新的欲望出现,我们总是在物质世界,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更加舒适不断的追求着,有时候我们还美名其曰“进取心”。我们把心安在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现象上,现象上的不满就会引起内心的慌乱。停留在表层现象,只会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亦是如此。我们不断的督促孩子更认真的读书,更高效的学习,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上更加名牌的大学。我不是说这些不好,只是觉得有点舍本逐末。如果我们把这些建立在孩子的生命课题上,引领孩子探索生命的本质,去追求真理和自由,去释放孩子的天赋才华,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岂不是更好。心智为体, 脑智为用,培养出心脑平衡发展的孩子,把孩子还给他自己,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不是会减少自杀悲剧 和 心理疾病的发生?

离相观心,明心见性 通过实证功夫,绕过身体,用全息视角去认识世界的本质是心物一体色空不二的。离开各种现象,去观察种种的心并去认识种种心的生成规律,然后得到种种法。去实现我们对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灵活自主的调控与掌握。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就像你在黑暗中找东西,东摸西摸怎么也找不到,但是灯一亮,找东西就不再是问题。

~

南传内观问题,明白的进
答:楼主 道安!不论是何种禅观、内观,无非是要断惑解脱,但是在进行观行之前,必须具备正确的知见,否则也无从观起,在此之前先说明楼主的状况:其实并不是头脑停不下来,正确的说法是,你的第七识末那,习惯於一直接触各种五感官境界的刺激,无法一刻停下来,纵然第六识意识想好好静下来不去乱想、或...

佛心禅语
答:2、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3、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

“观空不空,见相离相”怎么解释?
答:知道空之不空,看到相却不执于相,这是佛家的境界,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由于一切事物都是变幻不居的,不会永恒存在,故而说之以空。见相离相,即如宋儒所谓的心如明镜,不将不迎,虽映照万物却无所藏,物去镜还空,也正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

“离相而修善”,如何修?
答:于相而离相,不计较这个外在的生灭的相,而是透过这个生灭的法,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离相而见性,如何见性?如何修?修一切善法,最好的善法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善中之善,最殊胜的善就是多福德。所以,离相而修善最好就是放下念佛。放下,要观心,我们真正有般若智慧,要上品上生...

佛教禅宗观心法门问题
答:希望依顺序从基础做起:戒(戒事还需逐渐戒心)定(逐渐对境不生妄心)慧(逐渐解悟体悟佛法)——一分戒能生一分定,一分定能发一分慧;换言之,不息贪嗔痴妄谈智慧,无有般若智谈何见性,不能见性谈何真正不着相?所以见性才是真修圣胎的开始。“理不悟,除也是迷中事。”——是这样的。理...

慧能的佛性论和修行观是什么
答: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体性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

晚上1,2点钟去养生会所有什么目的
答: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20.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

关于健康的知识有哪些?
答: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_佛教境界
答: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

“离一切相即诸佛”,怎么才能离一切相?
答:我们先来看《金刚经》,“离一切相即诸佛”。怎么才能离一切相?如果我们用心意识去离一切相,请问是闭上眼睛把这一切相离掉呢,还是转过身去把一切相离掉?我们就活在相中,离得了吗?现在就这么一歇,不住任何一个相,不着任何一个相,自然就离一切相了,自然就是佛了,哪里还需要有意去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