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下联为什么是胡适之?

作者&投稿:秘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行者下联是胡适之的原因

1、从平仄上看,上联:孙行者,平平仄。因此下联要求:仄仄平。胡适之,平仄平,若按照第一字可平可仄,胡适之三字合律。

2、从词性上看,「行」对「适」,动词对动词,「者」对「之」,虚词对虚词,词性相同。

3、从意思上看,孙悟空是大闹天空的人物,胡适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领袖,在文学上也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物。再者,胡孙,谐音猢狲,猢狲不可分,这里「胡」「孙」并提,是有一点小幽默在的,孙悟空擅长七十二变,胡适之也是以善变著称的。

孙行者对胡适之的起源

孙行者对胡适之是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陈寅恪先生出的试题。陈寅恪先生说做对子最易测出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

当年这副对子难倒很多人,一半以上都交了白卷。当时对的好的佼佼者,被评为第一的就是胡适之。



~

对对子:“孙行者”对 1.唐三藏 2.祖冲之 3.王献之
答:按理来说是“胡适之”"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有一对联,上联是孙行者,下联胡适之与祖冲之都好那么好在哪里?
答: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

孙行者下联为什么是胡适之?
答:因为孙者,孙加反犬旁即为狲,胡者,胡加反犬即为猢,猢狲者,猴子也,此可成对,行对适,者对之解释同上,但孙对祖更好。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对联格式和形式:1、人物名对人物名。2、祖对孙,姓对姓,爷爷对孙子。3、冲对行,动词对动词,均为走的动作。4、之对者,文言虚词对...

孙行者下一句对联,胡适之和祖冲之都较好,好在哪里
答:孙行者-祖冲之:孙即子孙,祖即爷爷,孙对祖天经地义;行和冲是动词,所以可以成对,者和之同为虚词,也可成对,孙行者-胡适之:孙者,孙加反犬旁即为狲,胡者,胡加反犬即为猢,猢狲者,猴子也,此可成对,行对适,者对之解释同上,但孙对祖更好。

孙行者为什么对胡适之
答:胡适之这个不是绝对,对祖冲之最工!胡是谐音猢,联想到猢狲;同时,适,在这里解作”往,到”,是 适 字的引申义,这个字对的工。

由“孙行者”与“胡适之”看对联
答: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对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其他考生的对句则五花八门,有对“唐三藏”者,有对“猪八戒”者,皆不及格。有个别考生对出“祖冲之”、“王引之”者,差强人意。只有一人对以“胡适...

...出国文科试题,其中对对子一题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答: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对联要求对仗 孙 祖 胡 都是姓 行 冲 ...

关于“孙行者”的下联
答:又传出题者陈寅恪先生正欲应试者以“胡适之”为对。不过若以工对的标准要求,“胡适之”还是欠工。问题出在第一字,“胡”与“孙”均为平声,平仄不协。“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诸种对法,也都因平仄未全协而同样难称工对。有人说清代有诗人、学者祖望之,“祖望之”对“孙行者”堪称...

孙行者对胡适中,好在那里?
答:文/流沙河 据说陈寅恪出题,上联是“孙行者”,求下联。下联应是“胡适之”。对得好,绝了。说来这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但是能考查出应试者的国学常识水准,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按照游戏规则,词性相同,平仄相异,方可成对。“者”对“之”,虚词对虚词,仄声对平声,遵守了规则。“行”对“...

孙行者对胡适之的下联为什么是孙行者?
答:据说标准答案的下联是:胡适之。这个对联题目的难度是,上联是个人名,而且这类超短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字字对仗,平仄合律。孙行者~胡适之。胡对孙,二者皆为姓氏,同时谐音“猢狲”。行对适,两字皆为动词。者对之,二者皆为代词/虚词。平仄方面,孙行者(平平仄),胡适之(平仄平)。合律。